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琴
我們學校的學生有兩大類,聽障和智障類,他們之間的共性是心理問題,身體原因帶來的動作失衡和聽力障礙,需要我們教師用愛心、耐心和恒心來進行康復,從源頭來努力解決心理問題,康復就能發揮最大潛能,做到有溫度的特殊教育。
具體到每一個學生說,教學效果受本人的殘疾程度所制約,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就得家校結合,從學生的心理健康入手,建立美好的教育三角關系。即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時代的行為印記,是我們一生行為模式的基礎,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特殊學校的孩子,他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在愛的缺失,特別是父母之中有一方對孩子放棄了,一走了之,孩子的心理教育就更難,這就需要在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前提下,建立生活規則,學校規則,在規則背后,家長和老師都要給孩子充分的愛,才能建立理想的三角關系。
愛的本質是溫柔,是情感回應,在這個基礎之上,給足安全感,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用樂觀思維對待出現的問題,作為特校老師,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關系比問題重要,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心理普遍比同齡人脆弱,不理智的行為偏多,以情動人更有效果。
說起規則,第一點就是仔細夸獎,特校的孩子,有一點點進步都不容易,對他們實行獎勵時,說出實質性的內容來夸獎,而不是一句籠統的“你真棒”,要找出閃光點,比如:“你很認真”“你守紀律”“你很努力”“你真講衛生”“你有毅力堅持到最后”。例如,一年級有個同學,一刻也坐不住,調皮搗蛋,看到吃的東西就開口要,看到喜歡吃的甚至流出口水,但是會留給爺爺和弟弟一份,老師就從尊老愛幼這方面去獎勵他,從反應迅速,身手敏捷方面去夸獎他,那些不良行為改正就好,究其行為背后的原因是尋求過度關注,他媽媽很小時候就拋棄了他,一走了之,他爸爸實施的是棍棒教育,打罵后每次都說:我錯了,下次不敢了,可是不到兩分鐘又犯事兒。于是老師和家長保持聯系,溝通后共同用細夸規則教育孩子,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具體實際要怎么做。這些積極的,具體的信息帶給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喜悅,學習和生活習慣都比之前有進步,臉上時常掛著甜甜的笑容。
第二點是正面暗示,正面引導,模式如下:你是一個什么能力強的孩子,做什么事很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做好,這樣細夸之后加上正面暗示,產生一種期待效應,孩子們就盡可能表現得和你想象得一樣好,對于特殊孩子來說:他愿意去做事的積極意愿,比他做事的具體行為效果更為重要,七年級的一個女孩,之前洗衣服要老師同學拉起去,洗澡拉到浴室后給她洗也會趁別人不留意跑出來,但是她每天都幫老師抬熱水洗臉洗腳,同學們發生了什么事她也會飛快跑來告訴老師,就先夸她尊敬老師、關心同學,見到老師微笑問好,有禮貌,隨時和老師步調一致,很喜歡她,不過老師更愿意和干凈整潔的同學待在一起,然后老師洗衣服她就來幫忙,讓他先洗自己的,老師的端回宿舍,等她洗完了再幫老師,雖然洗出來的衣服泡沫沒漂干凈,過后老師或者其他同學再重洗一遍。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強化正確的行為,一次、兩次,之后她在宿管老師的指導下能把衣服洗干凈,也會主動洗澡,還時常搶著幫老師洗衣服。
第三點規則是從身作則,小孩子的學習過程是先接受示范,再認同這種行為模式,然后把它“內化”自己的,比如,老師天天講,要認真做廣播體操,有益健康,自己卻一次也不做,學生是很難尊重老師和認同這種行為的,只有老師和同學一起堅持做,才能建立起理想的師生關系,達到預期效果,當老師身邊圍著學生時,充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示范作用,講解和踐行生活規則,開展課余活動,比苦口婆心講道理管用。
套用三個規則解決問題,我們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懲戒式教育,因為它會引起兒童的恐懼心理,對孩子成長不利,對師生關系不利,做錯了懲罰,并不能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只告他什么是錯的,我們的目的是改正,懲罰會引起孩子對懲罰免疫,需要不斷加重級別,這是一個無底洞!三年級有個學生,是唐氏綜合征,上課了要到外找,找到了怎么都喊不動,用家長說的方法拿衣架嚇一下開始會奏效,第二年就要保安一起喊才動,可是進教室后一直生悶氣,稍不留神又跑了。后來,我們表揚他折紙做得好,跳舞也跳得好,進教室讓高年級的同學提前去抱他,背他,幾個月后,用他喜歡的東西哄一哄,笑瞇瞇的就來了。
總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多體諒孩子,不管出現什么問題,皆以平常心對待,有負面情緒上來時,先深呼吸60秒,怒火未平息就再來深呼吸60秒,平靜下來后,再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了解情況后用以上教育方法來對號入座,及時有效的化解問題,引導方向。用耐心、慈愛、寬容、平等的態度來面對他們,真正做到有溫度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