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晚晴》與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共同打造“黨史”專欄,講述和傳播貴州省豐富的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
1978年,關嶺縣頂云公社的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在縣委、公社黨委的充分認可和積極支持下,探索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了當年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效果。頂云公社作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貴州農村改革的亮點,有力促進了全省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形成一些重要經驗。
貴州農村在1958年以前,經歷了互助合作社、互助組和初級社,土地的所有權屬于農民,互助合作只是一種勞動形式,干完還可以開展自己的副業。1958年以后,在“一大二公”思想的指導下,貴州也和全國一樣大辦食堂大煉鋼鐵,大搞人民公社化。60年代初,貴州農村在堅持“隊為基礎,三級所有”體制的同時,普遍推行了責任制,農民除了責任田外,還有自留地。到了“文革”期間,單干被當成是搞資本主義,凡是個人的經營活動一律取締。1976年,貴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逐步從“左”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在農村生產關系調整中,大膽地探索適合本地生產力水平的責任制形式。頂云公社的探索與實踐,正是發端于這樣一個思想大轉變大開放的時期。
1978年,撥亂反正、落實黨的農業政策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讀著報紙,頂云公社八角巖生產隊隊長武正才坐不住了。春節一過,他就把群眾召集起來,讓大家為發展生產出謀劃策。經反復磋商,定產到組的思路在頂云公社形成了共識,統一了思想后,武正才給省、地、縣分別寫信說明情況。時任關嶺縣委書記李清泉接到信后,親自到頂云公社聽取武正才意見,并向地委作了匯報。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首肯和支持后,頂云公社更加鼓足干勁,當年28個生產隊中有16個隊實行了定產到組,主要實施內容為:主要生產資料歸生產隊所有,由隊統一調配;生產計劃、經營范圍和增產措施由隊統一制定;種子、肥料等生產費用由隊統一計劃開支;勞動定額由隊統一制定;糧食農副產品和現金由隊統收統分。在“五個統一”前提下,把生產隊劃分成若干作業組,生產隊對作業組實行“五定一獎懲”,即:一定勞動力,二定生產資料,三定當年生產投資,四定各種作物產量指標,五定工分報酬,超產獎勵工分,減產扣減等。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鼓舞,創造了災害頻發年取得大豐收的良好成績。據統計,實行“定產到組”的16個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平均比1977年增產30%,全公社糧食總產達143.6萬公斤,比1977年增產10% ,突破了糧食增產十年的徘徊局面。
秋收季節,時任貴州省委第一書記馬力到關嶺縣視察工作,關嶺縣委書記李清泉匯報了頂云公社的經驗和做法。馬力同志聽后非常高興,讓抓緊準備材料,要帶到北京去匯報。由于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11月11日,《貴州日報》以頭版整版篇幅刊發了《定產到組姓‘社不姓‘資》 《定產到組超產獎勵行之有效》兩篇報道,介紹了頂云公社生產責任制的成功經驗,并加發編者按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迅速在全省引發強烈的反響。然而,這篇報道在當時并沒有得到貴州省委班子的一致認同,報道出來的第二天,省委辦公廳就向各地州市打電話表示,昨天的報紙沒有經過省委審查,不代表省委意見。正當此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確定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并制定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兩個農業文件,廣大農民群眾受到極大鼓舞,紛紛學習頂云公社做法,以至于“定產到組”成為當時農業生產責任制的主要形式,覆蓋了半數以上的生產隊。
1978年底,貴州一半的生產隊都搞了包產到組,省里各種會議,都在討論“頂云試驗”。1979年3月,《人民日報》突然登出了張浩來信,說“包產到組”是復辟資本主義,要糾正。貴州省委隨即給各地州市打電話,說要向下傳達和討論。李清泉組織關嶺縣委學習,縣委認定該報道是錯的,不符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十多天后,《人民日報》對張浩那封信違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了中央權威認定。自此,對頂云公社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才宣告最終消停。隨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關嶺全縣范圍內推廣“頂云經驗”,一千多個生產隊實行生產責任制。1980年,中共貴州省委下發38號文件,以正式紅頭文件形式肯定了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其在全省農村迅速鋪開,并迅速走在了全國前列。
頂云公社創造的定產到組的承包制經驗,成為全國農村改革最早的典型之一。“頂云經驗”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頂云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是改革開放之初貴州地域精神的典型代表。之后,在“頂云精神”的鼓舞下,歷屆省委、省政府在農村改革方面進行了超前和持續的探索,通過各試驗區、試點縣和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增加人口、不再分地”等一批農村改革試驗成果先后得到中央肯定,進入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
而今,頂云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不僅成為改革開放初期貴州時代精神的象征,頂云公社的成功實踐也成為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不斷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大膽實踐,把貴州各項改革推向縱深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