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亞
肺炎多發于嬰幼兒時期,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重癥肺炎新生兒肺實質炎性病變嚴重,肺部換氣功能損傷,發熱、咳嗽、呼吸障礙、胸壁吸氣性凹陷、肺部出現喘鳴音等,易引起心力衰竭、敗血癥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兒生命,治療延誤會導致發展成重癥肺炎[1-2]。重癥監護室(ICU)重癥肺炎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住院時間長,病情危重,臨床主要給予廣譜抗菌藥物輔以機械通氣治療重癥肺炎,護理難度大[3-4]。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指以家庭為中心護理為基礎發展出的新興護理模式,患兒家屬經過培訓后參與護理,有利于促進護患合作,加速患兒康復[5-6]。本研究選取2017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98例重癥肺炎新生兒實施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探究評價其在ICU重癥肺炎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方法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98例重癥肺炎新生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日齡5~27(16.4±5.4)d;體重<2.0 kg 5例,2.0~2.5 kg 10例,>2.5 kg 34例;早產兒13例,足月兒36例。觀察組男24例,女25例;日齡3~25(15.6±5.2)d;體重<2.0 kg 6例,2.0~2.5 kg 11例,>2.5 kg 32例;早產兒12例,足月兒37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兒科學》中新生兒肺炎的診斷標準,有咳嗽、鼻喉有痰、呼吸困難、發熱、肺部濕羅音等癥狀,呼吸頻率≥70/min;②日齡<28 d入院;③胸部X線片顯示間質性改變,胸腔積液,出現斑片狀、片狀浸潤性陰影。排除標準:①其他呼吸、循環系統疾病,肺部感染者;②肺結核、肺膿腫、肺出血、肺血管栓塞、肺部腫瘤者;③藥物過敏者。兩組性別、日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采用常規護理,觀察患兒各項生命體征,預防感染,進行用藥指導,保證患兒按時按量服藥,指導吸氧、霧化吸入,行飲食指導,補充營養,安排干凈舒適的治療環境,行口腔護理等,及時處理突發狀況。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家庭參與型護理干預。①成立家庭參與型護理干預小組:科普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內容,強調家長協同參與的重要性;建立個人檔案:病因、一般資料、臨床表現等,對患兒家長進行重癥肺炎相關知識教育指導,發布疾病相關視頻、圖片、錄像進行宣傳和教育,家長了解肺炎發作時癥狀,如氣促、咳嗽、發熱等,根據新生兒具體情況制定策略、內容、方法,進行護理操作培訓,全面了解患兒及其家庭情況,包括心理、生理方面護理需求;②加強醫護人員與患兒家庭交流和反饋的互動:積極溝通,解答家長提出的問題,給予鼓勵,幫助消除負面情緒,提高家長護理配合度,消除對治療肺炎的心理負擔;組織肺炎患兒家長交流會,構建不同家庭的溝通網絡,鼓勵患兒預后較好的家庭分享經驗;發放自制家庭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考量收到的建議并采納,囑咐患兒出院后定期隨訪。③護理專業知識指導:示范指導患兒家長喂奶前或睡前叩背,新生兒霧化后行叩背、吸痰,根據胸部X線片結果采取合適體位引流,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參與護理,護理前期醫護人員實施操作,家屬觀看學習,后期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由患兒家屬操作,醫護人員及時評估、糾正,講解護理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④用藥、體位指導:根據患兒情況,向家屬介紹每項藥物名稱、作用、治療方法、劑量、用藥時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適應證,霧化吸入時指導家長協助新生兒取半臥位,頭高足低側臥位,頭偏向一側或床頭抬高30°。⑤環境護理:確保患兒所處環境干凈、整潔,手術室、病室保持室溫24~26 ℃,睡袋、手術床進行加熱,持續監測患兒體溫,確保體溫恒定;指導家長對新生兒進行按摩,輕柔、放松,充滿愛意;使用安撫奶嘴、音樂、動畫片、玩具等轉移患兒注意力,減少患兒哭鬧。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時間、家長滿意率、家長生活質量、住院時間、醫患矛盾發生率。①臨床療效[7]: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病人呼吸困難、發熱、咳嗽、鼻喉有痰、肺部濕啰音等癥狀消失,有效:病人肺炎癥狀和不良體征部分緩解,無效:病人癥狀和不良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時間[8]:包括呼吸困難改善時間、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時間、胸部X線片恢復正常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③家長滿意率:采用自制護理質量調查表,包括態度熱情、主動服務、關愛病人、心理支持、健康教育5個方面,分數越高越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家長生活質量:采用自制生活質量簡表,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表1 兩組重癥肺炎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與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單位:d

