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生
魯迅的一生經歷豐富,創作和翻譯的成就都很大,值得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深入研究。我們學習和研究魯迅,經常有這樣一種感覺:魯迅學識淵博,既通中國傳統文化,又很熟悉外國文化,還涉獵美術,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因此,閱讀和研究魯迅,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閱讀魯迅的方式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驗。今天我就個人最近幾年在閱讀魯迅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跟大家做一個簡短的交流。
在中國,魯迅很特別,很著名。只要是上過中學的人都有閱讀魯迅作品的體驗,所以說在中國讀魯迅是一種“義務”,可以說中學階段是國民閱讀魯迅的開始。因為魯迅的作品在我們義務教育階段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選錄了好多篇,過去選的篇目非常多,大概有十五六篇,現在減少了,也還有十篇左右的樣子,應該說也不少了。
但是中學生對于魯迅的看法怎么樣?這個情況還是比較復雜的,有些人認為魯迅很好,很有意思,很好玩,《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有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但是也有的同學感覺到讀起來拗口,詰屈聱牙,不是那么順暢,他的文章中有些用詞跟我們現在的習慣不同,所以有些同學會反感。再加上我們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有誦讀法、講解法和討論法等,有的方法能夠讓大家感覺好接受,有趣、生動,但是有些教法讓同學們感覺到枯燥乏味,對魯迅產生不好的印象。但不管怎么說,你喜歡也好,厭煩也好,在基礎教育階段都得讀魯迅。
因此,我們應該把中學的魯迅閱讀放在第一位來講,放在出發點的位置,當我們談論閱讀魯迅時,首先應時刻想到我們的莘莘學子,他們應該怎樣來閱讀魯迅。這些年我圍繞著這件事情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認為,在中學魯迅教學中,也不能只讓學生讀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這幾篇魯迅作品,我們的老師們,還有推廣魯迅著作的同行,應該把魯迅更豐富多彩的側面,更豐富的對于生活的描述、對于歷史的觀察、對于社會的批判等介紹給大家。現在中學都分文理科,很早就讓大家選擇到底學文科還是學理科。這辦法當然有它的弊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好多朋友們都了解的,魯迅實際上是工科生出身,他不是一開始就要從事文學的,他最初是在江南水師學堂學習,后來又學采礦,之后又學醫,最后才是大家知道的棄醫從文,成為一個文學家。魯迅在20 世紀20 年代到中山大學當教授,有一次,廣州知用中學請他演講,題目叫作《讀書雜談》,他勸學文科的同學們一定要多看看科學的書,學理工科的也要看看文學的書,不要文理太偏向一方,因為如果不是文理結合的話很難成為一個現代人。因為他自己深有感觸,他小的時候讀的是四書五經之類科舉考試必須熟讀的經典,但是他到了南京、東京這些地方,讀了聲光電化一類的,礦學、化學、物理、醫學這些圖書以后,他感覺到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方法有了變化,因此成就了他獨特的文化修養。結合魯迅自己的讀書經歷,我想中學生的一般閱讀,以及對魯迅的閱讀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這些年我有時候到中學去,比如去年我到了魯迅中學、海南中學,跟同學們做了一些交流。在中國有好多所魯迅中學,有一些魯迅中學在當地還是相當知名的學校,教學質量高,單從名稱上聽起來,師生們也應該對魯迅更熟悉一些。我就想跟他們探討一個問題,怎么樣把魯迅作品教活,怎么樣讓同學們更喜歡魯迅作品,具體說來主要是通過我們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十來篇作為引導,更深入地了解魯迅。閱讀和教學的方法可以更多樣,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一開頭魯迅就講他們家后頭的百草園豐富多彩,其實我們現在去實地一看也就是那么回事,不過對小孩來說卻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對他們來說,一個很小的園子就是一個大世界。百草園的好處,與魯迅的描寫有關。他寫道斑蝥、油蛉、云雀(叫天子)、皂莢樹,這些東西我們上課的時候怎么講?魯迅這篇文章在浙江這一帶大家比較好理解,因為大家都見過這些樹。如果到了西北、東北的中學,大家還知道這種樹和這種植物、昆蟲嗎?因此,我跟老師們交流探討,能不能講這一篇的時候,找個生物老師來一塊兒講講呢?
