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策劃人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是瑞獸,又與“祥”同音,是吉兆的象征。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現存于南亞、東南亞和我國云南南部邊境地區,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
遷徙是大象正常的生活習性。在漫長的歲月里,亞洲象曾經遍布黃河流域至云貴高原,種族遷徙擴散有助于大象尋找新的水源和居所,便于開展種群間的基因交流。
2021年8月8日晚,備受關注的北遷亞洲象安全渡過元江干流,結束了17個月跌宕起伏的“北遷之旅”安全南返,曾經掉隊、離群的大象也在人類的幫助下重返家園。
亞洲象群在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中,不僅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還喜添了兩個圈粉無數的象寶寶。在這次高規格“自由行”中,人類一路為亞洲象保駕護航,比如,有專人全程提供符合它們喜好的專供香蕉、鳳梨和玉米等美食。除此之外,大象們還光顧了不少老鄉家的“后廚”,品嘗了眾多云南特色美食。
象群北遷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讓我們一起開啟“象”往之路吧。
——秦銀銀 方郁芝
2020年3月,15頭野生亞洲象從老家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發,逐漸北移至普洱市思茅區、寧洱縣區域活動。
這不僅是一場動物界的遷徙電影,更是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大片。它們為何要“離家出走”?
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4.25萬公頃,占西雙版納州國土面積的12.68%,由勐養、勐侖、勐臘、尚勇、曼稿5個地域上互不相連的子保護區組成。其中,最北部的勐養保護區是最大的子保護區,也是此次亞洲象北遷的起點。
人們把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稱作亞洲象的故鄉,其實并不準確。歷史上,亞洲象從黃河流域向南移動17個緯度,最終退至中國西南一隅。5個子保護區中,有亞洲象分布的只有勐養、勐臘、尚勇。在西雙版納,人象拉鋸二十多年,亞洲象并不局限在保護區范圍內活動,向外擴散的現象早已有之。 2018年完成的《中國云南野生亞洲象資源本底調查》顯示,62.4%的亞洲象生活在自然保護區外,22.9%的生活在自然保護區內,14.7%的生活在自然保護區邊緣地帶。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58年,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保存較完整的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長期以來,保護區都按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來管理,而非野生動物類型的管理模式。保護區內植被從草本、灌木逐步演替成喬木,森林郁閉度不斷增加,林下亞洲象可食的草本植物逐年減少,為了獲取足夠的食物,一些亞洲象逐步從保護區向周邊和外圍擴散。
換言之,森林郁閉度高,喬木樹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導致亞洲象的主要食物減少,亞洲象的棲息地面積也逐漸縮小。這應該是驅使野象群離開西雙版納北遷的一大因素,它們作為“先驅者”,北遷很可能是為了尋找更舒適的棲息地。
亞洲象的生態習性相對多樣化,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但對氣候和環境的變化異常敏感。亞洲象食量巨大,一頭成年亞洲象一天進食約300千克。隨著保護區周圍的人口迅速增加,人類的活動范圍逐漸增大,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將附近的林地開發成甘蔗、香蕉地等。西雙版納當地還推廣橡膠以及茶樹種植,割裂了原有的植被版圖,亞洲象原本充足的食物來源開始經受挑戰,人與象的“領地矛盾”日益尖銳。近20年來,亞洲象棲息地面積較之前縮減了近40%,隨著種群數量的增加,亞洲象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壓縮而被迫尋找新的棲息地。
象群如此大時空遷徙并不常見,它突破了我國亞洲象研究有記載以來傳統的棲息范圍。亞洲象遷徙擴散屬于正常現象,但如此長距離北遷在我國尚屬首次。
一路“象”北,與太陽活動和磁場有關嗎
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層里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太陽上的劇烈爆發活動及其在日地空間引發的一系列強烈擾動被稱為太陽風暴,太陽風暴過程中產生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在到達地球時沖擊地球磁層,可引起全球范圍的劇烈地磁擾動,即地磁暴或磁暴。
象群北上真的僅僅是因為原有棲息地遭到破壞,食物匱乏嗎?倘若象群出走是為了尋找食物,那北遷路上食物可能更加匱乏,不符合單純覓食的特征。
動物遷徙與很多因素相關,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地球磁場。地球上的很多動物都在地球磁場的指引下進行季節性長距離遷徙。亞洲象一路向北,更像是烙印在其基因中的遷徙本能被偶然激發,而這可能與太陽活動有關。
2020年9月15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表示,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已在2019年12月拉開序幕,太陽活動日益加劇,預計2025年7月達到峰值,此次太陽活動將持續到2030年左右結束。事實上,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太陽活動周期。
亞洲象群于2020年3月開始沿太陽河保護區遷徙北上的時間與太陽風暴2020年2月18日—19日發生的一次中等地磁暴的時間吻合。專家推測,有一種可能是太陽風暴誘發了地磁暴,而地磁暴以某種方式啟動了亞洲象的遷徙本能。它們能否自行南返呢?
