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順功
(海東市樂都區林業和草原局,青海 海東 810799)
近年來,我國林業工程建設成果引人矚目,發展速度迅猛,且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夯實了我國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抗旱造林技術是林業發展中常用的造林技術之一,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的作用突出。然而,抗旱造林屬于系統工程,為獲取更為可觀的成效,必須因地制宜地探索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方法。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環保的重視程度隨之提升。林業發展在環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對環境有著相對較高的要求,在部分干旱地區實施造林難免會面臨諸多困難。為順利推進干旱地區的造林工作,優化抗旱造林技術十分必要[1]。林業生產中通過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能獲取顯著的森林管理成效,促進林業健康發展。此外,通過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能妥善解決目前林業生產中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有利于提升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效能,從而提高林業的社會與生態效益。
覆膜造林技術是抗旱造林技術的關鍵技術之一。應用該技術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水分蒸發,維持土壤濕度并提升土壤溫度,為樹苗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加快樹苗的生長速度。從林業生產中覆膜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樹苗的存活率大幅上升,擁有遠超傳統造林方式的價值,值得大力推廣使用。在覆膜造林技術的具體應用中,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及土壤質地等選擇合適的農用膜,以厚度為0.8~1.2μm的農用膜為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覆膜造林技術的優點,從而提高林業生產效益。
我國干旱地區相對較多,冬季氣候干燥,部分樹苗水分儲備能力較弱,再加上樹苗根部受損的可能性較高,會對樹苗生長構成威脅[2]。而在炎熱的夏季,干旱地區地面水分會迅速蒸發,樹苗內部也會出現水分失衡的現象,導致樹苗缺水、干枯。而應用截干造林技術能有效解決此問題。應用截干造林技術能減少樹苗枝干內的水分蒸發量,促進樹苗根系生長發育,從而提升干旱地區樹苗的成活率。截干造林技術主要應用于闊葉樹種等生長能力較強的樹種,而油松等部分經濟型樹種更適合采用定桿技術,原因在于截干技術會對油松生長點造成嚴重損害,進而破壞油松整體枝干的生長狀態。在截干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中,截干時必須參照規定的高度進行,杏樹、桃樹等樹種較為特殊,可適當增加截干高度,控制在20~30 cm,以加快樹苗的生長速度。
套袋造林技術適用于種植經濟林樹苗或山地種植針葉樹苗。套袋造林能為樹苗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在提高樹苗的成活率的同時,加快樹苗生長速度。根據樹種的不同,栽種的樹苗高度也不一致,可通過使用規格適宜的塑料袋為樹苗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套袋時,需從樹苗根部上方位置進行,用繩子捆扎根部后再培育。培育一段時間后,使套袋部分能持續通風7 d左右,幫助樹苗逐漸適應外部環境,待樹苗完全適應環境后即可取下套袋。
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術主要應用于干旱地區的林業生產中,通過在樹木根系上安置1個裝滿營養物質的容器來滿足幼苗生長需求。小樹苗在生長初期難以適應干旱的環境,對水資源的依賴性較強,極易出現營養缺乏現象;而存放在容器內部的營養物質能為樹苗補充各類營養,使苗木能逐漸適應干旱環境,為其后續健康生長提供保障。然而,應用容器苗造林技術時,需確保植物根系完整,這樣容器內的營養物質才能順利供給植物地上部分。因此,移植容器苗前,需檢驗植物根系是否完整。
完成樹種選擇及造林整地工作后,需合理確定林木種植密度。干旱地區嚴重缺水,因此,選苗時應首選健壯的一級樹苗,并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考慮選用容器苗,以確保樹苗的成活率。運輸樹苗時,不僅要包裹保護樹苗根系,以免根系水分流失,而且要做好強風與暴曬預防工作,以免損傷樹苗根系。此外,在樹苗運輸期間,為維持樹苗根系濕度,應及時噴灑適量的保水劑。
一方面,需保證種植間距合理。在抗旱造林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通過對林木種植密度的把控,可避免因間距過小或過大而使林木生長質量受到影響,可促進林木健康生長[3]。具體來看,在干旱區域移植抗旱性樹種時,如造林區域土壤含鹽量僅為0.5%,建議使用深栽模式,栽植深度控制在10~20 cm,使樹木根系能從深層土壤汲取養分與水分,同時每667 m2林木種植密度應控制在83株左右。當地氣溫較高且降雨量不足時,可適當降低林木種植密度,以確保苗木健康生長。
另一方面,為林木提供充足的水源。雖然干旱地區很難獲取大量水源,但可應用抗旱造林技術,增強林木的儲水能力。例如,用保濕材料包裹苗木根系,材料本身即具備儲水功能,不僅可以規避水源浪費問題,而且能滿足苗木生長對水分的需求,為苗木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為保障林木的成活率,必須統一管理幼苗。種植林木時,應根據林木生長的實際環境、生長情況合理制定撫育管理計劃,為林木打造優質的生長環境,提升林木的抗寒、抗旱性。例如,加強除草松土,一般造林前3 a需除草兩三次[4],且造林次年需及時調查苗木成活率,并適時補植。
在林業生產中應用抗旱造林技術時,需根據各地區的土壤質量,構建與其相匹配的林業生產管理模式,以加快林業生產速度[5]。其中,最關鍵的是林業基礎設施需配備齊全,根據樹種類型選擇合適的運輸及補植工具,保障樹種運輸的便利性,降低種植期間樹苗受損概率。同時,避免遠程調配苗木資源,避免因樹種適應性不強而產生種植效果大打折扣的情況。另外,在保障技術人員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的基礎上,嚴格監督管理操作流程,確保技術人員能遵循相關規定和標準展開操作,為抗旱樹種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袋裝泥漿輔助造林主要指結合干旱半干旱地區栽植樹苗的生長規律、栽植地區的氣候情況及當地的地質水文條件,技術人員按照一定的比例調整營養土與水的配比,制作“袋裝泥漿”,為樹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在制作“袋裝泥漿”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在塑料袋中灌入適量泥漿,并在塑料袋下方打四五個小孔,為苗木根系提供有利的生長條件。之后將苗木根系放入袋裝泥漿中,與泥漿一起栽植、澆水、填土,從而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促進苗木健康生長。
在林業生產中應用抗旱造林技術能有效降低干旱地區沙漠化程度,提高干旱地區的綠化程度,為林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進而提升當地的經濟與生態發展水平。為充分發揮抗旱造林技術的作用,需合理選擇種植樹種,做好造林整地工作,選擇合適的抗旱造林技術并加以應用,從而為我國林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