我認為這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一種促進,即讓生物學老師走進魯迅作品課堂。或者如果沒有實物、沒有標本的話,我們至少做一些課件,就像孔夫子教導我們的一樣,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結合魯迅來說,他在小的時候就很認真地閱讀了《詩經》的圖譜《詩鳥獸草木蟲魚疏》。現在是讀圖時代,像《山海經》之類的圖書出版了很多圖譜版,我想這都可以結合起來講。
魯迅不僅閱讀,還注重自己動手,他年輕時候就做過很多標本,對植物很關注,也有研究,所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開頭就寫出那么多名目。在魯迅幾百萬字的創作中,植物、動物的出現非常多,大家都知道《故鄉》里有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叫猹,以前找不著,最近網上突然出現了,說是在浙江安吉的某個地方發現了閏土拿著叉子在瓜田叉的那種動物。我們通過這種讀法,既讓學生了解了動物學知識,也讓同學走近魯迅,與魯迅親近。
此外,魯迅學過礦,所以他對這方面也很熟悉。他參考各種材料,整理過中國的礦產分布情況,還親自下過煤礦,這對一個文學家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經驗,我們在閱讀他的時候也應考慮到這一點。
因此,我認為實踐與書本的結合是中學的魯迅作品的一種重要讀法,應作為我們閱讀魯迅的一個出發點,也是我們從事魯迅研究的歸宿,因為我們研究魯迅、閱讀魯迅、學習魯迅之后,目的就是要怎樣用魯迅的精神,用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的高度,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一代代的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了解中國近現代時期的文化名人,魯迅就是我們文化轉型時代出現的文化巨人。
中學畢業以后,一部分學生去上工科、理科、醫科的大學,以后不再讀魯迅,大學讀魯迅作品的學生主要在文學專業,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同學還是在認真讀魯迅的,并且大學的文學課里魯迅占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現代文學課程,有不少老師跟我講,他們講現代文學史以魯迅為主,要講至少兩三周,有的甚至講到五六周,也有講得更多,老師認為現代文學把魯迅先講透,后面就貫通了,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這些大學中文系的老師們,為什么要認真、更廣泛、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魯迅呢?因為他們學生中有很多人肩負著一項任務——去教中學生,所以這就將中學和大學的魯迅閱讀銜接上了,中學閱讀魯迅和大學閱讀魯迅是一條線,如果不好好學習和研究魯迅,如何向廣大的中學生去教好魯迅呢?我覺得這條“學—教—學”的鏈條應該串聯起來。
我今天主要是結合自己的工作談一些體會,作為博物館人所提供的如何閱讀魯迅的思考。博物館和紀念館在推廣魯迅中做些什么工作?我們在工作中如何豐富大家對魯迅的認識?我們每天把門打開接待大中學生,除了讓他們來看,給他們講解,能不能做得更多,給他們提供更多認識與閱讀魯迅的方式,這是我這些年思考得比較多的一件事。
魯迅的紀念館、博物館在全國有正規建制的六所,分別在北京、上海、紹興、南京、廈門和廣州,除了紹興之外其他幾個都是大城市,魯迅紀念館本身在所在城市里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地標,每天都有很多參觀者。我們舉辦很多展覽,有很多觀眾來看,有魯迅的生平展覽,有魯迅各方面業績的展覽,還有魯迅的收藏展示。
既然我們建了博物館和紀念館,就要展示所藏,觀眾朋友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但還有很多是觀眾看不到的,在我們的庫房里,比如魯迅的藏書有一萬多冊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館里,觀眾看不到,我們怎么把這部分推廣給讀者、觀眾,這就是一個問題。我們出版它的目錄,我們從中挑出一些重要的做一些研究,這正是我們現在做的工作。
觀眾和讀者從魯迅閱讀的經歷中能夠學到什么?魯迅說他寫小說仰仗的是百來篇外國作品,這個究竟是哪百來篇外國作品?我們從他的藏書中找一找,他的閱讀范圍有多大,契訶夫他讀了多少,屠格涅夫他讀了多少,對夏目漱石他的了解程度怎么樣?
