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娟娟
(婁底市婁星區自然資源局,湖南 婁底 417000)
黨的十八大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運用好“兩山”理論,只有將其作為造林綠化工作的指導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進而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及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
“兩山”理念的完整表述是“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由此可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并非始終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關系,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并且在無法做到兼顧的特殊情況下,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僅是生態經濟化,而是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有機統一[1]。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林業是重中之重;在林業建設中,造林綠化是基礎。只有打好了“造林綠化”的根基,“生態文明建設”這棵參天大樹才能越長越茂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大力植樹造林,促進生態環境改善;二是保護森林資源,確保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與利用,改善生態質量與生物多樣性;三是發展林業產業,提高林產品以及生物資源的可再生供應量,提升經濟發展的綠色可持續性水平,保障林產品的質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四是通過營林措施,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
傳統的人工造林采用煉山、全墾、深挖撫育等技術措施,導致出現了水土流失、植被覆蓋率降低等問題;大面積營造的人工純林樹種結構單一,導致出現了病蟲害嚴重、抗逆性差、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甚至形成了大面積的“綠色荒漠”。基于此,生態造林應運而生。生態造林是以近自然林業、森林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保護生態和實現森林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造林經營活動。生態造林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在造林綠化過程減少破壞,營造出高效益、可持續的森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3]。
在森林培育方面,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造林綠化規劃;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培育混交林;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把鄉土樹種作為主體;科學把控造林密度,適時選擇造林時間等。同時,遵從自然生態法則,并在人工輔助下維持林分健康,使森林經營真正回歸自然。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是有彈性的[4],要采取科學的措施把一切經營利用活動控制在這個彈性空間內,達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目的[5]。
4.2.1 禁止煉山及全墾整地,采用局部清理方式。煉山整地對造林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全墾整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會破壞土壤的地力和肥力。因此,在造林過程中推薦局部清理方式,盡量保護好自然的土壤、地形、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水體、空氣和各種自然力,僅在準備栽樹的區域進行小面積清理,保留原有的有培育前途的原生樹種,加強原生境保護[6]。
4.2.2 合理選擇樹種。選擇鄉土樹種,堅持適地適樹、生態優先原則。以培育異齡、復層、混交的接近自然狀態的森林為目的,保持生物多樣性,形成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4.2.3 改進大挖大墾的植樹造林方法。傳統的大挖大墾的造林方法會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要采用局部小面積松土除草的方式。對于雜草灌木,僅清除對林木生長產生明顯抵制作用的部分即可,要極力削減林地翻土的面積和深度,控制地面徑流量,降低水土流失的頻率[7]。
4.2.4 改進病蟲害防治方法。使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不僅會消滅病蟲,而且會消滅林業有害生物的天敵,并導致林業有害生物抗藥能力提升,使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愈發嚴重。因此,在造林綠化中要采用生物、物理等防治技術,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積極維護生物的多樣性,減輕土壤污染。
婁底市婁星區位于湖南省地理中心,處于雪峰山余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丘崗地帶,北部中低山地聳立,西部丘陵高崗崛起,南部低山丘陵起伏,兼有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類型地形,崗、平、丘、山的面積比例分別占總面積的43.2%、20.2%、19.4%、17.2%。婁底市婁星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既具季風性,又具大陸性,年均氣溫16.5~17.5℃,≥10℃有效積溫5 509.8℃,無霜期285 d,年均降水量1 311 mm。婁星區內土壤呈土母巖以石灰巖為主,次為砂巖、紅色砂礫巖、第四紀松散堆積物等。婁星區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從近年來婁星區造林綠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其與“兩山”理論總結的3個階段不謀而合。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21世紀初,婁星區造林綠化的重點是人工造林,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為了發展油茶、經果林等林業產業,婁星區大面積實施全墾整地,注重的是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卻導致出現了水土流失等問題。甚至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造林失敗,從而使綠水青山變成了荒山荒地,成為歷史遺留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經過第一階段的失敗后,婁星區總結了經驗,開始在發展林業產業的過程中,保留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原生樹種,采取各種保持水土的技術措施,同時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協調,在不破壞綠水青山的條件下,使之變成金山銀山。第三個階段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在經歷第二個階段后,婁星區不僅將人工造林作為造林綠化工作的重點,而且更加重視如何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注重封山育林、森林撫育、森林質量提升等,意識到了保護好生態環境和現有的森林資源就是保護金山銀山,從而實現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有機統一。
婁星區采用生態造林的技術措施,創建林果、林苗型鄉村。其中,婁星區林果有石井鎮的烏梅、紅心蜜柚、枇杷,杉山鎮奧達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葡萄;林苗有杉山鎮湖南宜東農林發展有限公司培育的珍貴苗木、石井鎮的“湘泉灣”桂花王國、杉山鎮的楠木。婁星區造林綠化根據各鄉鎮、村的特點及優勢,發展林業產業,調整產業布局,擴大優勢產品和特色產業的生產規模,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婁星區的鄉村自然環境優美,造林綠化工作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在具有景觀資源發展潛力的鄉村實施“增色添香”工程,優化林分結構,改善林相景觀,打造具有亮點和觀賞性的特色景觀,發展森林旅游,有些鄉村已經成為游人如織的自然旅游觀光村。例如,雙江鄉的洪家山森林公園從6 km主游道道路綠化、游道沿線景觀改造、游道沿線裸露山地、旅游節點設計4個方面進行綠化提質,通過常綠和落葉,闊葉和針葉,觀葉和觀花、觀果,喬木和灌木對比,給人們帶來多色彩、多層次的視覺感受,做到四季有花賞、金秋有果品,在不同的季節給游客不一樣的賞游體驗,實現了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進一步論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遵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生態宜居是基礎,產業發展是保障。首先是生態宜居,一個沒有樹木、沒有花草、沒有清溪,連視覺和諧、美麗宜居的標準都達不到的鄉村,即便物質再豐富,也無法達到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因此,鄉村振興應與造林綠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其次是產業興旺,要將林業產業與秀美村莊建設緊密結合,按照山地搞基地、荒地種苗木、宅旁栽果樹的模式,壯大林業產業。婁星區造林綠化按照鄉村振興戰略,以完善林業生態、林業產業與生態文化三大體系建設為重點,完善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打造鄉村宜居生態;繁榮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發展鄉村興旺產業;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引領鄉村鄉風文明,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進而實現“生活富裕”,從而真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現階段,林業文化已經成為鄉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林業工作者長期生活在窮鄉僻壤,錘煉了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其植根于深山密林,陶冶了崇尚自然、保護自然的樸素情懷。在生態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掘、大力扶植、廣泛宣傳造林綠化的先進典型,加強林業行業精神的提煉培育和宣傳推廣,講好林業故事,傳播林業聲音,不斷豐富婁星區生態化文明的內涵,并為廣大鄉村乃至全社會樹立榜樣和標桿,用生態文化和林業行業精神影響人、教育人、塑造人,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造林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造林綠化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造林綠化,可以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實現生態化發展。在造林綠化過程中,必須要用生態文明理念來指導造林綠化工作的具體開展。只有這樣才能不背離生態文明建設的初衷,只有用生態文明理念統領造林綠化工作,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生態建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