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萍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在我們學校數學教研組多年的實踐中,我們根據本校的師資和學生情況,確定了以“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學生的“七大學習力”——提問力、表達力、傾聽力、對話力、合作力、批判力、反思力,讓數學教學真正回歸“人”這個生命體的發展,讓數學思維彰顯生命的光彩。
我們希望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讓我們以“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有“三個度”:
一、有溫度:溫度指向的就是生命的,人文的關懷,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只是純粹的、單線的知識教學,還包括文化基礎里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社會參與中的實踐創新、自主發展中的學會學習等,在學生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品質的培養。
二、有深度:深度指的是思維的深度,課堂上思維的深度往往比速度更重要,在大問題引領下,學生能深度“卷入”學習活動,從而對問題產生深度的思考、與同伴進行深度的互動、最終達到對問題的深度理解。有深度的課堂,讓學習真的發生,讓生長看得見。
三、有廣度:我們知道,童年是人的感性經驗積累的關鍵期,經驗積累越多人思維越開放,思路越開闊,創造力越強,正所謂見多識廣,學生能從多個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突破思維定式,促進思維廣度的發展。
以上的課程建構,我們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讀懂兒童:以“學為中心”首先要理解兒童,了解孩子的認知水平,經驗基礎,兒童天生好奇、好問、樂辯,他們有不同的基礎、天賦、興趣、熱情、潛能等,了解兒童,讀懂兒童,才能順應生命個體的不同需求。
②吃透教材:以“學為中心”要做到眼里有教材,心中有思考。教師必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深度理解教材內容,把握教材本意及編者意圖。回歸教材本身,梳理事實性知識,提煉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深挖育人價值。我們每位老師手上都有各種版本的教材,甚至有香港和新加坡的教材,不同版本教材的對比分析讓我們對教材的理解站位更高,定位更準,把握更全。
③任務驅動:以“學為中心”要以任務驅動學習,設計高認知水平學習任務能引導學生展開理解、應用、分析、推理、綜合、評價、創造等高層次認知活動,在“做任務”的過程中驅動學生積極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獨特的見解。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由一個個教學活動組成,深度學習的有效發生取決于課堂中教學活動的深度,也就是教學活動是否有針對性,學生能否深度“卷入”學習活動,從而產生深度思考、深度互動、深度對話、深度理解,這些才是深度學習是否真正發生的關鍵標志。
④整合資源:學習材料是組織教學過程的基本載體,是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價值的重要資源。材料的選擇也是“以學為中心”的關鍵要素。特別要注意學習材料的來源應該更多地與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
我們數學組的老師都是材料搜集的有心人,例如我們會利用假期出游的時候,拍下景點門票、路線圖、餐飲消費記錄、車票、地鐵路線等,作為校本化的學習材料,使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更有利于學習更真實、更深入地開展。
“學為中心”的課堂著力于讓每位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它們的主體性,挖掘每位學生最大的潛力,讓每位學生在求真、民主、合作、愉悅的良好學習氛圍中獲得預期的意義建構、能力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全發展。“學為中心”的課堂應具備四個一:
一次知識的建構→從一個真實的問題出發,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進行重新組合,遷移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次變式的演繹→條件變一變,問題變一變,觀察角度變一變,解題思路變一變,在多角度、多方面的變式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現 “不變”的本質,從“不變”的本質中探索“變”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挑戰、冒險精神以及思辨能力。
一次獨立的思考→只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落實思考,才能讓孩子們充分經歷主動提問——深入思考——引導解決這一個過程的學習體驗,一步步地去體會數學思考的樂趣。
一次真實的討論→我們的課堂應努力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創造對話和辯論的空間。在真實的討論中,學會抓住問題的關鍵、學會清晰的表達,在真實的討論中培養孩子們傾聽、合作、對話、表達的能力。
例如我們在六年級開展了“揭秘雙十一”的活動,通過淘寶上同一商品的價格、品質、銷量等的對比,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從而設想如果自己是店鋪老板,將做怎么樣的營銷策略。思考雙十一帶來的效益:促進快遞產業飛速發展,促使農產品線上營銷,網紅村的興起等,最后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全體學生投入到學習中,進而深度“卷入”數學探究過程,并逐步走向深度學習。在活動中學生獲得的觀察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都將影響其終身,這就是我們想帶給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研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嘗試自我更新,實踐中不斷前行,解決新的問題,提升數學的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