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杰,丁玲莉
早產兒是指孕周不足37周出生的活體嬰兒,又稱未成熟兒,較正常孕周生產的嬰兒來說早產兒皮膚薄嫩、吮吸功能發育不全、皮下脂肪較少、神經功能發育低下等[1-3]。口腔運動干預(oral motor interventions,OMIs)是指通過非營養吮吸或是人工給予口腔不斷的刺激等方法,對早產兒進行唇部、下頜、肌肉或是舌部等部位的干預,幫助早產兒由鼻飼喂養轉變為經口吸收營養[4-5]。口腔運動干預能夠有效改變早產兒吸收營養途徑,并且提高液體吸收量,幫助早產兒提高營養水平[6-8]。同時研究表明袋鼠式護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能夠有效提高早產兒奶量的攝入,改善營養狀況,并且對于早產兒神經功能的提高也有顯著效果,幫助早產兒與母親建立良好的關系[9-12]。但目前國內研究多是將兩種干預方式分開來研究,本研究創新性地將口腔運動干預和袋鼠式護理相結合,在早產兒喂養困難、神經發育方面取得不錯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9年4月—2020年6月期間,在我科治療的84名早產兒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早產兒診斷標準;②胎齡<37周;③出生后1天內入科;④Apgar評分7~9分;⑤經口喂養困難者,家屬知情并同意進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體重低于1 kg;②有新生兒呼吸、心腦障礙、畸形者;③伴有其他疾病而導致奶液喂養不耐受;④中途轉院者。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數據可比,詳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法
1.2.1 對照組 患兒經口喂養后采用常規喂養方法(母乳喂養或是奶粉喂養),并對早產兒實施常規監護,做好基礎護理,正常安排先天性疾病的篩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
1.2.2.1 口腔運動干預 早產兒病情穩定且開始經口喂養,攝入奶量大于5 mL后對其進行口腔運動干預。干預內容如下。①口腔刺激處:延鼻翼至耳垂向下至嘴角用拇指C字型按摩,再從一側嘴角按摩至對側嘴角并返回原處,雙手拇指放于唇的中央,向下按壓上嘴唇。②口腔內刺激:用無菌棉簽蘸取溫開水依次C字型按摩上下牙齦、臉頰口腔內側,磨牙牙齦水平處的舌邊緣和下牙齦之間的位置,并用棉簽將舌尖向兩側推動,再輕輕按壓硬腭及舌頭的中間,最后用棉簽刺激硬腭,用手指按摩廉泉穴,引發吞咽動作。③非營養性吸吮:使用安慰奶嘴吸吮。以上運動均在早產兒進食前15~30 min進行,持續2周時間。
1.2.2.2 袋鼠式護理 首先由醫生對早產兒身體狀況進行評估,確認其適合進行袋鼠式護理后方可執行,并且在護理期間應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無噪聲,持續進行心電監護,嚴格觀察早產兒情況,一旦發生不適應立即停止,并且要備好急救物品,如保暖箱、呼吸機或是吸氧裝置等。一切準備完畢后將早產兒抱起至胸部乳房之間的位置,使其頭部偏向一側,使用特制的袋鼠式護理裝置包裹早產兒,調整至舒適體位,并做好保暖工作。開始時1次30 min為宜,可根據早產兒耐受程度將時間延長,每天2次,持續2周。
1.3 研究工具
1.3.1 早產兒一般資料 由研究者本人通過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自行設計而成,包含早產兒孕周、體重、日齡、性別以及生產方式。
1.3.2 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標準(Neonatal Behavi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 由鮑秀蘭等[13]于2017年研制而成,共包含5個維度,20個條目,采用Likert 3級評分法,總分值0~40分,分值越高表明該新生兒神經行為能力水平越高。
1.3.3 新生兒口腔運動評估量表 該量表共包含2個方面,即正常型、失調型態以及障礙型態,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 3級評分法、Likert 2級評分法,正常型態得分越高表明吮吸能力越強,失調以及障礙型態得分越低表明吮吸能力越強[14]。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67~0.82,信效度良好[15]。
1.4 資料收集 由研究者本人嚴格按照納入、排除標準選擇研究對象,并向早產兒家屬一對一地講解本研究內容及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收集早產兒一般資料以及干預前的神經行為評分、口腔運動評估量表得分。對早產兒干預后7 d、14 d,研究者本人再次收集神經行為評分、口腔運動評估量表得分。


表2 兩組早產兒干預前后神經行為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早產兒干預前后口腔運動評估量表得分比較 單位:分
3.1 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早產兒喂養困難情況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經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后第7天、第14天觀察組早產兒正常型態得分高于對照組,失調型態以及障礙型態得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早產兒喂養困難情況,與湯曉麗等[16-17]研究結果一致。在早產兒出生后,周圍的刺激(觸摸、溫度、光線等)均能與早產兒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并隨之發展成一種互動模式,自動開啟體內運動系統[18-19]。口腔運動干預中對早產兒進行口唇、舌苔、臉頰肌肉等部位的刺激,促進其口唇周圍功能的成熟,使得早產兒舌頭運動水平升高,進而有效促進其吮吸功能的提高。同時袋鼠式護理能夠促進早產兒消化功能提高,胃內食物排空時間較常規護理早產兒短,有助于早產兒生理功能的改善,食欲改善。
3.2 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育 從研究結果可知,經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后第7天觀察組早產兒運動評估量表得分為(36.82±5.19)分高于對照組(30.96±4.92)分,第14天觀察組早產兒運動評估量表得分為(41.6±25.36)分高于對照組(33.27±4.76)分,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育,與畢葉等[20-29]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對早產兒進行面部肌肉、舌頭以及口唇的刺激,皮膚會將此類刺激傳輸至中樞神經系統,從而促進早產兒神經元的興奮,同時袋鼠式護理能夠為早產兒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并且減少了其對宮外刺激的程度,促進早產兒神經功能快速成長,并且每天兩次的袋鼠式護理能夠使早產兒一定程度上形成規律睡眠,這也是有助于其神經功能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口腔運動干預聯合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早產兒喂養困難情況,有效促進其神經行為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