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的達成是一個系統問題,涉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需要在節能環保、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重點形成合力。古語稱“打蛇打七寸”,在這項系統工程中需要找準關鍵環節。
從國內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分析,與能源有關的碳排放占比近90%。顯然,國家碳治理的核心是能源治理,能源治理的關鍵是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實現路徑則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新型電力系統意味著打破舊秩序,建立新平衡;變革傳統利益關系,建立新格局。在這一系統性的變革下,傳統電力生產、輸配、儲存、消費的模式將顛覆,源網荷儲氫一體化、多能互補的商業模式也將從當前的典型示范成為主流,工業、建筑、交通、民用領域中的電能替代水平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顯然,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是重建(Rebuild),不是改良。
新型電力系統圍繞新能源為核心,電力系統特性將發生根本改變。具體表現為,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發生變化,從高碳電力系統,變為深度低碳或零碳電力系統;從以機械電磁系統為主,變為以電力電子器件為主;從確定性可控連續電源,變為不確定性隨機波動電源;從高轉動慣量系統,變為弱轉動慣量系統。
從能源生產側看,風電、光伏、光熱、水電、核電、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是能源裝機主體、電量供應主體;清潔能源同時也是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責任主體。儲能、需求側響應、跨區調度等靈活調節資源是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支撐。
與此同時,以煤電為主的化石能源將從基本電源、主力電源向支撐性、調節性電源轉變。
從電網側看,新型電力系統下電網的功能定位將重新調整,其公共服務屬性將大大增強;電網能夠承載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兼容多種電力技術,支撐各類能源交互轉化、新型負荷雙向互動,形成較強的靈活調節能力和高度智能的運行控制能力。電力系統形態由傳統大電網向大電網與微電網互補共生轉變。
從消費側的特征看,綠色電力在工業、建筑、交通等各領域中的滲透率將不斷提高,電力用戶也將不再是單一的電力消費主體,而是轉身為集“冷熱電氣氫”等多種能源為一體的能源生產和消費主體。負荷側與“網源儲充氫”之間的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互通將成為新常態。
電力系統的變革對能源產業發展、經濟社會秩序的構建將產生深遠影響。變革不會一蹴而就,漸進式的改革意在謀長遠。電力系統產業鏈各方需要用更大的格局和胸懷融合發展,單邊突進則事與愿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