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劍藝
摘要:苗族民歌在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史上一枝獨秀,它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曲調特別,體裁多樣。苗歌按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可分為酒歌調、茶歌調、擔水歌調和山歌調等,這些歌曲描繪了苗族人民的人文情感、民風民俗等,它是苗族音樂文化的璀璨新星,也是苗族前人勞動的結晶,更是最珍貴的非物質遺產。本文試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出發,結合柳州地區融水苗族民歌的背景探討融水苗族民歌的音樂特征,探究其對傳統的民族民歌承前啟后的意義,并從歌曲傳承方面提出了自己建議性的認識。
關鍵詞:傳統苗族民歌;音樂特征
一、融水的歷史背景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有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民族節日以及集會,像苗年、安太蘆笙節、斗馬節等等,當節日期間有豐富的群眾活動比如男女對山歌、跳蘆笙群舞等。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融水就流傳了許多特色的民歌?,F今發表于報端的有如下文字:
1.苗歌審美形態方面的論述有《從韻律特征看苗歌的三句式的藝術美》;
2.關于苗族民歌與歷史的論著有《苗族古歌與苗族文承》等;
3.針對苗族民歌的某一種類型或音樂構成的某一方面的特點做出詳細的分析和敘述,比如:《苗族婚禮歌》《苗族酒歌》等。
從整體上看,前人對苗族民歌的研究都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苗歌的音樂特征的論著十分缺乏。
二、融水苗歌的音樂特征
(一)旋律特征
旋律是歌曲的靈魂,是音樂外在的表現形式,人們都是通過傳唱旋律熟知了音樂,筆者根據采風所搜集到的民歌資料進行了研究分析,融水苗族自治縣傳統的民歌旋律有以下特點:
1.歌曲的起音與終止音相呼應,具有頭尾一致的特點,大部分歌曲是從旋律當中最低的那個音開始演唱,歌曲結束后用最低的那個音作為結束,一致性非常明顯。
2.主音上的大三度連續出現并給后者降音,如苗歌《飛歌》多次出現主干音并且后音使用降3音,形成了有特色的苗族調式色彩。
3.同音反復,在傳統的苗歌旋律當中,連續出現幾個主干音構成一種特殊的旋律形態。
(二)節奏節拍
在融水苗族民歌中四二、四三、四四、八六的拍子是經常出現的。節奏型主要以長短型為特征,其中主要是短長型節奏最有特色,也是最為突出??偟膩碚f,苗歌節奏具有伸縮性強,舒展自由的特點。
(三)襯詞特點
苗歌善用襯詞,襯詞又稱“搭頭”,除少部分“啊”“嗯”“哦”等虛詞外,絕大多數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實詞。襯詞的用法以及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襯詞可以作為歌曲的起腔,例如《蘆笙銅鼓響,苗家好起來》,一開頭就用“呃噫”起腔,開門見山,從起腔就把唱詞詠唱出來,展示出苗歌的獨特民族風味和個性。
2.襯詞也可以放在主詞后面,比如《苗嶺的早晨》中“白蒙蒙的晨霧喲,散開了呀哈?!边€有苗歌《阿公的酒碗》當中“哎咿,阿公地酒碗有多大哎,只有哎,釀酒的阿妹知道哎”苗歌當中常常使用語氣詞,附加在主詞的后面襯托了主詞,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襯詞結構,顯得苗味更濃了。
3.襯詞經常作為歌曲的結束,比如《苗嶺的早晨》的結束詞就使用“啊”作為自由長音結束。
(四)調式音調特征
苗歌調式個性很強,以五聲音階為主,經常出現的有宮、商、徵、羽,調式大多為羽調式,一般結束在宮音或者商音。苗歌的節奏、聲調大體一致,旋律之間反復強化,常使用大三度音程,所以讓歌曲演唱起來既輕松又貼近生活。
(五)曲式結構
苗族民歌的曲式結構與西洋體系的曲式是截然不同的,筆者認為可以用“句首”“句中”“句后”三個樂句的結構組成苗歌的曲式段落,筆者以《飛歌》以上譜例為例:
句首? ? ? ? ? ? ?|? ? ? ?句中? ? ? ? ? ? ?|? ? ? ? 句后? ? ? ? ? ?||
(七個小節)? ? (八個小節)? ? ?(五個小節)
以上的曲式結構突出了苗歌曲式簡單而朗朗上口的特點。
(六)苗歌的分類:主要分為高腔與平腔以及游方歌
1.高腔曲調具有高亢、嘹亮、奔放,音域寬等特點,而且曲調往往跳動的幅度很大,節奏極為自由而富于變化,句幅相當長,主要運用商調式。
2.平腔曲調悠長,節奏較為自由,拖腔一般較短,旋律較為平穩,主要以宮調式為主,例如苗族《飛歌》。言而總之,苗歌不論高腔、平腔,其終止式多數較為統一,更多的是結束在商音,并附加下滑音以短音加下滑音形式結束。
3.“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傳統的社交形式。苗族的青年男女大多是通過歌唱的方式來向傾慕的對象暢抒情愛,因此每個村寨的山坡旁都有一個供青年們進行社交活動的地方,當地稱為“游方場”,在游方場中所唱的情歌即叫“游方歌”。
三、結語
本文通過筆者采風調查和收集文獻資料為依據,對柳州融水苗族民歌的起源、背景、音樂特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和探索。在采風過程中,筆者真切地領會到苗家土生土長的風格特征,當地熱情的歌者為我們歌唱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苗族民歌濃郁的藝術魅力,并將這種魅力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上,希望本篇文章能為往后研究柳州融水苗族音樂文化的同仁們做出微量的貢獻,繼續為苗家音樂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王芳.苗族民歌特點之淺析 [J].大舞臺,2010(1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