當然,他寫小說不止是仰仗百來篇外國小說,他對中國小說又有什么心得體會?他讀了哪些中國古代的小說,他在中國小說的研究方面有哪些業績?這方面他有《中國小說史略》這樣重要的學術著作,此外,他還編輯了《古小說鉤沉》,輯佚古代小說佚文,還編輯了《唐宋傳奇集》。
從魯迅個人閱讀的經歷來看,他對中外小說的研究相當精深,了解非常全面,加上他受國外文學體式的影響,因此能夠創作出《狂人日記》這樣精彩的作品。了解魯迅的閱讀,對我們全面閱讀和認識魯迅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從魯迅藏書藏品以及其他方面來了解魯迅受了哪些影響,是我們對他開展深入閱讀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切入點。
1.從魯迅的美術和文物藏品閱讀魯迅。
我們最近也在做魯迅美術藏品的整理。這給人感覺更是驚奇,因為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魯迅是一個文學家,他創作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比如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等。但是我們不能只是閱讀這些經典,我們要看看經典的背后還有些什么,也就是要像外國文學家形容的那樣,我們要看一看冰山下邊的底座到底有多大。從魯迅的文化修養可知,他這個冰山的根基是非常龐大的,其中,美術是重要構成。魯迅的美術藏品有幾千種,中國現代版畫將近兩千幅,外國版畫也有一千八百多幅,魯迅藏品中像印章、書法、繪畫也有不少。
美術與文學的結合是我們這些年比較關注的,比如魯迅收藏外國版畫以后,自己把它編印,自費出版,當然他有他的目的,他希望中國的美術家們來參考這些外國的著名作品,把這些優秀的技法用在我們自己的美術創作中。魯迅在美術方面有這樣高的修養,有這么強烈的愛好,對他的文學事業也是有極大促進作用的。
魯迅到教育部工作以后,協助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倡美育。蔡元培先生把美育提高到“美育代宗教”的位置,就是由于他有感于中國人的生活中缺少一種美感,很多地方都是一種馬馬虎虎的粗糙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沒有把比較高的審美能力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生產上。魯迅在教育部工作的時候寫了一篇呈文,叫《擬儗播布美術意見書》,那時候中華民國剛建立不久,國家文化事業還在草創階段,所以魯迅提出要建美術館、博物館,要辦展覽,提倡讓國民接觸到更好的美術作品,而且要提倡創作,這一點可以說是貫穿了他一生的追求。
他晚年編譯了一些外國的版畫作品,他尤其喜歡德國一位女性畫家的作品,這位德國畫家叫珂勒惠支,他通過自己的學生,也通過有德國背景的史沫特萊,到德國購買珂勒惠支的作品,這在當時來說是很貴的。珂勒惠支收到魯迅的購買費用后還給史沫特萊寫了一封信,讓史沫特萊問候魯迅,希望他的文學工作取得更多的成績。魯迅可能跟史沫特萊商量,希望珂勒惠支給我們寫一些文章,介紹一下她的創作經歷,對中國國內文壇的情況,特別是我們青年人受壓抑、迫害的情況表示一些看法。但是珂勒惠支拒絕了,珂勒惠支說我通過繪畫、通過畫筆來表現我的想法,所以文章我就不寫了。魯迅和史沫特萊還商量,希望珂勒惠支為中國創作反映太平天國的版畫、美術作品,珂勒惠支在信中說,這個情況我不太了解,我不熟悉你們國家的這段歷史,所以也不能應命。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魯迅美術的取向。魯迅引進國外的美術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即他要把這些美術作品運用到當時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現在在圖上看到的這個作品,表現了珂勒惠支對弱者的同情,對勞苦大眾的愛和關懷。這幅畫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大家看到這個畫最突出的位置有一個人,他的背上背了一個兒童,這就是珂勒惠支的關注之所在,因為珂勒惠支在一戰中失去了一個兒子,她晚年的一個作品的重要主題就是表現喪子之痛和對犧牲的痛切思考。魯迅晚年還寫了一篇文章叫作《死》,一開頭就提到珂勒惠支,她這樣反映現實中的苦難正好跟魯迅在晚年感受到的中國的苦難相同。這就是魯迅提倡美術的一種取向。我們從魯迅與美術的關系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魯迅,他在尋找什么,他喜歡什么,他評述了什么,這都是有聯系的。這樣,我們對魯迅的認知,就將魯迅的美術收藏、美術評論和他的文學融為一體了,也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著作。
魯迅有很多藝術藏品,外國的固然不少,但主要還是中國的,其中金石拓片是很重要的文物藏品,現在都在博物館庫房里,從他收藏到現在一百多年了,過去大家不是多關注這個東西,當然我們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這方面也不是很專業,因為博物館不可能招納這么高尖端的人才,所以我們現在正把魯迅藏的六千多張拓片整理出版,供各個門類的專家來做研究,比如魯迅藏的磚文,可成一卷。
當然,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魯迅藏的漢畫像,他對漢畫像那么關注,他從到北京工作后不久就開始收集山東出土的漢畫像,收集了很多拓片。當然他不可能把石頭弄來,因為當時已經很珍貴了。到了上海以后,他聽說河南有一個地方也發現了漢畫像,又趕緊寄錢、托人,陸續弄來三百多幅拓片,總計起來有七八百幅,我們已經把這些編輯出版了。我們想從這里讀出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是做了什么樣的思考。他表面上說中國的圖書都很害人,中國文化有很多問題,我們要強烈批判它,堅決拋棄它,要從文化的廢墟上建設出新的文化——這些只是激烈的口號,表明一種態度。最終還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建設新文化。那么具體的建設路徑是什么?從哪里著手?從什么資料上生發?這六千張拓片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啟發呢?
