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超
雨三灣向美軍裝甲車車底投擲RPG-43反坦克手榴彈
影片中出現過一個雨三灣向美軍裝甲車投擲反坦克手榴彈的鏡頭,這個鏡頭中的反坦克手榴彈值得一提。在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反坦克手榴彈是蘇軍使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其中,RPG-40是蘇軍裝備較早的一種反坦克手榴彈,其往簡單里說就是一個裝滿炸藥的“罐頭盒”,依靠大量炸藥的蠻力摧毀敵軍坦克裝甲車輛。但其未采用聚能破甲原理,威力有限無法對付德軍新型坦克,因此很快就被RPG-43反坦克手榴彈取代,而這種手榴彈就是影片中雨三灣所使用的。RPG-43反坦克手榴彈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彈,其質量高達1.2kg,TNT炸藥裝藥量也高達612g。
RPG-43反坦克手榴彈主要由彈體、引信、空心裝藥、布尾及手柄等組成,采用碰炸引信引爆。其彈體是一個帶有錐形底的平頭圓柱體,采用薄鐵皮卷制咬合制成,彈體內部的錐形裝藥戰斗部擁有可擊穿75mm裝甲的能力。投擲時先要拔出保險銷,投出后圓柱形彈體下方錐形罩內部的布尾簧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將錐形罩和保險片向下推出,直至保險片解脫并脫離手柄。錐形罩也隨之脫離手柄,并將兩根布尾拉直,布尾與拖在后面的錐形罩具有穩定尾翼的作用,以保證手榴彈頭部先碰撞目標,使得碰炸引信得以工作。當錐形罩和布尾拉伸開以后,引信上的脫離式保險銷則脫離引信并解除對擊針的限制,碰撞目標后在慣性作用下,引信體向前撞擊擊針,使擊針打擊雷管并引爆傳爆藥,進而起爆錐形裝藥,以藥型罩形成的金屬射流擊穿目標裝甲。
長津湖之戰中出現的蘇制1944年式步騎槍和PPSh41沖鋒槍
雖然RPG-43的性能有了較大提高,但其體積和質量大,投擲距離不超過20m,存在爆炸后威脅投擲者的風險。因此,在二戰后期和戰后很快就被新型的同類裝備,如RPG-6、RKG-3手榴彈取代。不過,蘇聯有大量RPG-43反坦克手榴彈庫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供應給志愿軍使用。志愿軍除用它打擊美軍坦克裝甲車輛外,主要用其攻擊敵軍的工事,取得了很好的戰果。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雨三灣投出RPG-43后彈體后部拖著的布尾,可以說制片方真是用心了。不過,這種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彈被雨三灣投到美軍裝甲車的車體下并不合適,因為該彈采用的是聚能破甲原理,直接投到裝甲車車體上更能發揮其威力,而且可以保證更高的發火率(RPG-43在投擲后碰撞的角度不合適或碰到的物體過于松軟,有可能造成碰炸引信不工作而無法爆炸)。
使用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志愿軍戰士
除以上武器裝備外,影片中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注意。4連進入平壤及在平壤以南作戰時,隊伍中出現了PPSh41沖鋒槍,而且在之前的長津湖之戰鏡頭中也出現了PPSh41沖鋒槍和上了刺刀的蘇制1944年式步騎槍,這從志愿軍裝備發展的時間點上來說是不對的。志愿軍參加第一到第四次戰役的部隊,都攜帶從國內戰爭中繳獲的裝備入朝參戰。這些裝備以日式和美式為主,也包括部分國產武器,經過幾次戰役的消耗和戰場繳獲,我軍在第二次戰役之后很多部隊都開始大量使用繳獲的美制武器,特別是美制槍械和火炮,其中就有很多志愿軍官兵用上了被他們稱為“大八粒”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上述是第五次戰役前志愿軍參戰部隊的裝備基本情況。由此可見,當時志愿軍部隊還是雜式裝備,并未成為后來的蘇械化部隊。參加第五次戰役的第二番入朝部隊投入作戰前才進行換裝,成為普遍使用蘇式裝備的部隊。但是,戰場上情況復雜,通過各種非正式渠道(如戰場上收集友軍遺落的裝備、敵軍繳獲人民軍裝備之后未及時帶走又被志愿軍奪回等等),志愿軍仍有可能獲得少量蘇式武器,在個別情況下也會補充到部隊裝備序列中。上述情況屬于特例,在影視作品中還是盡量避免為宜,影片中出現的情況應該是道具使用的問題。
圖中紅色箭頭所指是日本97式坦克炮塔后部的后機槍
