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谷一滴汗水,一盤米飯一段艱辛。品讀古詩詞里的“糧食經(jīng)”,勿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未聞雞鳴就開工
唐代詩人顏仁郁在《農(nóng)家》中寫道:“半夜呼兒趁曉耕,羸(léi)牛無力漸艱行。”天還沒亮,雞都沒有打鳴,農(nóng)夫就喊醒了沉睡中的孩子,要一起趁早去干農(nóng)活。你看,就連那頭老牛都有氣無力地拉著犁,在田里艱難地走著,更別說這個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小孩兒有多么累了。不論大人、小孩兒還是耕牛,都起早摸黑去勞作,是非常辛苦的。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底層勞動者的關(guān)切與同情。
烈日當頭不停工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yì)麥》,描寫了一家三口冒著酷暑搶收麥子的情景。詩中這樣說:“婦姑荷簞(dān)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搶收季節(jié),不誤農(nóng)時,一家三口全出動,大的大,小的小,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協(xié)作配合,可見他們勞作之艱辛,以及對于麥子的萬分珍惜。即使他們的雙腳受地面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力氣用盡了,也不休息,因為不想耽誤了農(nóng)時。
唐代詩人李紳寫過兩首《憫農(nóng)》,其中一首描寫了農(nóng)民頂著烈日勞作的場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正午時,日頭毒辣,農(nóng)民伯伯還在太陽下耕田、鋤苗,汗珠都滴進了泥土。為此,詩人感慨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叮囑人們要珍惜糧食。
辛勤勞作肚子餓
李紳的另一首《憫農(nóng)》,寫出了農(nóng)夫的另一種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在詩人所處的年代,耕田種地的農(nóng)夫依舊吃不飽,穿不暖……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對農(nóng)夫的同情,還有對當時社會的控訴與批判。
忙里偷閑苦作樂
宋代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則描寫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勞動場景:“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初夏時節(jié),男女老少,各司其職,團結(jié)協(xié)作,有條不紊,營造出一片平靜祥和、安寧有序的勞動氛圍。尤其是孩子們,雖不會耕田除草,不會紡紗織布,也不會當家理事,但他們并沒有閑著,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著大人的模樣種瓜呢。因為天天生活在鄉(xiāng)村,孩子們耳濡目染,學會了許多農(nóng)事技巧。這首詩還有一種理解,孩子們不僅是學種瓜,更像是在玩游戲,以此為樂。看著淳樸、天真的孩子們喜歡勞動,在勞動中得到快樂,這對辛苦耕種的農(nóng)民,何嘗不是一種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