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國
(北票市農業農村局,遼寧 朝陽 122100)
牧草是遼北牧區的重要經濟作物,遼北風沙區十年九旱,嚴重影響牧草產量,制約著當地牧區經濟的發展。為了解決和緩解人工飼料草場的灌溉用水困境,在有限的水資源下,科學規劃、合理灌溉對推動遼北牧區水利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苜蓿作為高耗水作物,其耗水規律與生產特點不同于一般農作物[1],在遼北風沙區種植面積較大,是當地發展畜牧業需要的主要經濟作物。微噴灌溉作為牧區主要發展的一種新型灌溉方式,與漫灌相比,產量提高15%~19%,節水10%~40%,水分生產效率提高25%[2-3];與噴灌相比,節水效果更高,噴灑更精準;與傳統溝灌相比,微噴灌溉能夠節水50%~70%[4]。因此,通過研究分析微噴灌溉對苜蓿的生長、耗水及產量的影響,探究遼北風沙區苜蓿的需水規律,提出當地的微噴灌溉制度,為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苜蓿灌溉制度、助力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本試驗于2020年在遼寧省阿爾鄉灌溉試驗站數據采集點(位于遼寧省彰武縣后新秋鎮黃花甸子村)進行。阿爾鄉灌溉試驗站屬于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且雨熱同期,春季盛行西南風,風大而頻且多沙塵,干燥少雨蒸發快。供試牧草為苜蓿,對試驗地塊進行旋耕、翻平耙細,起壟作業前施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每畝施有機肥(畜禽糞、堆肥、土雜肥等)1000 kg均勻撒入地塊后進行翻耕耙平,使基肥均勻混入土中,旋耕深度25~ 30 cm。土壤表層(約5 cm)溫度達到12℃左右開始播種,播種同時施氮磷鉀復合肥30 kg底肥。
試驗共2個處理,在播種后灌保苗水225 m3/hm2。在此之后,以不灌溉的雨養處理(CK)作為對照,再設置微噴灌溉(SI)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共6個小區,灌溉處理在各生育階段設置的灌水控制下限為田間持水率(0~6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率)的60%,各生育期的灌水控制上限為田間持水率的90%。
(1)土壤含水率。苜蓿播種后,在每個處理小區中部埋設自動墑情監測儀,監測土壤含水率,每個點監測5個深度,監測深度分別為10 cm、20 cm、30 cm、40 cm、60 cm。
(2)灌水量。采用水表觀測,記錄每次灌水前后的水表讀數、灌水時間以及灌水日期。
(3)降雨量與蒸發量。降雨量與蒸發量通過試驗站自動氣象站測定。
(4)植株生長性狀。①株高:采用直尺觀測掛牌苜蓿的株高(每小區5株),每15 d一次。②干物質重量:在各生育期結束后,在每個小區內選擇非掛牌的3株(長勢一般,可代表小區的平均水平),用天平(精度0.01 g)分別測定其地上部分的干物質重量。取整個植株樣品(地上部分)在105 ℃殺青0.5 h,然后在溫度80 ℃下烘至恒重,稱量植株干物質重量。
(5)產量。理論產量:每小區取1 m2內的所有苜蓿,稱量重量,折算到每公頃產量。
苜蓿生長期內降雨量、蒸發量如圖1所示,2020年苜蓿生長期內累積降雨307.2 mm,其中6月、7月和8月分別降雨5次、4次和13次,月降雨量分別為45.4 mm、53.8 mm和208.0 mm;6—9月累積蒸發量為687.5 mm,其中6月、7月和8月月蒸發量分別為240.4 mm、220.6 mm和133.2 mm。

圖1 苜蓿生長期內降雨量、蒸發量
苜蓿生長期內,根據試驗的灌溉設計,微噴灌溉試驗區分別在7月14日,7月23日,8月4日,8月11日,8月18日和8月25日土壤含水率達到灌溉設計下限時進行補充灌溉,累計灌水6次,單次灌溉水量分別為782.55 m3/hm2、675.75 m3/hm2、726.75 m3/hm2、553.80 m3/hm2、345.15 m3/hm2和640.65 m3/hm2,累計灌水3724.65 m3/hm2。
苜蓿生長期內土壤含水率隨種植時間的動態變化如圖2所示。SI處理受灌溉影響,土壤含水率呈周期性變化,灌溉結束時,土壤含水率達到田間持水率的90%,在作物的消耗和土壤蒸發作用下,土壤含水率持續下降;苜蓿生長期內,灌溉前土層0~10 cm含水率一般為12%~16%,40~6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為15%~20%,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漸增大,同時表明,表層土壤水分較深層土壤散失更快,在一次灌水周期內,0~10 cm土層含水率為40~6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的70%~80%,7月氣溫較高,降雨量較少,土壤含水率在垂直方向變幅較大,進入8月后,氣溫較7月份降低,降雨量增加,土壤含水率在垂直方向變幅減小。
CK處理0~10 cm土層含水率一般在11%~14%,30~6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在13%~20%,土壤含水率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0~10 cm 土層長期處于土壤水分虧缺狀態;從圖2(b)中可以看出,表層0~40 cm內土壤含水率差異較小,說明在無灌溉條件下,尤其是降雨量較小的7月份,0~40 cm土層土壤含水量均處于長期虧缺狀態。在苜蓿生長期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6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最大值與最小值差分別為1.95%、2.08%、2.96%、5.29%和6.45%,表層土壤含水率穩定,變化較小,這是由于在無灌溉條件下表層土壤水分消耗后缺少補充,土壤含水率一直較低,降雨補充后很快被作物吸收、蒸發和向下層滲漏,深層土壤水分在降雨補充后,耗散速度慢于表層土壤,起到一定的存蓄作用,因此,含水率變幅較大。
有灌溉條件下,SI處理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6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均值分別高出CK處理31.90%、40.70%、39.70%、26.40%和0.02%,可見灌溉使表層0~20 cm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約40%,對土壤水分有明顯的補充作用,SI處理下土壤含水率均值達到18.60%~20.11%,約為田間持水率的75%,為作物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水分條件。