2021年4月15日—17日和4月24日—26日,分別出現了兩次中小地磁暴。巧合的是,亞洲象群4月16日開始北上進入玉溪市元江縣,其中兩頭大象于4月24日自行返回普洱市墨江縣境內。
大象遷徙的習性與生俱來。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年一度的東非動物大遷徙中就有非洲象的身影。它們每年夏季北遷,之后再返回。云南的亞洲象或受地磁暴等因素影響,產生與非洲象遷徙類似的行為。專家表示,如果云南的亞洲象明年或者未來還有類似的“遠足”行為,也許可以說明它們遷徙的本能已經覺醒,并且在地球磁場的指引下開始建立周期性遷徙的模式。
2020年2月,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985年至2018年記錄到的灰鯨擱淺事件,再次佐證了灰鯨擱淺與太陽黑子尤其是太陽活動引起的電磁擾動有關。
本次亞洲象北上的始發機制或許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此外,地球磁場還可能在另外一個維度上影響著遷徙的象群——定向與導航。亞洲象在夜間更活躍,倘若它們可以本能地感受到微弱的地球磁場并具有磁定向或磁導航能力,那么以此來解釋亞洲象沒有偏航、能保持跨緯度南北行進就順理成章了。
動物的定向和導航機制非常復雜,可能依賴多種因素共同決策,而地磁場恰恰是其中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
這可能是人類第一次觀察到亞洲象自發的長距離定向遷徙行為,我們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如果能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觀察、研究亞洲象群的遷徙行為和地磁導航原理,在科學上將具有無可比擬的意義。
巧“渡”元江,意義非凡
元江是云南最古老的河流之一,也是亞洲象棲息地適宜性的一條分界線。
5月11日,象群北遷渡過元江干流時,處于枯水期的元江水流量為73立方米每秒。隨著雨季到來,7月和8月間進入豐水期的元江平均水流量達到12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達628立方米每秒,水流量劇增成為阻礙象群南返的最大問題。而元江水系又是北遷象群返回原棲息地的重要地理節點。
從亞洲象生境需求和云南森林植被資源現狀分析,大象的生存環境可分為“最適宜、適宜、一般和不適宜”四類棲息地。專家由南向北對“西雙版納—普洱—玉溪—昆明”的地理氣候環境進行對比分析后指出,越往北,氣溫越低,食物越少,越不適宜亞洲象生存。元江水系分隔了兩個重要的自然氣候帶,南北兩岸植被類型差異明顯,是亞洲象適宜棲息地和一般棲息地的分界線。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區是最適宜亞洲象生存的棲息地,普洱和臨滄的亞熱帶區域為適宜棲息地。渡過元江干流對北遷亞洲象群回歸適宜棲息地至關重要。
對于亞洲象而言,元江流域雖然食物和水源豐富,但隱蔽條件不好,不適宜長期滯留。北遷亞洲象群渡過元江水系到達南岸,棲息地適宜性將大幅提升,更易與其他族群開展交流,這對提高亞洲象種群的穩定性、安全性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此同時,元江以北大中型城市密集,當地居民對如何與亞洲象和諧共處的經驗不足,發生人象沖突的概率較大,開展安全防范工作的難度較高。對于人和象而言,北遷亞洲象群南返渡過元江干流都是最好的選擇。
為幫助北遷亞洲象群順利南返,專家對其過江點進行勘察分析,最終選擇讓它們從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費站附近老213國道老橋橋面渡江。該橋長151.62米,寬7米,高14.6米,由此處渡江,避免了象群從水域渡江可能造成的危險和傷亡。
為引導北遷亞洲象群到渡江點,前線指揮部根據其所在位置深入踏勘、確定線路,加強對線路的圍堵封控和投食引導。在這一過程中,北遷亞洲象群多次偏移既定線路,但最終順利到達渡江點,安全渡過元江。
科技助力,為“自由行”保駕護航
亞洲象群北遷為周邊居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了威脅,給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防止人象沖突帶來了挑戰。引導北遷大象回歸棲息地,這是一次人與動物斗智斗勇的探索之旅。