現在大家都講漢唐氣魄不得了,據說那時候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最大的都市是長安城。什么叫漢唐氣象?魯迅說漢朝繪畫氣魄宏大,它代表中華民族在那個時代的風尚、氣魄與文化素養,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漢唐究竟發展到什么程度?有時候我們也是流于一種人云亦云,好像挺好,很厲害,究竟好到什么程度?舉個例子,魯迅1925 年到西北大學講學。他這次主要講小說史,但是他有一個想法,本來早就想寫一部小說,或者寫一部戲,寫什么呢?寫李隆基跟楊玉環戀愛,就想借這個機會到現場看一看,究竟這個地方的形勢怎么樣,地勢如何,好有點實感,這等于是做一個田野調查。去了以后很失望:唉,不怎么樣,天空是灰蒙蒙的,好像空氣也不是唐朝時候的空氣了。那是什么時候的空氣呢?民國時候的空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對歷史的觀念有些是想象,究竟是怎么樣的,得考古學家說了算,漢朝的長安城大家都說它很偉大、很優美、很干凈、很氣派、很華麗,他們說的可能都是宮廷吧?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樣呢?老百姓用上衛生間了嗎?是不是還滿地大小便呢?所以魯迅的西安印象,就值得我們深究了。
關于金石拓片,魯迅也是有學術計劃的。我們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不管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吃了多少苦,畢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文明,有碑林,有書法,留下很多銘文、碑刻,我們從這些碑刻中能不能看得出來中華民族的精神呢?所以魯迅想做兩個學術項目,一個叫中國字體變遷史,從這些拓片上看中國的文字越變越清晰,越變越明白,越變越優美,越變表意性越強,這個變遷的過程值得一做。現在好多人都在說字,中國的字特別奇妙,這是我們文明的一大收獲。另外魯迅還想寫一本中國文學史,這是他的學術研究本行。
因此,拓片和相關的學術研究也是認識魯迅的很重要的材料,他從三四十歲就開始想這些項目,二十多歲就開始抄書,抄了幾十年,積攢了大量的拓片、筆記、手稿,我們最近統計了一下手稿,大約27000 多張,可能還要多,這還只是現存的,沒有存下來的不知道有多少。他一生短暫的五十五六年的生命里,有效工作時間也就是二三十年,創造出這樣的業績是很不簡單的。我們把這些資料匯集起來,是我們博物館、紀念館對于學術界的一點兒貢獻,是基礎材料,希望拿出來以后,大學、研究所的專家可以拿來教授他們的學生,他們的學生畢業以后到了中學,又把魯迅的學術思想、業績傳送給更多的學生,就這么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我覺得這種事業是有價值的。
2.從魯迅的手稿和照片閱讀魯迅。
20世紀70年代中期,毛澤東做了一個批示說,應該好好研究魯迅。這是在一封信上的批示,這封信講的是怎么樣把魯迅的手稿全部出版,把魯迅的全集注釋好、校訂好、出版好,這些都是國家級工程。大家接到這個批示以后開始著手出版魯迅手稿,可是只出了大約百分之六七十就停頓了,因為社會變化,改革開放以后主要工作是發展經濟,就不再搞這樣的事情了,所以手稿出版中斷了。最近這些年我所在的單位又呼吁大家把這件事情再做起來,現在又普查了一下,目前是27000 多張,還在收集,可能還會增加,爭取在兩年內出版。
研究魯迅的手稿,把他的手稿和現有的印刷出來的著作做一個對比,也是很有意義的。我們現在基本上手寫的越來越少,都是在電腦上寫作,像魯迅這樣寫作的已經很少了。而且人民文學出版社現在也在規劃,要把《魯迅全集》重新修訂注釋,因為其中還是發現不少的問題,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我舉一個例子,說明手稿與后來出版的作品的差別。《藤野先生》這篇回憶文章是很有名的作品,當魯迅最初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將題目的上半部分涂掉了,就剩下“先生”兩個字,后來又在右上角加上“藤野”二字,因此現在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學者看了這個手稿以后感覺到好像里頭有文章,魯迅涂掉的是什么字呢?他就來到北京找到我,我們一起到了國家圖書館(因為這個手稿藏在國家圖書館),把這個手稿拿出來,對著強光燈,看看它的背面,發現里頭是這樣幾個字:“吾師藤野先生”,魯迅覺得“吾師”這兩個字不妥,說明他在寫作過程中斟酌題目,對如何稱呼他這位學醫時候的老師,很費了一番思量,這個對研究很有價值。魯迅的手稿涂改的地方有很多,他如何修改文章的,這個也教給讀者,教給中學生,作為一門選修課也好,也很有必要,名稱不妨定為“文章大師如何修改文章”或者“跟著魯迅學改文章”。
