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倩 史誼君 何龍飛 任立云
(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飼料和食品加工原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甘薯小象蟲(Cylasformicarius)是甘薯上一類重要的害蟲,幼蟲主要在薯塊內為害,成蟲咬食嫩芽、葉子、薯藤和薯塊表面,受害的薯塊會分泌萜類和酚類物質,造成甘薯味道苦澀,不能食用和飼用[1]。甘薯小象蟲嚴重影響了甘薯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的損失可達40%,個別田塊損失在80%以上[2]。
為防治甘薯小象蟲,人們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使甘薯小象蟲產生了較強的抗藥性。因此,國內外學者開始關注并研究對環境友好的植物源農藥。川楝素(Toosendanin)是從楝科苦楝的樹枝皮中分離出來的植物源殺蟲劑,為白色結晶粉末。川楝素具有驅蟲抑菌、治療肉毒毒素中毒、抗腫瘤等作用[3]。苦楝素是一種綠色安全藥劑,對環境友好,可作為植物源農藥的添加劑使用,對害蟲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相關文獻發現,苦楝素對輪蟲、蚜蟲等昆蟲具有拒食作用[4-6],但苦楝素對甘薯小象蟲的拒食作用未見報道。因此,研究苦楝素對甘薯小象蟲的拒食作用意義重大。
1.1.1 供試昆蟲。甘薯小象蟲在廣西大學昆蟲研究所室內飼養,挑選發育健康的成蟲供試。
1.1.2 供試品種。供試甘薯品種為巴馬小蜜薯(從網上購買)。
1.1.3 供試藥品。1%川楝素從陜西昂盛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購進。
1.1.4 主要儀器。試驗所需儀器有罐頭瓶、燒杯、紗網、電子天平。
將1%川楝素配制成質量濃度為400、600、800mg/L的溶液,以丙酮為溶劑。將新鮮且沒有病蟲害的甘薯切成標準塊(長3cm,寬2cm,厚1cm),放入藥液及對照組中浸10s后取出,自然晾干后,分別將經過藥劑處理的和未經藥劑處理的甘薯塊放入同一個罐頭瓶中,每個罐頭瓶放入10頭饑餓3~4h的試蟲,每個處理重復3次。分別于24h、48h、72h觀察薯塊被取食孔數,并記錄結果、計算拒食率。以丙酮處理為對照。
選擇性拒食率=(對照薯塊被取食孔數-處理薯塊被取食孔數)/(對照薯塊被取食孔數+處理薯塊被取食孔數)×100%
試驗數據采用SPSS18.0和ExceL軟件統計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3個不同濃度的川楝素對甘薯小象蟲均表現出較好的拒食作用,最高拒食率為81.34%,最低拒食率為38.30%。在同一濃度下,處理薯塊被取食孔數明顯小于未處理薯塊的取食孔數,隨著時間的增加,被取食孔數在減少,拒食率則在不斷增加。
隨著濃度的不斷增加,薯塊被取食孔數逐漸減少,拒食率隨之增大。由表1可知,川楝素在1600mg/L的濃度下對甘薯小象蟲的拒食作用最大,拒食率達到81.34%。由此可以試想,將川楝素作為一種添加劑加入植物源農藥中配制成復配劑,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降低害蟲抗藥性,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而且對甘薯小象蟲能夠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表1 苦楝素對甘薯小象蟲選擇性拒食作用測定
通過測定川楝素對甘薯小象蟲的拒食作用發現,川楝素濃度為1 600 mg/L時,藥劑處理24、48、72 h甘薯小象蟲的拒食率分別為73.76%、80.76%和81.34%,對甘薯小象蟲具有較強的拒食作用。近幾年,為防治甘薯小象蟲等害蟲,人們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使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還導致許多害蟲產生了抗藥性[7]。植物源農藥的研究備受人們的關注,康平研究指出植物源農藥的應用可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出口量和競爭力[8]。川楝素是一種綠色農藥,對甘薯小象蟲具有較好的拒食作用,低毒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國外研究學者在對川楝素的提取方面進行過較多研究[9-11],但國內外研究學者對川楝素對甘薯小象蟲的拒食研究幾乎未被報道,因此,對川楝素拒食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廣闊的空間。川楝素可作為植物源農藥的添加劑,對甘薯小象蟲及其他害蟲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為植物源農藥復配劑的研制提供新思路,但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川楝素對甘薯小象蟲具有較好的拒食作用,在對甘薯小象蟲及其他農業害蟲防治、植物源農藥研制和天然產物開發利用方面具有較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