北遷亞洲象群所過之處,應急處置人員利用科技輔助設備協助搜尋,追蹤象群的實時動態,全力開辟“專用線路”,開展同步投食、道路管制等措施,解“大象北遷”之困。
在大象遷徙的追蹤監測工作中,依據紅外熱像芯片及MEMS傳感器設計與制造的“黑”科技產品——高性能熱成像夜視儀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性能熱成像夜視儀是一種能將生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視熱圖像的儀器,具有夜間弱光線條件下的視察、攝像功能。通過探測動物的體溫與環境溫度之間的差異形成圖像,有效遠距離觀測野生動物的行蹤,幫助搜尋人員“穿透”黑暗和草木偽裝,快速獲得大象蹤跡,提前進行預警,實現了24小時跟蹤、監測象群的目的。
除此之外,無人機和紅外相機監測技術在移動中對大象進行實時監測,應急處置相關部門針對性地解決了監測設備快速轉移安裝、復雜環境下的電力和通信保障,以及實時監測和預警防控信息的多點、雙向傳導等技術難題,為信息化監測技術在動物保護領域的運用提供了實踐機會。
應急處置人員還創新性運用了亞洲象遷徙線路預判、布控與投食結合的柔性干預技術,成功引導象群渡過元江,這也是技術集成應用的典型案例。
人象和諧,任重道遠
隨著亞洲象種群數量的快速增長,象群擴散與遷徙也許會成為常態。北遷象群雖已安全南返,但相關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工作還將持續,象群返回適宜棲息地后將被實施常態化管理,以防止其再次北遷。
就現階段而言,迅速構建完善的監測防控體系,運用合適的技術手段對亞洲象活動進行有效管控,盡可能避免亞洲象大規模遷徙擴散至關重要。此外,還應科學論證利用天然屏障部署防線的可能性,將象群活動范圍控制在適宜棲息地區域。
亞洲象的保護和安全防范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我國生物和生態安全、公共安全管理的難點問題。于人類而言,如何給亞洲象提供有效保護任重道遠。云南省正加快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著力加強亞洲象棲息地建設,強化監測預警、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促進人象和諧。
此次大象北遷的偶然事件不僅推廣了中國的形象,還為世界打造了一個保護野生動物的樣板。我們期待能引發“蝴蝶效應”,引發全人類對守護野生動物的情感共鳴,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尋求更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
當前,大象們的一舉一動仍在牽動人心。然而,不管它們最終重返家園還是另尋歸宿,都需要人類給予其更多的幫助。我們也呼吁,世界各國從亞洲象此次遷徙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共同構建萬物和諧的地球家園。
知識小貼士
大象為何不易得癌癥
大象的個頭大,壽命也相當長,但它們罹患癌癥的概率遠低于人類,這是為什么呢?
一項發表于《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對此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大象體內的每個細胞里都擁有20份TP53基因。TP53是一種抑瘤基因,它產生的TP53蛋白可以監控細胞的完整性,一但發現細胞受損就能促進DNA的修復,當DNA異常無法修復時,還可誘導異常細胞“自殺”來避免癌變。如果TP53基因發生突變,則會影響抑癌功能,增加患癌風險。
然而,在人體細胞的基因組中,TP53基因僅有一份,人類癌癥的發生有50%以上都伴隨著TP53基因的突變,相比之下,大象自身攜帶的癌癥抑制基因是人類的20倍,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為何大象不易得癌癥的原因。
如何區分亞洲象與非洲象
亞洲象耳朵小;非洲象耳朵比它整張臉都要大。
亞洲象的背部凸起或平緩;非洲象的背部則是凹陷的狀態。
亞洲象只有雄象有象牙,雌象沒有;雌、雄非洲象都有象牙。
亞洲象鼻梢處只有一個指狀凸起;非洲象鼻梢上、下各有一個指狀凸起。
亞洲象前肢5趾,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4趾,后肢3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