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名才 劉雪蕾 蔣根丁 楊 亮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益陽市坐落在湖南雪峰岳麓山東端,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建設園林城市群重要的主體成員之一,也是洞庭湖國家生態旅游經濟區的重要核心組成城市。作為我國長株潭3+5個大型園林城市群之一,益陽市先后被國家評為省級綠色花卉生態園林城市、中國杰出園林城市,擁有“全國特色環保旅游型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型城市、全國特色森林小鎮”候選城市、全國省級特色綜合文明森林小鎮城市提名候選城市、“湖南省省級歷史民俗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被評為江南“魚米之鄉”。益陽市現代農業產業較為發達,其中現代農業嘉年華更是將高新技術農業與產品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全方位融合,為都市人打造可領略鄉村景觀,使其欣賞特色花卉、體驗有機蔬菜種植等,并且提供特色化休閑活動場地。益陽市不僅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且充分利用了自身優勢和資源,積極將農業產業發展為湖南省特色休閑農業。
2.1.1 非糧化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的趨勢愈發明顯,同質化程度比較嚴重。自2019年以來,益陽市政府利用遙感技術調查和統計當地相關糧食大縣早稻播種情況和水田面積,結果顯示益陽市早稻播種面積占水田的比例由2018年的51.56%下降至2019年的41.97%,下降了9.59個百分點(見表1)。

表1 2019年益陽市糧食大縣調查樣方水稻匯總表
隨著越來越多農業產業園的出現和發展,地區性特色農業成為新型發展熱點。為了提高自身經濟效益與謀求今后的發展,很多益陽市本土農業企業爭相與相關的農業產業園進行合作交流,致使很多糧食企業選擇非糧化發展模式。一些產業園放棄了以往以糧食為單一主導產業的發展模式,選擇大眾化、同質化發展模式,導致當地農業的特色優勢不凸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糧食產業的發展。由于未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當地的優質農業資源,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產能過剩、糧食安全存在隱患等,最終阻礙社會經濟有效穩定發展。
2.1.2 各農業產業園間關聯度偏低,基礎設施不全、服務功能落后[1]。近幾年,益陽市農業產業園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如新桃緣農業生態園等,這些產業園的出現為益陽市現代化農業發展鋪平了道路。但是,由于地區間的分散性和地域間的差異性,各產業園選擇的均是自給自足式發展模式,導致這些產業園間的聯系和交流偏少。缺乏龍頭型農業產業園的企業集團,難以對整個益陽市農業產業園發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這也成了制約益陽市農業產業園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益陽市某些農業園區為了追求發展速度,注重表面政績和形象工程,而且以眼前利益為重,忽視了基礎工程的建設和服務功能的完善,導致產業園根基不牢固,為以后發展埋下了隱患。
隨著分工日益精細化,越來越多農產品的獲取方式為市場供給,僅靠自身不可能做到自給自足,那么農產品源頭的質量把控顯得極為重要[2]。而“毒大米”事件將益陽市農產品安全問題曝光在大眾眼前。2017年,益陽市某企業把已經被鎘污染的1 440.25 t毒大米銷售到全國各地區;短短3年益陽市又被曝出毒大米事件,而且經過排查后發現,依然有7家大米加工企業存在鎘污染問題。這些駭人聽聞的新聞讓大家不得不深思農產品質量安全在當今社會是否能得到保障。
2019年,益陽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37.72萬hm2,比2018年下降1.7%;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296.68億元,比2018年增長3.7%。2018—2019年,益陽市糧食、油菜籽、棉花產量下降了0.5%~2.5%,蔬菜和茶葉產量的增長速率較上一年也有所下降(見表2)。這不僅是年度環境不同造成的,生產技術水平低下的影響程度也較大,因此,需要人們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找準農業生產的平衡點,用合理的時間、空間、人力、物力等生產出高產、優質的農產品。

表2 2018—2019年益陽市主要農產品產量
目前,益陽市農業產業園依舊處于新生階段,由于很多企業和農戶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直接導致益陽市農業產業發展缺少區域標志性品牌。2019—2020年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中,2019年益陽市進入前100的只有一個——安化黑茶;2020年,湖南省進入前100的有4個,分別是常德大湖、城步苗鄉梨、湘陰長康和隆回一線情,而益陽市沒有。然而,益陽市相當一部分在榜單之外的農產品在當地小有名氣,但由于企業或者當地農戶沒有做好宣傳工作,沒有進一步提高產品知名度,使得其在國內市場上所占份額較少。例如,桃江擂茶起源于漢代,在明清時期開始流行,有著1 000多年的發展歷史,2019年當地民眾舉辦了馬跡塘擂茶文化節,現場人數多達上萬人。歷史悠久的擂茶文化和擂茶文化節具有很大的品牌價值,但其并沒有發揮最大化效用。
立足益陽市當地資源優勢,科學地選擇與調整各類產業結構的發展模式,發揮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園的主導優勢,并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深度挖掘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潛力,在既有農業產業經濟的基礎上,縱向延伸發展,依托第二、第三產業的經濟實體,優化原有農業的層次布局,打造合理、高效的園區式混合一體型產業園模式[3]。在主導農業的選擇上,堅持做強糧、油、棉、糖等基礎性農產業;在特色農業的選擇上,可以有效遵循益陽市地域特色,如建立安化黑茶生態園區、南縣稻米蝦養殖基地、桃江擂茶產業園示范區等。在成功發展農業產業園經濟的同時,促進相關食品加工行業和地區旅游業發展。
為進一步加強益陽市農業產業園間的聯系,各產業園應增強產業鏈條的延伸和集約開發新產品、新品種,建立起地區間各產業園不同產業間的集群發展模式,優化各類初級農產品的加工、包裝、物流等多個環節,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4]。同時,科學規劃布局各產業園區的生產產能、運營加工、合作研發、休閑娛樂和服務等功能板塊,形成產品鏈加銷化、農業工商化、農業文旅化的一體化發展格局,打破傳統一二三產業的割裂分散形態,促進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在益陽市農業生產中,農戶長期、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會導致土壤中的鎘含量不斷增加。而作為“有色金屬之鄉”的湖南省,土壤中重金屬底值較高,加劇了土壤鎘污染的形成。對此,一是科學使用土壤改良劑。常用的土壤改良劑有石灰、硅鉀肥等,這類土壤改良劑操作簡單、經濟實用。二是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只有從根本上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傳播用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整合區域農產品是將相關聯的產品規范地整合在一起,通過科學合理的規范將這些原本比較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形成一個有力的整體;再對這一類農產品進行集中統一宣傳,建立統一的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份額,提升區域品牌形象。例如,在2020年第4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中,益陽市南縣小龍蝦名列其中。通過實施穩步推進統一品牌、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等措施,逐一解決產品結構單一、生產效率低下、標志性品牌缺乏等問題[5]。目前,“南縣稻米蝦”品牌響徹國內大小市場,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稻米蝦種養面積達4.5萬hm2,年產量30.0萬t,實現綜合產值150.0億元。在這個過程中,以政府為主體,統一規劃、協調和整合區域內同類農產品,民間企業積極參與,加大對地方特色農產品的投資力度,通過企業的一些銷售渠道促進區域內的農產品“走出去”。
益陽市在農業產業園發展方面地理位置優越、市場機會較多、戰略選擇也較多,應繼續優化其產業結構,用積極進取的態度應對以后的發展問題,進一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園發展壯大,助力當地農業經濟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