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亞平
大衛·波帕爾(David Popper,1843-1913)作為浪漫主義代表者,捷克杰出的大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以他的作品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音樂在大提琴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在大提琴音樂史上鏈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重要橋梁之一,對后世的大提琴音樂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他是大提琴音樂的獨特代表人物,被人們譽為“大提琴之王”他在繼承古典派傳統音樂的同時,又不受各種條條框框的制約,把最原始的真實內容、繪畫中的各種色調、色彩融入音樂創作之中,把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非常巧妙的結合了起來,在音樂創作上開辟了一條新道路,使大提琴音樂變得豐富多彩,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給世人。
大衛·波帕爾(David Popper,1843-1913)捷克著名大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1843年6月18日出生于布拉格,就學于布拉格音樂學院,師從尤里斯·戈爾特曼,曾任維也納歌劇院樂隊首席大提琴,是著名的胡拜四重奏樂團大提琴手,是大提琴音樂史上鏈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重要橋梁之一,他創作了近70首大提琴練習曲,四首大提琴協奏曲,一首大提琴安魂曲,以及眾多非常流行的大提琴獨奏曲,對后世的大提琴音樂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他所創作的大提琴練習曲之重要程度可以媲美肖邦的鋼琴練習曲,又以其高超的難度被世界上許多大提琴高手用來演奏,因此他又被譽為“大提琴中的帕格尼尼”他是大提琴音樂的獨特代表人物,有“大提琴之王”之稱,他在繼承古典派傳統音樂的同時,又不受各種條條框框的制約,把最原始的真實內容、繪畫中的各種色調、色彩融入音樂創作之中,把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非常巧妙的結合了起來,在音樂創作上開辟了一條新道路,使大提琴音樂變得豐富多彩,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給世人。
波帕爾的音樂和傳統的古典音樂有著本質的區別。他的作品中沒有了那種傳統的縝密的邏輯性和嚴謹的結構,但是也沒有浪漫主義音樂的豐富感情,只是用高超華麗的技巧將大提琴的音色演奏的優美寬廣并富有彈性。但是他在創作中又結合了古典時期音樂規整嚴謹的藝術手段和巴洛克時期節奏強烈多旋律復調的寫作手法,加上他在歐洲巡回演出時所感受的異域風情,都給他后期的創作帶來了不一樣的靈感,使得他的作品變得更加多元化,在后世流傳的大提琴樂曲中獨樹一幟。
波帕爾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提琴演奏家,同時也精通作曲技法,是一位天才作曲家,創作出了許多非常有名的大提琴樂曲,因為他諳熟大提琴的技巧特性,由他創作的大提琴練習曲,不僅富有創意,旋律流暢,也使音域和大提琴技巧互相結合,讓大提琴更加富有生命力,從而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高度。
在波帕爾的眾多作品中,有絕大部分是陪著妻子著名女鋼琴家索菲·門特爾(Sophie Menter,1846-1918)周游列國到處巡演的途中創作的,《塔蘭泰拉舞曲》就是當時創作的作品之一,“塔蘭泰拉”原本是意大利南部的民間舞蹈,其特點是節奏鮮明強烈急促,而波帕爾這首《塔蘭泰拉舞曲》結合了意大利舞蹈中特有的節奏特色,是一首濃郁的異國風情舞曲。因為他的妻子是著名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Liszt Ferenc,1811-1886)的學生,所以波帕爾在創作《塔蘭泰拉》的過程中有借鑒李斯特鋼琴曲《塔蘭泰拉》的音樂表現風格,但無論是從整體曲式結構上,主題刻畫發展上,還是大提琴的演奏技法上,都有著獨特的創新,也有一種幻想曲的輕快風格,這首曲子在大提琴發展史中經久不衰被許多大提琴家拿來演奏,可見這首地方風情舞曲創作的成功。
