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琴 張益鳳
(白河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陜西 安康 725899)
白河的農業執法大隊最早成立于2000年,僅承擔農業投入品監管執法。2011年5月,與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合并,整合了種植業、畜牧業、農機等涉農領域行政執法職能,成立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2016年,機構改革林業執法職能劃并,在“五支執法隊伍”改革中,將漁政和農村宅基地執法劃入其中,實現農業行政執法“大綜合”,明確由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以縣農業農村局名義集中行使農業行政執法職能。2020年,縣編委會正式批復大隊編制20人,內設執法監督股、3個執法中隊和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與主管局內設股室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并與局屬相關單位建立了聯動機制,徹底解決了農業系統內部多頭分散執法和執法缺位、不到位等問題。大隊現有在崗人員20人、協管員3人。
全縣11個鎮均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確定了不少于2名監管檢測工作人員,落實了不低于25 m2的監管檢測用房,縣通過政府采購給各鎮配備了檢測設備,建設了1鎮1檢測室,聘請了1村1協管員。全縣11個鎮基本達到了“四有”,即:有固定的監管檢測用房、有必須的監管檢測設備、有熟練的監管檢測人員、有可循的監管檢測制度,建成了農產品生產企業內檢室20家。通過上級業務機構培訓和手機APP線上學習,獲證企業內檢員20人,監管機構有獲證檢查員4人。
農產品質量安全無小事,關系民生,關乎民情。近年來,白河縣一直將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雙覆蓋”工作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生產有記錄、信息能查詢、責任必追究”的工作要求,始終堅持“產”“管”并重,全面推行“雙覆蓋”管理,實現生產環節與經營環節無縫對接。全縣所有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所有給學生營養餐供應農產品的企業必須使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截至目前,全縣有102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先后在國家和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備案,建成了35家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質量追溯終端,開具追溯標簽3萬余枚,領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2.6萬份,歌風春燕、富秦茶廠等8家企業被評為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標桿企業。
依托創建平安農資市場、標準化農資經營門店、農資超市等活動,規范農業投入品經營行為。對全縣15家農資專營門店完成了監管追溯平臺建設,使他們的經營行為始終處于在線監管,全面落實農獸藥許可經營和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管理。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在全縣選定農資經營門店和農業園區合理設立了回收點,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2014年4月,該縣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整縣環評通過,2017年6月該縣整縣環評復評通過。縣農技、畜牧等技術推廣機構,制定出當地蔬菜、木瓜、小雜糧等主要種植業農產品和生豬、白山羊、雞等養殖業主要畜產品的生產操作規程,指導農產品生產單位實行標準化生產,入戶率達到100%。2019年白河縣歌風春燕茶業有限公司完成陜西省良好農業規范(GAP)示范基地創建備案與陜西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建設,2020年白河縣富秦茶業在有限公司完成市級綠色農產品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建設。全縣現已建成木瓜種植基地 0.95萬hm2,加工龍頭企業6家;茶園0.67萬hm2,規模加工企業21家;核桃0.95萬hm2,加工龍頭企業1家;魔芋0.17萬hm2,加工龍頭企業1家;油用牡丹0.164萬hm2,加工龍頭企業2家;年養殖生豬19萬頭、白山羊10萬只、肉牛1.5萬頭、禽類100萬羽。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7個、有機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全縣農產品認證面積達到7913 hm2,認證產品規模達到14.5萬t。
分別在農資經營門店開展平安示范創建和在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開展各類園區創建活動。截至目前,該縣已通過市級命名的平安農資門店10家、農資超市1家,縣級平安農資經營門店20家;培育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135個(其中省級4個、市級37個、縣級94個),培育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21家),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61家、家庭農場235家,在該縣唯一的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安凱公司開展了規范化創建活動。通過開展系列創建活動,提升監管對象的為農服務能力和生產加工能力。
制訂了“重大案件集體討論制度”“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等16項執法制度。同時,在主管局出臺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大隊內部制定了“學習制度”“考勤管理制度”等10項內部管理制度,為公正公平執法和大隊內部科學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近年來,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工作經費均在25萬元左右,用于開展農業行政執法工作。通過上級主管部門項目支持,大隊辦公區統一按照農業綜合執法標志標識應用規范進行了裝修,購置了必備的執法裝備和辦公設備,建設有聽證室、檔案室、罰沒物資保管室,車改保留執法用車3輛,執法能力和執法手段保障有力。
集中開展漢江禁捕專項整治,動用工程機械對沿江所有48艘“三無”船舶全部拖曳上岸,逐一建檔立卡,實行一船一編號、一船一檔案管理。2020年8月,與湖北省鄖西縣農業農村部門簽訂《漢江流域禁捕聯合打擊非法捕撈工作協議》,建立了相鄰區域聯動跨區案件查辦機制。
本縣雖然鎮鎮都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但是職責都掛在鎮農林水辦公室,各鎮崗位不斷調整,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鎮監管檢測人員和村級協管員大多身兼數職,特別是村級協管員普遍存在意識不強、專業知識欠缺、綜合素質不高的情況,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上緊下松”“上熱下冷”的被動局面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
農產品生產基地由于規模小、生產分散、資金實力不足,全縣通過農業“兩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品種、數量比較少,農業標準化生產宣傳與落實的力度還不夠,影響了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對農業“兩品一標”認證及品牌創建存在一定阻力。
新型監管手段需要的軟硬件設備及日常維護費用沒有著落,缺乏資金支撐,在辦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中,缺少有資質的檢測機構、人員及相應的檢驗檢測設備。
農業部門除管理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場大戶等主體外,還涵蓋農產品屠宰、收購以及儲運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大、環節多,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缺乏,守法意識淡薄,生產經營不規范,存在監管盲點與潛在隱患。
充分發揮基層監管隊伍作用,加大對鎮村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和農產品生產者的培訓,保證農產品生產企業能用、會用、用好追溯平臺。
加快白河地方特色農業發展,每年結合本縣實際,制定《白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案》《白河縣農業產業“兩品一標”品牌創建工作方案》 《白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案》,制定農產品質量認證獎補政策,促推企業參與認證的積極性,引導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農業“兩品一標”認證,充分發揮白河木瓜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作用,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與競爭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加大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指導農產品生產主體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組織生產。
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預算,加強執法裝備,招錄專業檢測人員,組織執法人員參加省、市、縣各級培訓學習,強化農業系統內部學習,重點圍繞文書制作、法律條文運用、證據提取等方面,努力提高執法辦案水平,鍛造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農業執法隊伍。
縣鎮每年與所有“兩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業主以及農資經營門店等生產經營主體簽定《安全責任書》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承諾書》,全面實行主體監管名錄和“黑名單”制度。對納入監管名錄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進行系統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嚴格落實責任,對出現問題的生產經營主體依法追究責任,對誠實守信的農產品生產者給予支持。
建立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信息資源共享、部門聯動協作、聯合執法檢查、舉報獎勵等工作機制,解決農業執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升農業執法監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