從手稿實物角度出發去閱讀魯迅,這就牽扯到我想講的另外一個問題,從魯迅的照片和圖像來閱讀魯迅。
從實物中閱讀魯迅,這種閱讀方式我前一段也做了一些探索。我曾在首都圖書館講過一次,題目是“從照片中認識魯迅”。我發現一些問題,比如魯迅從來沒有照過全家福,魯迅沒有跟他母親合過影,當然也許合過但沒留下,或者留下了我們還沒有發現。他的孝順表現在哪些方面?他跟他的母親的親密程度如何?
魯迅的照片給我們留下什么樣的印象,照片中表現出他多少種樣貌?魯迅是橫眉冷對嗎?有沒有俯首甘為?魯迅笑過沒有?生活中的魯迅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如何通過魯迅的形象認識他的作品?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我曾找一些魯迅的詩歌與其相片相配,我把它稱為“詩像配”,我終于找到一張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但是也不是真的“俯首”,我把它起名為“回眸一看”。魯迅少有微笑的照片,從中可以看出魯迅性格的一些特點。
因為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我們又思考了一個問題,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究竟處于什么地位。新文化運動是中華民族的一次文藝復興,這個復興需要大批的人物,需要很多英才,需要一個團體,但是過去我們只看到魯迅很有名,我們提起新文化運動,魯迅就是杰出代表、旗手、主將,他周圍還有誰不知道。現在我們慢慢知道了,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我們討論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問題時,我就從圖像學的角度,起了一個比較形象的題目:“他在其中是站在邊緣還是站在C位?”
我用了我們博物館藏的一幅畫,這幅畫是現代人畫的,現代人為了表現新文化運動,把這個畫起名叫《北大鐘聲》,因為新文化主要干將都來自北京大學,來自《新青年》雜志。這幅畫有九個人,大家要注意把誰放在中間很重要,也就是這場運動誰是主導者。現在我們看最中間的是陳獨秀,這是對的,陳是新文化運動的總司令,也是共產黨的創始人。但是這個畫家雖然把陳獨秀放在中間,但是把他往后推推,把他放在第二排,所以陳獨秀的形象顯得有點小,因為在一段時間里,大家覺得陳獨秀雖然是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但是犯了錯誤,不好太大張旗鼓地說他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了。可是,如果讓陳獨秀出現在畫面上,把他放在邊上顯然又不合適,所以還是把他放在中間吧。兩邊是誰?蔡元培和魯迅。蔡元培是校長,當然是核心人物。畫家把魯迅放在很靠中間的位置。
這個問題值得思考:魯迅為什么站在中間?為什么在我們的印象中魯迅應該站在中間?是不是因為他的道德品質、他的人生純潔度,使他走到最后,直到晚年,品節依然詳明?他是用人格魅力來感召人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更深入地思索。
3.從魯迅作品的文體角度閱讀魯迅。
魯迅是一個文體家,這是魯迅首肯的。好多人評論魯迅,因為魯迅成名以后,有很多人寫魯迅批判,也有很多贊美之詞,但是魯迅有一次說有人稱我為文體家是對的。魯迅同意被稱為是文體家,為什么?因為他很講究文體、文字,這是我們學習魯迅、閱讀魯迅特別要體會的一點。就像剛才我們舉的例子,怎么稱呼老師,要不要加“吾師”兩個字,最后決定不加,直接就是“藤野先生”,他寫他的老朋友范愛農,也是直接寫《范愛農》。這也許是他做文章的一個習慣、訣竅,簡練、準確,少噱頭,少嘩眾取寵的字句,少用修飾語,這些方面都給我們啟示。
