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池塘、沼澤、綠草、山巒……在這樣的優美場景中,一座座嶺南風格的高大建筑坐落有序。這樣的鏡頭讓人聯想到中國山水畫般的生態園林公園,其實這是溢達紡織在廣西桂林投產的十如紡織工業園區的場景。當視頻在2021中國棉紡織科技大會上播放的時候,參會代表們驚嘆不已。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海外市場需求不振,訂單減少;貿易摩擦加劇,出口下降;全球氣候變化使得環保問題日趨嚴峻,環保成本不斷提高。面對企業的生存現狀,溢達集團特紡董事總經理田野認為,應對挑戰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持續創新。創新的方向就是加強環保可持續投入、加大數字化應用,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
人工短缺,年輕人不愿從事制造業,這是紡織行業乃至制造業面臨最為緊迫的問題。我國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但許多人不愿到制造業就業。“破解這一難題的途徑,就是要有新觀念,重新定義制造業的本質,將管理變革、人才培養與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有機結合,把核心注意力聚焦在人的身上,一切以人為本。”田野闡述了溢達紡織應對挑戰,重構人與機器的關系的理念。
區別于以往制造業工人只能在一個狹小的工位上進行簡單繁復的體力勞動,如今在十如特種紡紗生產線上,取而代之的是高學歷、高素質的現場工程管理師,他們是既可實操又能管理的復合型多崗人才,一名員工可同時掌控數臺智能機器。人與機器的完美配合,不僅對生產效率起到革命性的提升,更為每一位員工帶來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正是溢達紡織跳出傳統工廠的框架,改善工作環境,改革內部管理,以吸引年輕人投身紡織業所做的嘗試。
在桂林漓江之畔,一處原本廢舊的土地正慢慢轉變成一處優美山水映襯下,具有地方文化韻味的現代化紡織園區。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讓筆者都有躍躍欲試的沖動。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認為紡織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夕陽產業,而溢達紡織在桂林建設的十如園區已經顛覆了大家的固有觀念,向世界展示紡織行業在保持競爭力的前提下,依然可以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實現自我價值,并踐行可持續綠色發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也特別強調,應對人口結構變化,行業科技創新需要堅持以人為本。他提出,我國人口正在發生結構性的改變,產業發展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一方面,勞動力人口,尤其是農民工數量正在減少。行業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推動裝備升級與技術升級,促進人口質量紅利充分釋放,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就業偏好的改變加劇了勞動力在產業間分布的不平衡。行業需要適應就業理念的變化,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樹立行業技術密集型的新形象,創造更加舒適的勞動環境和工作內容,推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