在云山戰斗中,我軍主力部隊利用4連阻擊所爭取的時間對美軍發起總攻,總攻的標志是漫天飛舞的火箭彈。但這種火箭炮與蘇制“喀秋莎”火箭炮不同,因為當時我軍還未裝備這種著名的蘇制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實際上是在我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后3個月左右才陸續運送到我國,用于裝備新式炮兵部隊。而我軍要掌握這種新式兵器,除了要組建新的部隊(當時專門組建了2個火箭炮師,裝備“喀秋莎”火箭炮)外,還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投入戰場。因此,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中的云山戰斗中,這種火箭炮不可能參加戰斗。
當時,我軍使用的火箭炮是國產A3式102mm六管野戰火箭炮,這種火箭炮的研制最早可追溯到國民黨政府時期,是國民黨兵工署第50工廠成都分廠廠長鐘林參照美式裝備研制的國產火箭炮及其彈藥。解放后,鐘林帶著自己的研制成果投入到人民軍工的行列。1950年初,新式火箭炮及其彈藥研制成功。根據上級最初下達的研制要求,火箭炮配有A1破甲彈、A2爆破彈(當時稱為破壘彈)及A3殺傷彈3種彈藥。后來,由A3殺傷彈與M-501型火箭炮共同組成了A3式火箭炮系統。M-501火箭炮口徑為101.6mm(4英寸),四舍五入后口徑稱102mm,射程4000m。
此后,A3火箭彈改進為427式火箭彈,射程也增加到5000m。而火箭炮本身也持續進行改進,先后有M-505、M-506型火箭炮問世。該型火箭炮最初是為了裝備準備執行渡海登陸解放臺灣的部隊,但因形勢變化首先裝備了東北邊防軍,即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前身。
影片中出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學校名稱
當時,我東北邊防軍的4個軍分別組建了1個軍屬火箭炮營,每營下轄3個4門制的火箭炮連,共裝備A3式火箭炮12門。云山戰斗中,擔負主攻任務的39軍116師得到了軍屬火箭炮營2個連共8門火箭炮的加強。這就是影片中志愿軍用火箭炮轟擊美軍撤退部隊的歷史根據。當時,116師陣中日記記載:“炮彈出口時發射出的白色閃光,宛如夏天的閃電,凌空而過的炮彈,曳著白光,超越漫長的天空,在遠處掀起一股煙霧,接著才是轟隆的巨響。”而遭到轟擊的美軍經過勘察后,認為是受到了蘇制火箭炮的攻擊。
同樣是在第一次戰役中,42軍火箭炮營也在東線戰場投入了戰斗。該營在真興里、三巨里防御戰中,實施了全營12門火箭炮一次齊射,使得當面美軍大受震撼。該營營長楊松齡還因此獲得了“火神爺”的綽號。
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戰場實際需求,這4個軍屬火箭炮營在1950年12月先后返回國內,陸續改編為高射炮營,以加強我軍防空火力。但是,這并不是國產火箭炮抗美援朝經歷的結束。
1951年4月,東北軍區炮兵第1團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炮兵210團。與同一時期組建的裝備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的志愿軍炮兵21師(另1個炮兵22師裝備相同,但只以下屬2個團編入志愿軍序列)不同,該團裝備的是改進后的M-506型火箭炮。這種新型火箭炮是M-505的改進型。其改用美國M3 37mm戰防炮炮架,并改進了方向機和高低機,使用手搖發電機點火發射。火箭彈也進行了改進,加長藥室和箭藥藥柱長度后定型為488式火箭彈。
影片中4連的正面阻擊陣地
新的M - 5 0 6 型火箭炮總質量420kg,最大射程達8000m,火箭彈爆炸后還伴有燃燒作用,提高了殺傷力。1951年10月,炮兵210團入朝參戰并與炮兵22師的2個團一同編入炮兵21師戰斗序列。該團5連在配屬42軍于鐵原西北執行機動防御任務時,曾在30分鐘內實施6次齊射,給了當面南朝鮮軍第9師29團2個連及其迫擊炮陣地嚴重殺傷。210團曾先后配屬23軍、24軍、38軍及42軍作戰,38軍首長曾評價:“我國造火箭炮威力大,有發展前途。”抗美援朝戰爭后,該型火箭炮還支援了越南人民軍用于抗法戰斗。不過,可惜的是A3火箭炮當時并未大批量生產,據稱只制造了50~60門。但在后來被稱為火箭炮中的“AK-47突擊步槍”的63式107mm火箭炮上,也看到了這種火箭炮的某些延續。
