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勇
(新沂市唐店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辦公室,江蘇 新沂 221400)
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而言,運用營林技術是近年來較為普遍采取的做法。在林木培育過程中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對策,能夠顯著減少病蟲害對林木帶來的影響。科學開展林間養護工作,能夠確保森林資源質量得以保障。通過培育更加優良的林木幼苗,為林木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合理選擇優質樹種,有助于增強林木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對于森林中林木的生長管護作業來說,需要堅持做好除草、松土以及施肥等工作,確保林木能夠健康成長,進一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營林過程中可以靈活選擇混交品種,提升林木類型的多樣性,從而增強整體抗病蟲害性能,與此同時在混交林種植過程中應當選擇扦插育苗的辦法,依靠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來提升其抗病蟲害能力。
進入新世紀之后,我國政府日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繼頒布了諸多政策條例來推進退耕還林工作,越來越多人造林得以建成。人造林屬于生態修復的關鍵舉措,可以有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目標的達成,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即便人造林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對自然生態系統予以還原,同時根據科學的手段實施規劃,然而人造林和自然林對比起來依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不管是動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方面,亦或是生態鏈的完整性方面都還有很大差距,如果有外來病蟲害侵襲,給人造林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可以說是毀滅性的[1]。
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過程中常常采取噴灑農藥的方式。合理適量噴灑農藥可以發揮出有效的防治效果,然而在實際使用時若沒有對噴施劑量予以有效控制,亦或是出現濫用農藥的問題,不僅難以實現病蟲害防治目標,甚至還會對森林內的其它生物帶來影響。
森林內常見的病蟲害往往都表現出難以徹底根治且生命力頑強的特征。在長時間的防治工作中,這些病蟲害開始出現了抗藥性,借助于繁衍把抗藥基因遺傳到下一代。長此以往,森林中很多病蟲害類型都擁有了極強的抗藥性,對于這一問題很多業內專業人士也深入研究,然而始終無法徹底解決。
森林生態系統內部沒有病蟲的天敵是導致病蟲害大規模侵害的重要因素。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手段即是進行自然干預,若森林內部的生態鏈不完整,必然會造成某種生物的無限繁殖,特別是針對人造林而言該問題更加突出。人造林表現出生物類型單一的問題,沒有形成完整的生態鏈,所以當受到病蟲侵害后缺少天敵約束,導致病蟲大規模蔓延。
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和環境適應力較強的種苗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實際開始造林前應當根據造林地的具體環境來有針對性選擇良種,盡量使用鄉土樹種。如果需要引入外來樹種,必須提前開展小規模試驗,保證引入樹種能夠適應當地的實際環境同時不會產生新的病蟲害。在對樹種實施育苗之前首先需要把種子和育苗地土壤予以全面消毒,以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育苗作業時要科學管控,合理控制溫濕度,落實好水肥管理,從而促進苗木的健康生長,為之后的造林工作提供堅實保障。
單一樹種不具備較強的抗性,很可能受到病蟲害的威脅,提高防治工作難度。借助于混交林營造不但能夠促進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有效保持當地水土,還有助于平衡生態環境?;旖涣钟兄谪S富地方生物多樣性,可以吸引其它鳥類和昆蟲進入,讓大部分害蟲都能夠有天敵對其克制,避免害蟲的大規模繁殖和危害,確保害蟲和天敵能夠在混交林中實現平衡。同時,混交林內的林木落葉會產生腐殖層,腐殖層很容易進行分解,可以帶來更多養分,促進土壤肥力的有效提升,為林木健康生長帶來充足的養分。混交林的營造可以選擇株間混交、行間混交、帶狀混交亦或是不同樹種塊狀混交等各種方式,對于混交所需樹種的選擇必須要結合地方具體情況予以確定,部分害蟲需要在2種或以上的樹種上繁殖,防止混交林成為害蟲的轉主寄主,應按照常見害蟲的特性來進行樹種選擇[2]。
森林病蟲害出現之后,若沒有第一時間實施有針對性的防止策略,很容易在短期內大規模蔓延。由于大部分害蟲屬于飛蟲類,表現出較強的擴散能力,特別是針對風多且大的地區,依靠風力可以加快害蟲蔓延速度,同時因為部分害蟲具有極快的繁殖速度,可能在短期內對林木帶來危害。所以針對單一樹種較多的地區必須要建設好隔離帶,避免病蟲害進一步蔓延。建設隔離帶能夠確保病蟲處于某一區域中,為工作人員實施防治提供時間。
林木的生長受到氣候條件、水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于人造林區來說,如果種植方法存在不合理情況,如沒有充分考慮到林木之間的間距,那么就會造成林木成年之后密度過高,使得光照面積和通風性大大降低,從而造成林木免疫力逐漸下降,引發病蟲害。種植人員必須要加強對林木的優質管理,注重彼此之間的距離,確保在合理范圍內的密度控制在正常數值中間。定期施肥,科學間伐,對于密度過大的林木要科學的砍伐,以此避免林木接受空氣、養分、光照不充足的現象,切實強化林木免疫力,從源頭上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
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撫育管護,針對新造林來說,需要對其實施定期除草、松土,科學落實水肥管理。在除草作業后及時松土,松土深度一般控制在10~15 cm,對干旱地區來說可適當增加到15~20 cm,從而有助于土壤通透性的增強[3]。根據幼林的生長狀態開展好水肥管理,為林木健康生長帶來足夠的養分。成林后如果觀察到其枝葉過于密集,對林間通風與光照帶來影響,造成林木病蟲抵抗力降低,必須定期實施間伐,確保林間透光性,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依靠撫育間伐,對感染病蟲害和生長不健康的林木予以伐除,優化林木生長環境,增強林木的抗逆性,確保整個森林生態系統能夠維持穩定。
森林病蟲害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預防工作不到位,森林病蟲害預防成本相對于發生之后的治理成本更低,且實際效果更好,所以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我們應當根據森林病蟲害問題的發生規律,針對頻繁出現的病蟲害現象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策略,構建完善的預警體系。在病蟲害發生的初級階段第一時間通過有效舉措實施治理,避免其大規模蔓延。另外需要做好天敵保護工作,通過懸掛鳥籠吸引鳥類,顯著降低害蟲數量。林區作業人員應當積極主動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組織定期巡邏活動,發現病蟲害后及時予以處置。
我國地域遼闊,生物多樣性豐富,很多外來物種能夠非常輕易尋找棲息地,同時外來物種往往具備很強的環境適應性,對本地物種帶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應當落實好檢疫工作,避免外來有害生物侵襲,確保森林資源得以有效保護。
總而言之,病蟲害問題對森林植物會帶來非常大的破壞,影響森林內林木的正常生長,甚至容易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威脅。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借助于現代化生態技術如營林技術,促進病蟲害防治水平的不斷提升。實際操作過程中應當主動深入林區,科學選取苗木類型,開展好森林苗木管理和維護工作,盡快落實隔離帶建設,提高森林內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借助于這些舉措來增強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確保我國林業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