最近我們也看到很多魯迅文章的選本,大家都在看魯迅的散文是哪些,小說是哪些,雜文怎么樣,書信、詩歌如何。我覺得這些都很重要,要把文章分成類來體察一個人的文章究竟做到什么樣的程度,這其實是古代人特別重視的一門學問:文體學。過去我們經常看到桐城派講古文,選古代的文章往往按照文體分類,十八家文抄什么的,通過類別來揣摩什么樣的文章應該怎么做。比如你要寫封信,這個信應該怎么寫,它對文體是有要求的。比如剛才我說魯迅在教育部的時候寫過一篇《儗播布美術意見書》,這是一篇呈文,是對于他所在的科向社會教育司或更高的上級報告對這項工作的意見,應該用什么樣的口吻。再如,魯迅如果寫一封啟事,說我要到某個地方,現在要離開了,有一個交代,這個東西怎么寫。我想在文學教育和語言教育方面,怎么寫好各種文體,應該特別注意。
魯迅的著作,如果分類編輯和閱讀,讀者就能了解魯迅寫作的一些奧妙。魯迅是小說家,小說是他的文類里面很重要的一個。但他的散文也不錯,《朝花夕拾》以及其他一些篇章如上海時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阿金》《夜頌》等。此外他又創造了一種新的文體,又像詩又像散文,那叫散文詩。
魯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文體,就是短篇雜感,現在大家約定俗成稱為“雜文”。雜文可以分成論辯、序跋、書信。書信中公開發表的叫“書”,這也是一種文體,是魯迅非常擅長的文體。通過魯迅的文體來認識魯迅,也是閱讀魯迅的一種方式,應把文體分成類來揣摩。
如果把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編在一起,我們會發現,短篇小說這種在古代不受重視的問題,卻是魯迅的一個獨特創造,是魯迅作為新文學家代表的豐碑,這是文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成就。我們的文風真的是變了,中國的文學在魯迅這個時代有了一個新的面貌。
剛才我們所說的呈文,因為魯迅做過官,所以還寫過一些呈文,但是比較少。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碑文。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豪們文集里的碑文很多,比如像韓文公文集里面有好幾卷都是碑文,因為他是當時的大文豪,很多人家里的老先生去世了,請韓愈寫一篇墓志,寫一篇碑文,而且給的潤筆很豐厚。韓愈寫了很多這樣的文字,后代很多大文豪,寫碑文是一項收入可觀的副業。到了魯迅這一代少了,不大這么搞了,社會的結構也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少了吹吹拍拍,但也并沒有完全絕跡。寫碑文、墓志一般都是往好處說,現在換了個名詞,成為悼詞,把逝去的人的生平業績羅列出來,把他吹噓一番,說這個人很偉大,建立了什么功勛,永載史冊,永垂不朽,等等,用了很多花哨的語句。這些東西在魯迅的文章中很少,就寫過幾個,一個是給日本內山書店的店員寫過幾句碑文,一個是給他在北京的朋友韋素園寫過碑文,另外就是給他的好朋友曹靖華的父親。曹靖華的父親在洛陽一個縣的山溝里教書幾十年,學生們覺得他是很平凡又很偉大的一個老師,給他立一個碑吧,叫教澤碑文。魯迅應約寫了這個碑文,其實這種碑文也沒多大意思,也是泛泛地說幾句好話,說他一生堅守在山溝里,勤勤懇懇教育英才,無非就是這么幾句話。但魯迅最好的紀念逝去者的文章,相當于古代的碑文,就是《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憶劉半農》《憶韋素園》《太炎先生二三事》。從中我們也能看到社會的變化和文風的變化。如果不把魯迅的各種文體集中起來看,恐怕有時候還想不到這一點。
4. 從文學地理角度閱讀魯迅。
這些年來從文化、文學地理方面看魯迅也很重要。剛才我說博物館里有實物,我們要從實物出發,要做實證,我拿出東西來,你從這些實物里看魯迅思想有什么特點,看他的文風有什么特點和變化。我們從文學的地理來看,正好跟我現在的工作地點和單位(北京魯迅博物館)很相近。我的意思是說,魯迅在北京住過的四個地方,全部都在北京市西城區,紹興會館、八道灣胡同、磚塔胡同、宮門口西三條。往往這些實體是最能讓我們發思古之幽情的,最能讓我們產生一種時空感,產生現場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它被拆掉,你只能憑想象。
前幾年我費了很大力氣,寫了一本書叫《八道灣十一號》。八道灣十一號是周氏兄弟合買的住宅,新中國成立前后成了大雜院,前些年差一點被拆掉,后來經過各方努力,保存下來了,方式上折中了一下。如果你把它開辟成博物館,國家要配套工作人員,成立一個建制,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現在的辦法是把這個地方交給一所中學,讓這個中學把魯迅住過的宅院圈在里頭,由中學來管理。這個宅子就在西直門內新街口,西直門大內大街與趙登禹路交界的地方,這所中學是三十五中。我寫了這本書,是因為通過這件事,我充分認識到實物的重要性。雖然現在保存了這個院子,因為門前的馬路都很寬,周圍的民房都拆掉了,其實你已經感覺不到魯迅住的那個時代的熙熙攘攘的景象。但是畢竟還有一個院子在,你進到這個院子里,可以想象到魯迅在這兩間房里寫了《阿Q 正傳》,他的弟弟住在后院,可以看到苦雨齋在什么地方,它就給了你一個很好的時空感,你在這里可以回溯到很多東西,和你所讀的文字對應起來了。