此外,趙和在坦克學校向學員們介紹日本97式坦克的性能時,曾提到該坦克裝備有37mm(舊稱公厘,影片中的米達則是現今米的舊稱)火炮1門,還有3挺機槍,分別是前機槍、并列機槍和高射機槍。這一介紹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日本97式中型坦克是二戰中日軍最重要的型號,也被視為日本坦克中最成功的型號。該坦克基本型號裝備的是1門57mm短身管火炮,改進型(被稱為97改)則換裝了1門穿甲能力增強的47mm長身管火炮,而不是影片中所說的那樣裝備37mm火炮。至于機槍,日本97式坦克及其改進型均裝備2挺7.7mm機槍。其中1挺為前機槍,另1挺則是安裝在炮塔后部的后機槍,而不是影片中所說的同軸機槍(并列機槍),這從影片中的畫面也可以看出來;至于高射機槍則與二戰時期的多數坦克一樣并未裝備。不過,影片中介紹該坦克正面裝甲25mm厚的情況符合實際。
4連經過激烈戰斗后被迫撤入公路旁的小巷里
影片中,美軍在云山城內的炮兵連只有4門105mm榴彈炮,這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當時美軍的炮兵連是6門制而不是4門制,但由于戰損、故障等原因暫時性的缺編也是可能的。至于影片中趙和所在的坦克學校則確實符合歷史事實。建國初期,我軍在加速正規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與裝甲兵領導機關一同成立的就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學校。該校是1950年9月1日與軍委裝甲兵領導機關同一天成立的,地址在天津市大王莊。對于這一細節制片方還是考證非常到位的,必須給他們一個贊。
從《英雄連》影片所表現的內容來看,4連可以說是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中運動戰階段的大部分戰役。這些戰役中第一場戰役為遭遇戰和反突擊戰役,第二次戰役為反突擊戰役,第三次戰役為進攻戰役,第四次戰役為防御戰役(其中也包括戰役反擊作戰),第五次戰役則是反突擊和機動防御戰役,可以說作戰樣式非常復雜而且進行著快速轉換。不過,限于影視作品內容的限制,影片中的4連主要是執行突襲和阻擊作戰。
4連在云山之戰中先以突襲方式攻擊消滅了美軍炮兵連,然后以占領臨時陣地的方式遂行了切斷敵退路的阻擊戰斗。在突襲美軍炮兵連時,該連主要采取以神槍手(當時我軍尚沒有狙擊手這一概念)占領制高點,首先消滅美軍掩護炮兵陣地的機槍手,然后1班從右側開始攻擊消滅美軍的火炮及炮手,3班則在側翼掩護,2排為預備隊。雖然戰斗順利結束,但這一戰術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神槍手占領制高點掩護攻擊是正確的,如果再加強1挺輕機槍則效果更好。但只以1班從右側攻擊炮兵陣地就不太合適。除3班掩護攻擊部隊的側翼外,完全可以從預備隊2排里抽調1個班與1班從不同方向同時攻擊敵炮兵陣地,這樣就能大大增加對敵軍的壓力,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及代價解決戰斗。2個班同時從不同方向攻擊時,要注意攻擊軸線不要正好相對,而是形成火力小于180°的交叉角,以免2個班的火力對射造成誤傷。這就是說,在這場戰斗中4連保留的預備隊和用于保障方面的兵力過多,而實際使用的攻擊兵力卻過少,并且部署也不很恰當。
影片中的那場阻擊戰斗,客觀地說,4連在當時的實力對比和地形條件下只能拖延而不能徹底堵住美軍逃走,但只要他們拖延足夠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拖住敵人等待大部隊總攻的目的。4連軍政指揮員所下的決心正在于此,這也是當時趙和所不能理解的。應該說,這種思路和主動精神完全正確,也是我軍優良戰斗作風的重要體現。這場戰斗是在敵我實力對比極為懸殊和不利的情況下進行的。
美軍主力部隊利用M26坦克的掩護沿著大路撤退
從當年的實戰情況來看,志愿軍穿插迂回后主要是控制敵軍后撤道路上必經的山路兩側制高點并封鎖道路,以此達到切斷其退路的目的。而從影片中的情況來看,4連占據的是一個朝鮮小鎮的街道,地形平坦,雖然有道路兩側的房屋作為依托,但這些房屋無法經受住美軍坦克的沖撞。如此一來,4連要想在嚴重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阻住逃敵非常困難。
4連采取的是一種正面硬頂的方式,即沿著街道層層布防并埋設爆炸物(戰時未起作用),以正面阻擊的方式阻擊敵軍。由于無法擊毀敵坦克,4連被迫節節退守撤到美軍撤退道路側面的一個巷子里。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擊毀敵坦克,我軍付出很大代價。而美軍此時的處置非常狡猾,利用M26重型坦克的裝甲防護力肆無忌憚地堵在小巷巷口壓制我軍,其主力部隊則從大路上快速撤離。