表3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家長滿意、家長生活質量、醫患矛盾情況比較
新生兒重癥肺炎為新生兒科常見呼吸系統危急重癥,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導致,新生兒系統、器官發育不完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皮膚黏膜發紺、呼吸呻吟、呼吸頻率增快、間歇性呼吸暫停、鼻煽、胸壁吸氣性凹陷、肺部聞及濕啰音、“三凹征”等,多合并肺外器官損害,免疫功能低下、自主排痰能力差、咳嗽反射弱,易加重肺部感染,出現肺不張,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肺外并發癥,引起重癥肺炎,治療難度大、預后差[9],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集中治療新生兒危重癥患兒,新生兒重病肺炎病死率高,死亡率約為新生兒死亡率的25%[10]。臨床治療給予抗感染、退熱、祛痰、平喘、吸氧、增強免疫、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方法[11]。
新生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與家庭成員之間缺乏配合溝通,常規護理過程中飲食、環境、用藥指導等護理僅傾向于患兒,缺乏對患兒家庭的關注。隨著護理干預模式的發展創新,從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上衍生出來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必然趨勢,實現了護理人員與家庭成員積極交流、積極溝通、互相尊重、資源共享、積極配合協作的家庭參與型理念,是一種雙向性護患平等護理活動,護理前全面采集患兒和患兒家庭信息,考慮患兒家庭背景,針對患兒家庭需求,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有效提高護理配合度[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9.80%,高于對照組為(65.31%)(P<0.05),說明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ICU重癥肺炎新生兒護理有效率,該結論與谷艷娟等[14]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呼吸困難改善時間、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時間、胸部X線片恢復正常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說明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有利于改善ICU重癥肺炎新生兒臨床癥狀、體征,促進康復,該結論與冷紅春[15]研究結果一致。重癥肺炎會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肺組織損害,臨床以常規吸氧、抗感染、營養支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為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通過護理專業知識指導、用藥、體位指導、環境護理,有效清除氣道異物、痰栓,改善支氣管阻塞,恢復氣道暢通,緩解呼吸困難,促進患兒正常通氣功能恢復,減輕炎癥反應,維持生命體征穩定[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家長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家長滿意率高于對照組,醫患矛盾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有利于縮短ICU重癥肺炎新生兒住院時間,提高家長生活質量,增加家長滿意度,減少醫患矛盾,該結論與周海慧等[17]研究結果一致。常規護理工作已很難滿足ICU重癥肺炎新生兒臨床需求,除了疾病護理外,還需對患兒及其家屬生理、心理實施護理,改善患兒及其家屬負性心理[18-19]。新生兒沒有自護能力,無法進行交流,需在家長幫助下完成護理,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強調家庭的支持與參與是新生兒護理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患兒家屬缺乏疾病知識、專業護理能力,護理人員鼓勵家屬共同參與,指導家屬學習護理基本措施,提高其護理能力,促進患兒疾病改善,同時滿足新生兒和家長在一起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家長對護理的參與意識,家長積極、主動參與護理工作,引導家庭為新生兒的康復付出行為,認同家庭的重要作用;還可促進護患關系融洽,有利于滿足雙方需求[20-21]。
綜上所述,家庭參與型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ICU重癥肺炎新生兒護理效果,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縮短住院時間,提高家長生活質量及滿意度,減少醫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