《塔蘭泰拉》這首曲子創作于浪漫主義時期,由于對偶像瓦格納的崇拜,波帕爾的大部分創作中都融合了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歌劇中的半音風格,以及當時一度在歐洲盛行的“沙龍音樂風格”,使得他的創作在浪漫主義時期獨樹一幟,由于他熟識大提琴樂器的本身特征及技巧特性,再加上他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所以這首樂曲使大提琴的音色飽滿且音域寬廣,聲音線條優美流暢,使得大提琴的技巧與藝術之結合達到了輝煌絢麗的效果,另許多人為之傾倒。這首曲子在大提琴發展史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又因為這首曲子十分考驗演奏者的技巧及把位熟練程度,所以后人經常把此曲作為大提琴炫技曲的必練曲目。
“塔蘭泰拉舞曲”原本是意大利那波里的一種民間舞蹈,這個舞蹈有一個傳說,在那波里有一種毒蜘蛛,一旦人被它咬了,就只能不停地瘋狂跳舞,直到筋疲力盡為止。所以《塔蘭泰拉》這首曲子波帕爾運用的是節奏較為快速的6/8拍,使得整體聽覺效果激烈、緊湊而活躍。
在調式調性方面,整首樂曲幾乎圍繞一個調式調性展開,由于波帕爾對偶像瓦格納的崇拜,因此瓦格納歌劇中的半音風格也被波帕爾很好的吸收并加以運用在這首樂曲當中,最大限度的刻畫了半音和聲在音樂方面塑造形象的表現意義,同時也讓演奏者對于左手指法的技巧性有了更加精準嚴格的要求。
在節奏方面波帕爾運用了大量的三連音、切分以及震音,使曲子避免了常規的節奏型,其中添加了許多帶有華彩性的裝飾音,一方面體現了他在音樂上的靈活多變,一方面又豐富了音樂整體的旋律性和層次感。就如同繪畫中重疊的色彩一樣,使音樂同樣產生一種色彩絢爛的效果,讓聽眾在聽覺效果上有著不一般的絢麗感覺。
在音域方面,波帕爾的這首《塔蘭泰拉》更加注重于大提琴高音區的演奏,全曲中有很多跨越兩個八度的半音階進行的和弦,在低音區的演奏往往是要配合高音區的演奏來完成,有一種互相對話的感覺。
全曲的力度和速度都是比較強烈的,慢板部分幾乎很少出現,整首曲子速度輕松歡快,運用跳躍感強烈的三連音描繪了塔蘭泰拉舞曲的顯著特征,使異域風情一覽無遺。力度方面也是在半音和弦的互相對比之下出現的,一次一次的漸強遞增,讓演奏者也會在情緒上達到淋漓盡致的感覺。
《塔蘭泰拉》這首曲子進入大提琴獨奏前有長達24個小節的鋼琴伴奏拓展引子,鋼琴伴奏音型也多為三連音。從Solo部分起,大提琴主旋律進入,規整的6/8拍,跨小節連弓的一串三連音,看似音階的排列旋律展現了塔蘭泰拉舞曲應有的活潑愉悅的特征。
在演奏這部分時,弓子要走的平穩,一弓18個音的一串三連音,如果沒有對弓子和左手換把位速度有較強的配合,那么就演奏不出塔蘭泰拉舞曲所要表現的跳躍的感情,開頭以弱起進入,就第一句來說,雖然標注了表情記號p,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輕或者弱的意思,考慮到當時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此處應該是與后面緊接的第二句主題做對比,不易太弱,況且隨之而來的上行音階和跨小節的高把位切分音,把音樂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這首曲子個人認為是活潑歡快的,在對開頭三連音的處理時不要太過嚴肅,要輕松的賦有歌唱性的去演奏,這里對左手的要求就比較高,除了音準和速度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把快速的三連音演奏的均勻,這是對左手基本功的考驗。之后是一串三連音帶切分的高把位樂句,切分上面都有頓弓的標記,此處演奏時需要在弓尖演奏,頓音需要演奏的干凈明了,在右手的運弓上也不要因為換把位而加重某個音。
這一部分在聽覺上是比較喧鬧的,就像是一群人圍在一起跳舞一樣,所以此處雙音的低音應演奏的更加突出,以此來彌補高音的單薄。
譜例4
之后是三連音加切分的節奏型,把曲子重新引回主題部分,在演奏方面應注意三連音的準確和跳弓時音符的清晰度,在這首曲子中有大量類似的節奏型出現,并有許多的連線加跳音,這需要對右手持弓加以練習。
接下來這個技術難點可以說貫穿了這首樂曲,持續長篇幅以半音關系排列的三連音,這個特征就明顯運用到了瓦格納歌劇中“半音風格”的藝術手法,并且很好的吸收加以運用,這首曲子中有多處使用到了三連音半音級進的寫作手法,是整首曲子的難點之一,運用半音的技法可以更好的表達作者想要變現的情感,但是對演奏者的左手技法就有比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音準和速度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跟右手配合,把快速的三連音演奏的均勻。連續的換把位,即不能讓三連音失去平衡,又要注意音準和音色,這都是對演奏者左右手技術上的考驗。
