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強 楊靖辰

慶山:作家,曾用筆名安妮寶貝。代表作品:《七月與安生》《八月未央》《素年錦時》《得未曾有》《月童度河》《蓮花》《春宴》《夏摩山谷》
從2017年春天到2020年八月,慶山在微博上回答了一千個提問。她說,自己所提供的回答,只是個人立場,而回答本身是一種療愈。慶山認為,許多陌生人因此而相聚,去感受和了解他人與自己的內心深處,探索生活本質。大家因為理解、關懷、信任與愛,在一千問中匯合。
近日,慶山的問答結集出版為《心的千問》,她接受了《美文》的采訪。

《美文》:對于新作《心的千問》,你在微博上感慨,“生活不過就是由這些細枝末節組成。”那么一千個“細枝末節”形成了怎樣的生活全景呢?
慶山:這些問題是持續四年左右在微博上回答讀者提問的合集,一千個問題從上萬個提問中篩選出來,所以有很多其他的問題其實沒有得到回答。因為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這件公益性質的事情也是需要付出很多能量的。而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的提問,這上萬個問題,它們的范圍涵蓋了親情、友情、愛情、文學創作、職場、情緒、社會問題等各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層面。有具體的事例詢問,也有純粹理論的探討。有時在微博上他們還會互相討論,互相提供支持。所以,其實我們是建立起一個關于心的分享與互助的平臺。這是一種難得的氛圍。
這些提問真誠、真實、真切,來自不同的個體心靈的困惑與自省,具有個性,但也體現出共性。所以它們是可以在陌生人之間進行連接并產生共鳴的?;旧?,大多數問題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有面對的機會,也都曾有過思考。它們體現的就是當下的人所面對的處境與心境。
《美文》:你在本書的自序中寫道,回答讀者和陌生人的問題并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一種開放性的儀式。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提問者受到了啟發和觸動,那么作為回答者,你覺得自己在和網友的對話中收獲了什么呢?
慶山:我收獲了很多。我在大家坦誠相告的眾多困擾、煩憂、疑惑與矛盾之中,體會到更為深切的平等心的領悟。也在這些問答的展示之中,讓大家一起體會這種平等性的展現。即,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同樣的處境、同樣的現實,有同樣的困惑與問題。我們因為平等性而一體,你是他,他是你,你是我,我是他。因此會更加懂得真誠而善意地去支持彼此、支持這個世界的重要。
《美文》:許多讀者都向你請教了育兒方面的問題,你自己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女兒恩養也已逐漸熱愛上了寫作。在教育孩子方面,你是如何遵從孩子的天性,給予足夠在自我探索的空間?現實生活中,都說教育內卷嚴重,許多家長其實也希望孩子自然成長,但被迫卷入競爭中,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施加升學方面的壓力。對此現象你有何看法?在你看來,家長與孩子該如何相處?
《慶山》:家長首要的是卸除對孩子過于沉重與自私的個人期望與欲求,愿意給出孩子的生命去自然生發、探索、成長、成熟的空間與時間。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工具或附庸,他們是獨立個體,有自己天賦的使命與道路。很多所謂的父母對孩子的愛,只是打著愛的旗號,卻在不自知地無知覺地損傷與扭曲孩子水晶般澄澈完美的心靈。孩子們的成長需要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社會氛圍、人類社會價值觀等各種綜合因素的塑造,也需要漫長的自我教育。父母是離孩子距離最近的人,要引領與啟發他們,而不是傷害他們。
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是尊重他們,視他們是平等個體,尊重對方的本性。帶給他們寧靜、喜悅。有些道理要及時告訴他們。照顧他們成長,默默觀察他們。家長要完成與保持自己的學習與成熟。這就可以了。
《美文》:《心的千問》中有關于你作品受眾的問題,有人問“00后”是否需要讀你的作品;也有學生時代看你書的讀者,認為現在看你書的人還是學生。隨著自身年歲的增長,你是否考慮作品閱讀對象的變化?在多年的創作歷程中,你如何看待作品和受眾的關系?
慶山:我的作品類型比較多樣,散文,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采訪,攝影集,雜志……幾乎什么都有。一路走來,寫法與題材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但一直保持著文體的風格與個性。是有辨識性的。讀者有新讀者,也有多年跟隨的老讀者。他們的年齡其實跨層很大,從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年人,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這些年輕人,老少都有。他們其實是在這些作品里面各取所需,因為作品里提供的東西是多面向的,年少的在里面得到情感與情緒的共鳴,有過生活閱歷之后則會更容易對書中的哲理與形而上命題產生深度的理解與響應。要看讀者的閱讀深度與心智能力對應的是哪一個部分。我覺得作品被讀者閱讀與理解之后,它才具有了被增進的生命力。作品與讀者是密不可分的。能夠用文字去影響他人,帶給他人幫助與改變,這是寫作的價值。
《美文》:很多人談到對你小說《夏摩山谷》的閱讀,這部作品在你的創作中所占的地位是怎樣的?你現在的創作習慣是怎樣的?
慶山:《夏摩山谷》是在201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也是我最新的比較具備重量的一部大型作品。它涉及到多重時空和多重人物情節結構,暗藏很多寓意與線索,對我個人來說,是創作過程中一個新的認知與表達的高度。在這本長篇里,我用幾組人物的命運交織,深度闡釋了一些比較形而上的人生命題的思考,以及對究竟真理與智慧的探索與討論。它包含的情感與智性上的濃度,超過我以往任何作品。所以也引起很多讀者的感動、共鳴與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