圖2 苜蓿生長期內土壤含水率變化
苜蓿生長期內株高隨種植時間的動態變化如圖3所示。CK處理和SI處理均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 趨勢,CK處理在8月18日達到最大,株高86.4 cm,收獲前(8月24日)株高減小到82.7 cm,減小3.7 cm;SI處理8月11日時株高達到峰值96.3 cm,收獲前減小到92.1 cm,減小4.2 cm。整個生長期內,SI處理下苜蓿的株高始終高于CK處理,在7月23日和 8月11日處理之間差異達到峰值,分別為12.93 cm 和11.93 cm,8月11日后處理之間差異減小;在收獲前,處理之間差異又出現增大的趨勢,SI處理較CK處理高9.47 cm。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盡管灌溉與不灌溉處理株高差異明顯,但兩種處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圖3 苜蓿生長期內株高動態變化
試驗說明灌溉(SI處理)和雨養(CK處理)條件下,作物生長仍保持自身的生物學特性,灌溉對土壤水分條件的改變沒有影響作物的生長進程,但對作物生長發育狀況產生了影響;灌溉促進了植株生長,雨養條件下,苜蓿在缺水時生長受到抑制,在降雨補充土壤水分后,恢復生長,株高峰值較灌溉處理條件下推遲;不同處理株高達到峰值后均減小,灌溉處理條件下,株高減小緩慢,即對植株的衰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苜蓿花期和成熟期灌溉和雨養處理下植株地上干物質重量如圖4所示。SI處理地上干物質重量最高達到26.83 g,CK處理為16.92 g,SI處理顯著高于CK處理,高出近58%,但兩種不同處理均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灌溉有助于促進苜蓿干物質重量累積,為提高產量奠定了基礎。

圖4 花期和成熟期苜蓿干物質重量
苜蓿產量、全生長期內耗水量和水分生產率如表1所示,灌溉處理條件下耗水量和產量達到6135.00 m3/hm2和12.26 t/hm2,分別是CK處理的1.41和2.55倍,且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SI處理水分生產率為2.00 kg/m3,低于CK處理,約為CK處理的55.62%,差異也達到顯著水平。試驗結果說明,灌溉可顯著增加苜蓿產量,但同時顯著降低了水分生產率。

表1 不同灌溉處理產量、耗水量和水分生產率
SI處理苜蓿生長期內耗水規律如表2所示,苗期、分蘗分枝期、開花現蕾期、灌漿期和成熟期苜蓿日耗水量分別為1.30 mm、5.25 mm、10.75 mm、12.26 mm和16.17 mm。

表2 灌溉條件下苜蓿耗水規律
SI處理增產效益明顯,根據本次灌溉試驗結果,應在苜蓿分蘗分枝期、開花現蕾期、灌漿期各灌溉一次,成熟期灌溉3次,單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間持水率的相對含水率作為依據,灌溉下限為田間持水率的60%,上限為田間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額約為375 mm,即3750 m3/hm2。
(1)灌溉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表層土壤水分的補充作用尤為明顯,土壤含水率增加了約40%,0~60 cm土層土壤含水率均值達到18.60%~20.11%,為作物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水分條件。
(2)灌溉有利于促進植株生長,株高達到峰值后減小緩慢,即對植株的衰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灌溉能夠促進苜蓿干物質累積,為提高產量奠定基礎。
(3)灌溉條件下耗水量和產量達到6135.00 m3/hm2和12.26 t/hm2,顯著高于雨養種植;但水分生產率為2.00 kg/m3,低于CK處理,即灌溉有利于獲得高產,但不利于提高水分生產率。
(4) 灌溉條件下苜蓿苗期、分蘗分枝期、開花現蕾期、灌漿期和成熟期苜蓿日耗水量分別為1.30 mm、5.25 mm、10.75 mm、12.26 mm和16.17 mm。根據灌溉試驗結果應在苜蓿分蘗分枝期、開花現蕾期、灌漿期各灌溉一次,成熟期灌溉3次,單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間持水率的相對含水率作為依據,灌溉下限為田間持水率的60%,上限為田間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額約為375 mm,即3750 m3/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