樂曲中間部分的一段內容,難度變化不大,但是非常精致優美,像是描寫那波里這個地方美麗的景色一樣,速度也比之前的要慢很多,加上幾處出現的泛音,有種活潑俏皮的感覺,演奏這一段時一定要特別的悠揚,力度要平穩,保持整體的流暢性,注意左手要加上揉弦,這樣才能使得音樂聽起來暗藏的情愫千回百轉。這個曲子的曲風是歡快的,因此節奏也是快速的。
之后的一段三連音要注意的是低聲部的長音時值要拉夠,不能因為三連音的連續換把位而影響了三連音的音準跟節奏,這首曲子整體曲風是跳躍活潑的,所以演奏這個地方的時候應該把弓子稍微跳躍一點,在演奏這個地方的時候要注意控制節奏的準確性,不然這整首曲子中的三連音就會顯得很凌亂。這一部分除了對節奏有相當高的要求,在聽覺效果上也有一種嚴肅神秘一層一層推進的效果,速度越來越快,音域也越來越高,最后一個四個小節的顫音把曲子推向新的高潮。
全曲另一個技術難點是長達十三小節的16分音符的快速演奏,這一部分的鋼琴伴奏基本是和弦跟切分的節奏音型,既要把每個音符都拉的特別清楚,又要注意節奏,所以想要演奏好這一部分是不容易的,因為是舞曲,所以這個地方也要拉的歡快流暢,這一部分基本要在中弓靠下部分演奏,因為那里是右手控制弓子最好的地方,演奏起來會比較方便。
在十三個小節的16分音符快速演奏之后,又進入下一個華彩部分,是由十六個小節三連音組成的尾聲部分的小高潮,這十六個小節的三連音運用了很多不一樣的節奏型,有震音、雙音、半音上行,對演奏者的反映能力是一種考驗,大幅度運用三連音,使整個曲子回到舞曲歡快的風格當中。
全曲最后以兩個和弦和一個長音收尾,兩個和弦的力度要一個比一個強烈,營造結尾活躍輝煌的氣勢,這兩個和弦要拉的鏗鏘有力,兩個都是下弓,要把時值拉的飽滿,右手大臂要打開,左手音要按準,這兩個和弦要給人出其不意的感覺,要顯示出絢爛雄偉的色彩,但又不能太生硬,否則就會很呆板,最后以一個雙音長音結束整首曲子,結尾雖然短小但是卻很有力度,依舊是熱情洋溢的曲風,以主音結束全曲。
大衛·波帕爾這首《塔蘭泰拉》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這一時期的音樂注重抒情性,大多描繪的是自然美景和人類心靈,比較突出個人的感受,同時突破了古典音樂時期創作的條條框框,在音樂結構風格上有更大的自由和幻想性。由于波帕爾年輕的時候經常在歐洲四處巡演,所以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充滿了異域風情,跟當時捷克的浪漫主義音樂有較為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這首作品也體現出了波帕爾異域風情創作的特別之處。《塔蘭泰拉》以6/8拍固定的節奏貫穿整首樂曲,作品整體風格明亮、活潑,并且全面的向人們展示了大提琴的音域特點和技巧難度。
這首曲子的伴奏聲部也運用了許多三連音和切分音型,使得整體曲風歡快活潑,跟大提琴獨奏部分一唱一和相互交織,充分表現了那波里當地舞曲的特點。波帕爾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表現了卓越的才能,他會很認真的研究不同的音樂風格,并且善于把這些獨特的風格吸收繼而運用在自己的大提琴樂曲的創作中,正是因為如此,波帕爾才擁有了屬于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
早期波帕爾受偶像瓦格納的影響較多,在他的作品中瓦格納歌劇的半音風格成了他模仿的對象,在《塔蘭泰拉》中就有許多以半音進行的音階式樂句,整首曲子既有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方整性和創作手法的嚴謹對比性,同時結合了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節奏強烈的跳躍性和多旋律的復調式音樂,又融入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富有想象力自由的特色,從而形成了這首獨特而又經典的大提琴樂曲《塔蘭泰拉》。
本文先是介紹這部作品的作者大衛·波帕爾以及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在了解的作者背景的前提下分析這部作品的演奏技法,讓大提琴演奏者更為深刻的理解這首曲子。《塔蘭泰拉》是他的早期作品,受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較深。作品結構清晰,巧用和聲,以及速度的快慢變化。本文以波帕爾當時的創作背景與演奏技巧為研究方向進行闡述。在演奏一首曲子的同時,了解作曲家的風格,作曲的時期和創作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這首作品音樂形象輕盈自由,有無窮的生命力,音樂如指尖上的舞蹈一樣,情感此起彼伏變化莫測,給人捉摸不透又流連忘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