我希望紹興會館也盡快恢復原貌,現在正在騰退,據說馬上變成一個文化場所,大家就可以進去參觀。紹興會館也是與魯迅有關的文學地理空間,《狂人日記》就是在這里寫的。在八道灣十一號他寫了《阿Q 正傳》。《阿Q 正傳》為什么產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魯迅雖然住在北京,但是寫的是紹興,這個院子給他提供了什么樣的紹興文化?我引述了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也是紹興人)的話,他講紹興文化催生出《阿Q 正傳》,而紹興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宋朝從開封前往南方的政權帶去的官衙文化。宋朝皇帝帶一幫隨從到了紹興,在這里建立政權,給紹興人傳遞一種文書文化、官衙文化,紹興人掌握這套技術以后會寫東西了,而且寫得好,寫得冠冕堂皇,好像很有道理。魯迅學到了這些東西,學到了論辯,學到了思維縝密、表達精確,這跟《阿Q 正傳》有什么關系?八道灣里住的都是什么樣的居民?母親、弟弟、弟媳、傭人,紹興帶來的,講的是紹興話,這對魯迅寫家鄉的人情風俗也是一種影響。所以,應該從文學地理角度閱讀魯迅。
由文學地理出發,還可延伸到從相應的人際關系閱讀魯迅。同樣,在八道灣里我們要從家庭生活中來認識,魯迅寫給他母親的信,特別重視家教和家訓,現在還保存著魯迅手抄的他祖父寫的家訓,這里頭講兒孫們要怎么樣做事,怎么樣做人,要提防什么人,不要去看戲,不要露富,寫得非常詳細。而且他的祖父有記日記的習慣,魯迅抄錄他祖父的詩,跟他祖父學習怎么樣讀古詩,而且魯迅自己又是那么勤懇地記日記,記家用帳。大家可能沒有見過,有一段時間,魯迅在西三條里親筆記下每天的用度花了多少錢,買菜花多少錢,這么一位大師、文學家,還記這種帳!這是我們中國的一種文化,對待生活就是要那么認真、一絲不茍。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能夠在書本外對魯迅有另外一種認識,不是籠統模糊的,而是很實際真切的。
北京之于魯迅是很重要的生活空間和文學地理空間,在北京,魯迅還與新文化同人建立社會關系,也讓我們可以從魯迅與同代人關系角度去閱讀他。去年我做了一個展覽,叫《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八大家》,我這種對魯迅的讀法,就是把魯迅放在一個群體里,不要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形象。當然,他有獨特性,首先要強調魯迅作為文學家的獨特性,然后我們把這位文學家放在他的整個群體里,跟陳獨秀做比較,跟胡適之做比較,他跟蔡元培先生有什么關系,他跟劉半農有什么關系,他跟錢玄同為什么那么親密后來又開始疏遠,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把這八個人放在一起以后才發現,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幸運,在一百年前產生了這些巨人,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文化,直到現在我們還受著它的恩惠,還在民主、科學這些概念下進行艱苦的探索,我們還在閱讀他們的作品。所以說新文化的杰出人物是連綿起伏的群山,不是一山獨秀,不是只有魯迅一個高峰。新文化領導者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叫獨秀,據說他的家鄉安慶有一座山,叫獨秀山。但是這里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一枝獨秀的,要把他們放在一起,才有力量。我為什么舉出“八大家”這個概念?其實也可以是九大家、十大家,我是想把他們同古代的唐宋八大家做一個比較,唐宋從韓愈到曾鞏這八位古文運動的大師,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所謂道統,就是儒家傳統,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穩定了中國文化形態。他們當時也是遇到阻力的,或者是佛教的沖擊,或者是道教的滲透。在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候,突然一下子,在很短的時間里,從日本、美國、德國回來的知識分子聚在北京,有了一個集群,有了一次總爆發,一下子就出來這八個人,乃至更多。而他們面對的是如何應對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如何將中國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融合,從而創造出一種新文化,這就是他們這一批人對我們民族的貢獻,確實應該很好地表彰一下。
