由法學博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部主任柳媛撰寫的《馬克思主義啟蒙與廣東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從馬克思主義啟蒙與中國共產黨的內在關聯入手,以廣州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共廣東支部為研究對象,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增添了生動內容。
作者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啟蒙”“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廣東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主要活動”等七個方面,論述了近代啟蒙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創立之間的精神淵源。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黨史論著,該書思想站位高,闡釋手法新穎,注重以點帶面,以廣東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工人運動為樣本,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和方法,深度解析廣州共產黨小組與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形成與發展的生成邏輯。同時,將中國共產黨孕育、成長、砥礪拼搏的奮進史,放置于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中,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順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傊?,廣東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其領導的工人運動,是中共黨史上的一面鏡子,鮮活地映照出中國共產黨擔負起時代重任,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民族的復興,在百折不撓的勇毅斗爭中所展示出的初心和使命。
全書從中西方近代啟蒙運動切入,以縱橫捭闔的筆觸,逐一分析了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中西方啟蒙運動對經濟社會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作者犁開自明末清初以來的近代思想啟蒙史,詳解了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肇始和高潮,精辟論述了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關系。柳媛從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近代啟蒙運動說開去,以史理結合的深刻寓意,闡述了近代的啟蒙運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展,也多少改變了人們一些舊的思想和行為,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而唯有中國共產黨,才不辱使命,不負人民的重托,既啟人民的心智,又讓整個國家于行穩致遠中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
柳媛認為,馬克思主義啟蒙,特別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五四運動,極大地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這場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不僅有效傳播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理念,而且,還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學說在古老的中華大地迅速得到傳播,讓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1921年3月,應邀前往廣東任教的陳獨秀,聯合譚平山、譚植棠等人,在廣州建立了共產黨小組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從此,革命的薪火燭照著南粵大地,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彼時,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借助《廣東群報》《勞動與婦女》等進步刊物,通過宣傳員養成所、注音字母教導團、俄語學習等多所學校,向全社會廣泛宣揚馬克思主義學說。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的工人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東,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民主革命策源地……
作者一路追溯著馬克思主義啟蒙到廣東早期黨組織建設,從風起云涌的廣東工人運動,直至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這段歷史。熱情謳歌了陳獨秀、李大釗、譚平山等革命家,為黨的創建,為南粵早期黨組織的發展所作出的不朽歷史功勛,熱切抒發了南粵人民堅定跟黨走的豪邁情懷。本書的最大旨趣就在于,循著近代啟蒙運動的歷史脈絡,以廣東早期黨組織建設為參照,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努力探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的精神源流,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特別是黨的早期歷史,開辟了新的書寫路徑。
回望來時路,眺望前行路,才能走好當下的路。于回瞻中探尋建黨歷史,在以史為鑒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品讀柳媛的這本新著,有助于我們在新長征路上,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 ? ? ? ? ? ? (黃東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