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光盤”變壓力
為了“光盤”,有些小伙伴盡管吃不下去了,還要把剩飯剩菜硬塞進肚子里;還有些小伙伴不光自己要“光盤”,還負責幫助其他同學把飯菜全吃光。
要知道,當吃進肚子里的食物所產生的熱量大于人體消耗的熱量時,我們的身體就會把剩余熱量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
每次都把小肚子吃撐,對身體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時間一長,變胖不說,還可能因為肥胖患上相關的并發癥。我們要吃光盤子里的食物,但不能“吃光”自己的健康。
合理“光盤”有妙招
小碗盛飯
盛飯的碗變小了,就不會出現一下子盛太多吃不掉的情況了。什么,你說不夠吃?那就吃完以后再去盛一碗嘍!
專心用餐
吃飯時,不要同時看電視或跟別人聊天。電視內容太好看,聊天聊得太開心,都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吃多了。
細嚼慢咽
稍稍放慢吃飯的速度,每一口食物都細嚼慢咽,這樣會讓我們更容易有飽腹感,吃得自然會相對少一些。
按時吃飯
一頓飯沒有按時吃,餓到下一頓的時候,難免就會吃得多。嘰里咕嚕餓一頓,暴飲暴食飽一頓,身體可吃不消呀!
我是一粒稻種,當我想要變成一碗大米飯時,需要經歷怎樣的考驗呢?
第一關:脫穎而出
優良的稻種才能培育出強壯的秧苗,好的秧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
第二關:不扶自直
種子發芽35-40天后,秧苗就可以移植入稻田里了,插秧后,水稻會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第三關:茁壯成長
秧苗長大過程中,需要施肥、灌水,還要面對水旱災、異常高溫、寒潮等各種惡劣天氣的挑戰。
第四關:櫛風沐雨
驅趕麻雀,清除雜草,提防蟲害……稻田時刻需要精心照顧。
第五關:碩果累累
收割后的稻谷,經過干燥、篩選、去殼后,就會變成白白胖胖的大米。
每一粒米的一生,都是不平凡的一生,請好好珍惜我,杜絕浪費哦!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人類偉大的科學家,他研發的雜交水稻幫助中國解決了上億人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