我認為下一步還要繼續通過嘗試其他文學地理方法做好魯迅推廣閱讀。研究如何讀懂魯迅,其實也是我的工作,現在除了魯迅博物館以外,在北京市中心,在故宮博物院東北方不遠處有一座紅樓,就是原來北京大學圖書館和校部舊址。北京大學圖書館里頭李大釗的辦公室、陳獨秀的辦公室、蔡元培的辦公室、魯迅講課的地方現在都被布置出來了,這就是一個文化地標,這就是八大家活動的場所,這就是中國新文化的起源地,也是魯迅在其中得以成名、得以在文學上取得重要成就的所在,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
關于如何閱讀魯迅,閱讀魯迅有多少方法,什么方法最好,我只能提出一些粗淺的想法,因為這個題目很大,是一個終生都應思考的題目。我今天把它提出來,也是讓更多研究思想史、近代史、中共黨史的人都來探討,我們在共同閱讀中,對魯迅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根據我自己的閱讀體驗,我覺得閱讀魯迅,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文學上,他的文學家身份最重要。說到文學,在社會上大家感覺到沒有文學也行,我不讀你這幾篇小說我能怎么樣?飯還是有得吃,社會還是照常運作。但是不要以為文學沒用,它有時候特別有用,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我去年寫了一篇文章紀念新文化運動,我說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起步很晚、慢了半拍的,人家那幾個人早就開始吶喊了,錢玄同到紹興會館拽他好幾次,反復勸他寫文章吧,才把他拉進來。他起步雖然慢半拍,但是他蓄積已久,突然爆發,用文學的方式,一下子震驚了世人。我在文章中講,1919 年5 月4 日那天,那些去天安門廣場集會的,后來火燒趙家樓的學生中,有不少是讀了《狂人日記》的,因為《狂人日記》發表以后影響不小,學生游行隊伍的領隊傅斯年就寫了評論文章的,給予很高的評價,所以青年人那時是很受魯迅這種文風影響的。一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都在受著魯迅的影響,這個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現在還在讀這些作品,讀了《阿Q正傳》這樣的作品,還能會心一笑,甚至還會內心隱隱作痛,好像魯迅活在我們中間,阿Q 好像并沒有完全消失。
最后,我想說,閱讀魯迅最好的方法就是結合自己的經歷,得出自己的感悟。中國的讀者們都熟悉魯迅,對魯迅都有自己的觀感和看法,一千人有一千個讀魯迅的方法。有一點值得注意,魯迅最好的作品還是寫他自己的,因此說,任何閱讀和寫作都不能越出自己,只有把自己放在其中的東西才是真的好東西。你看魯迅的作品里,真正讓人感動的是那些孤獨者,在酒樓上的孤獨者,仿佛就是寫他自己的,你看了以后,他那個身影就在字里行間。這次疫情,大家都被禁閉了,禁閉期間都干了什么呢?讀書是不可少的。讀魯迅是我的工作,過去我讀,有時候是為了完成工作,做一些項目,這次我在家里當然仍然要繼續做項目,但有時候閑翻一下魯迅的文集、魯迅的年譜,還有書信,結合當下的境況,突然就讀出一種悲哀來。例如,當我讀到魯迅后期在上海的境遇時,突然悟到,并不只有瘟疫才能讓我們禁閉,我們還有其他各種方式禁閉自己。魯迅晚年在上海就是被禁閉,在半租界里出不去,擺脫不了禁錮,久而久之,過早地耗費完了生命,在報刊文章中、在應酬交際中、在論戰中、在人事的纏斗中消耗了自己。
當然,對于先賢們的崇敬、學習和研究,是為了我們今天和以后更好地工作。在讀出悲哀以后,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做更深的思考。希望朋友們也能讀一讀魯迅這個時期的著作,感受他的精神狀態,或者能從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