可以說,這時4連能不能繼續拖住敵人就在于能否迅速擊毀這輛M26坦克。關鍵時刻,趙和使用M20火箭筒將這輛坦克擊毀,而4連也將美軍拖到了我軍主力發起總攻的時刻。
實際上,我軍主力能夠及時到達發起總攻才是整個戰斗勝負的關鍵,而4連的阻擊則是這一關鍵條件能否達成的前置條件,否則,我軍的機動速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堵住機械化行軍的美軍部隊。從這一角度來說,4連應該改變其阻擊戰術,以達到拖延更長時間的目的。
4連在攻擊敵坦克時付出了很大代價
在筆者看來,4連應該充分利用小鎮街道兩側建筑物的優勢,將撤退的美軍先頭部隊引入鎮內再進行攻擊,而不是試圖將其阻擊在小鎮之外。4連可以將正面阻擊陣地向小鎮內部大幅度收縮,而將部分兵力埋伏在正面阻擊陣地前方道路兩側的建筑物深處,并注意隱蔽不要被美軍步兵發現,其余大部分兵力可以布置在大路兩側的小巷內隨時準備支援戰斗。
埋伏在建筑物內的兵力要多準備手榴彈和炸藥包,前者用于發起攻擊時消滅美軍步兵,而后者則用于對美軍坦克和裝甲車實施爆破。在美軍實施火力偵察時,部隊要保持肅靜。等美軍坦克和步兵進入街道之后,我正面阻擊陣地和兩側埋伏兵力可以同時開火,也可以由正面阻擊陣地先開火吸引敵注意力,然后兩側埋伏兵力再突然發起攻擊。攻擊發起后應該集中火力先將美軍坦克附近的步兵擊潰,并將其擊退到遠離坦克的位置。
也就是說,首先要切斷美軍的步坦聯系,將坦克孤立起來。然后,我軍就可以利用坦克的觀察和射擊死角迅速接近它,以炸藥包等爆破器材對其實施爆破。只要將美軍先頭坦克擊毀,就可以將其撤退道路堵死,后面只要注意阻止美軍步兵的迂回攻擊并使美軍無法推開被擊毀的坦克,就能夠阻擊其較長的時間,從而達成作戰目的。當然,如果有較多的M20火箭筒,那么就可以從側面擊毀更多的美軍坦克,從而進一步增大美軍打開通路的困難。
在長津湖之戰和在平壤以南地區奪取路口的戰斗中,4連均充分利用突然性優勢實施突襲。由于在長津湖之戰中4連需要越過長達480m的冰凍湖面實施攻擊,這無疑非常困難。最大的困難實際上來自于我軍在火力方面所處的巨大劣勢。由于我軍嚴重缺乏重炮支援,無法真正壓制湖對岸美軍的火力,只能起到對美軍的干擾作用。這樣一來,在光禿禿湖面上的志愿軍進攻部隊就會成為美軍火力的目標,貿然攻擊將會付出慘重代價。
影片中美軍的湖堤陣地
基于這種情況,4連只能發揮我軍的夜戰優勢,利用暗夜越過冰面,然后再發起突襲。然而,美軍也知道志愿軍一貫在夜間發動攻擊,于是就派出巡邏隊夜間在湖面巡邏,這就使得4連原有的攻擊計劃無法實施。
根據這一意外情況,趙和提出利用天剛亮時美軍夜間巡邏部隊換防的機會發起攻擊,從而以較小的代價完成了任務。這實際上是利用美軍了解志愿軍作戰方式后形成的思維誤區反其道而行之,即美軍認為志愿軍只會在夜間發動攻擊,反而會在天快亮時出現“這一夜終于平安過去了”的松懈狀態,從而為我軍發起突襲創造條件。
事實上,當4連部隊已經沖過湖面很長一段距離后,一宿未睡的美軍才發現他們并開火阻擊。而快速沖擊的4連只付出較小的代價就沖到湖堤下,猛烈投擲手榴彈后在我軍有限的炮火支援下突破了美軍陣地。
應該說,這種出奇制勝的戰術對于戰斗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這種方式切忌形成規律,否則一旦被對方識破就會將我軍送入敵人占有巨大優勢的火力網中,造成嚴重損失。
至于奪取路口之戰,4連仍是發起突襲,但戰斗的勝利卻依賴于趙和奪取美軍坦克的成敗,這就更多屬于藝術作品中進行加工的成分了。畢竟當時我軍官兵不要說會開坦克,就連會開汽車的都少得可憐,而靠趙和一人操控不了一輛需要5個人才能充分發揮威力的M26重型坦克。
盡管存在一些失誤和問題,但總體來說影片《英雄連》及其前作電視劇《戰火熔爐》都達到了我國軍事題材影視作品的一個新高度。影片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官兵與武裝到牙齒的美軍英勇作戰的英雄群像,正如影片中雨三灣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場實力對等的戰斗,可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戰斗,敵人要想繼續前進,就要從我們的尸體上踏過去!”而今天正邁向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大大得益于此,就像影片中趙和所說的那樣:“我們保衛的不只是這個時代的和平,我們保衛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未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