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萌

過去,一提到“網癮”,人們往往會想到沉迷網絡游戲、在虛擬世界中難以自拔的青少年群體。如今,“風水輪流轉”,一些年長的父母沉迷于網絡,尤其是學會刷手機后,也表現出缺乏自制力,各種漣漪性效應隨之涌現,輪到長大成人的子女們犯愁了。
擔憂的是,父母沉迷網絡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長時間玩手機對老人的身體健康也不利;無奈的是,父母以“家長”自居,晚輩勸阻常常無效。“老頑童”上網成癮怎么“治”,成了一些子女的“心病”。
平心而論,老年人越來越多地融入網絡時代,學會利用智能手機,是一種積極現象。老年人擁抱互聯網是與時代接軌,能夠提高生活品質和便利性。這也表明有關方面推行手機APP適老化等工作取得成效,“數字鴻溝”正在被弱化。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曾上熱搜的“65歲老人每天玩手機11小時”導致頭暈惡心,已傷及身體健康。更有甚者,有老人非理性地打賞網絡主播乃至陷入網絡詐騙……這一切顯然已超出正常的網絡遨游范疇,不單是老人的子女必須正視,更當引起整個社會的警惕。
為人子女者也當從愛的角度出發,對父母盡孝盡責。一些老人成為“手機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空虛和孤寂,子女關懷不夠。父母漸漸老去,慢慢走不動了,但他們依然想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與外界保持密切的聯系,過度依賴手機和網絡,何嘗不蘊含著無奈?此時,更需要子女了解父母所思所想,給予他們更多的交流與陪伴。成年子女應該多搞一些親子活動,盡量多陪陪父母,鼓勵他們參加琴、棋、書、畫、舞蹈等活動。
總而言之,讓老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老人有現實的寄托、實在的樂趣,這才是他們應當享有的、美好的夕陽紅。(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