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濟源市水政監察支隊,河南 濟源 459000)
濟源市2019年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位于濟源市西南部山區,大溝河和白道河下游的部分區域,涉及坡頭鎮清澗村、毛嶺村、栗樹溝村、郝山村4個行政村4 348人,其中農業人口4 048人,農業勞動力1 655人,土地總面積2 499.96 hm2,水土流失面積1 933.51 hm2,年均土壤侵蝕模數1 800 t/km2.a,年土壤侵蝕總量 3.48萬 t?,F有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77.34%。
項目區屬于土石山區,區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切割比較嚴重,切割深度最深達193 m,海拔高程差距不大,多在 200~610 m 之間。區域內基巖組成底部為片麻巖、片巖與石英巖,中部為石灰巖夾頁巖及部分砂巖,上部為厚層的石灰巖。
項目區海拔在200~610 m之間,地面坡度總的特點是:山脊坡度陡,半山腰坡度緩,溝側坡度陡。居民地和耕地多數位于山腳和半山腰處。坡面組成為:緩坡(<5°)面積297.10 hm2,占16.54%;斜坡(5°~15°)面積145.69 hm2,占 8.11%;斜坡(15°~25°)面積1334.39 hm2,占 74.29%;斜坡(>25°)面積19.03 hm2,占1.06%。耕地面積為267.94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4.92%,其坡面組成為:坡度5°以下面積228.31 hm2,占耕地面積的85.21%。
項目區所在地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具有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多風、干旱頻發,夏季炎熱、降雨充沛,秋季晴和、日照充足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4.30℃,極端最高氣溫43.40℃,最低氣溫-20℃,一月份最低,平均氣溫0℃,七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7.30℃,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370.50 h,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23 d。濟源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年平均風速2.10 m/s。
項目區多年平均降雨量 600.30 mm,年最大降雨量達1 067 mm,年最小降雨量543 mm。受季風影響,降雨年內分配很不均勻,多集中在 6~9月,約占總降雨量的68%以上。多年平均蒸發1 611.20 mm。
水土保持工作一直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濟源市建立了以工程措施為主,以生物措施為輔,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目標的治理思路。在農田建設方面采用地埂、修水平臺地等整地保水措施;在水利措施方面采用屋頂接水池和適宜的引、提水工程等。生物措施主要采用大面積封山和營造防護林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治坡方面,由于坡面匯流面積大,易發生面蝕,水土流失嚴重。采用荒山荒坡責任到人,固定專人看護,借助于植物自然繁衍能力,形成草、灌、草多層覆蓋,改善自然環境。在治溝方面根據本區內耕地地塊小而分散、幾乎全是梯田的特點,采用建谷坊等措施。在治洪方面采用修建截水溝和水池的方法,攔蓄徑流,解決人畜飲水和點澆用水。
這些綜合治理措施,對于改變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貧困山區脫貧致富,解決人畜吃水,減少河流泥沙,保護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等方面都起到了比較顯著的作用。
水土流失特點主要有:第一,量大面廣,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77.34%;第二,以水蝕為主,大部分山坡存在水蝕,同時溝道存在溝蝕;第三,突發性強,在遭遇強暴雨時,水土流失加劇。詳見表1。

表1 水土流失分布情況表
①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保證。②全面貫徹《水土保持法》,強化預防監督,增強法律保障。③完善項目區和小流域規劃,加強施工組織設計,做好組織保證。④因地制宜,把水土保持和當地經濟開發相結合,激發群眾治理的積極性。⑤完善水土保持責任制。
項目區小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資金投入不足,治理進度緩慢。國家投入少,地方財力有限,致使治理速度和質量受到影響,與流域群眾迫切改善生活生產條件、提高收入的愿望不相適應。②缺乏長遠規劃,沒有找準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容易走彎路。③人為水土流失嚴重。開發建設項目沒有按要求執行“三同時”制度,水保執法體系不健全,技術力量還比較薄弱。
根據項目區小流域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農村經濟發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社會治理、保護開發和有效利用水土資源的原則,從水土流失特點出發,在原有水土保持治理的基礎上,對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的治理措施和規模,進行詳細的布置和設計,提出建設期末所要達到的治理目標。
項目區土地總面積2 499.96 hm2,本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595 hm2。其中大溝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007.64 hm2,白道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78.36 hm2。通過營造水保林、封禁治理,增加植被覆蓋度,建立生態建設綜合防護體系,有效地控制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涵養水源;通過坡面集、排水工程的建設,保證經濟林灌溉用水,提高經濟作物產量;通過營造經濟林,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4.2.1 治理水土流失目標
項目實施后本區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82.49%,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對荒山荒坡栽植水保林,對原有疏幼林地進行封禁,擴大林地面積,栽植適地性強的樹種,建立生態農業。
4.2.2 改善生態環境目標
通過采取封禁管護措施使現有荒山荒坡得到保護,同時開展人工造林,使流域植被逐漸恢復,林地面積達到81.49%,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
4.2.3 其他目標
通過項目區工程措施及林草植物措施的綜合治理,切實改善項目區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行農林綜合開發,使流域內的群眾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此次規劃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治理與管護相結合,采取大封禁、小治理方式,形成頂、坡、腳、溝立體開發,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防治體系。依靠自然恢復能力,促進植被恢復,改善生態環境。
按照流域內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此次治理大力栽植水保林、經濟林,在人口相對集中、坡耕地較多、植被較差的地方,水土流失一般比較嚴重,開展綜合治理措施。綜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主要有種植整地、蓄水池、溝道防護、水土保持林、經濟林等措施。
5.1.1 大溝河流域(清澗村)
①新建蓄水池(3#)1座,大口井1座,DN80 管道400 m,配套200QJ20-121潛水泵一臺,3×16 鋁芯電纜 250 m;②生產道路 2 020 m;③漿砌石護坡1 315 m。
5.1.2 白道河流域(栗樹溝村)
①新建蓄水池(1#~2#)2 座,沉砂池 2 座,排水渠 800 m;②漿砌石護坡 260 m。
5.1.3 蓄水池
坡面整治是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退耕還林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措施。在坡面治理中,結合經濟林等采用截水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水系,攔截坡面洪水,減少水土流失。
1#~2#蓄水池位于栗樹溝村,主要為攔截坡面雨水,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可滿足周圍水保林等的灌溉需求;3#蓄水池建設在清澗村經濟林附近,水源為大溝河,經新建大口井提水至蓄水池,滿足經濟林灌溉需求。
5.1.4 漿砌石護坡
漿砌石護坡主要是降低河道來水對兩岸耕地的沖刷,減少水土流失的防護措施。結合項目區實際情況,針對河道兩側為土質邊坡的耕地,采用新建漿砌石護坡措施,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共修建漿砌石護坡1 575 m。
林草措施主要包括栽植水土保持林、經濟林。土地利用調整以栽植經濟林為主,水土保持林主要布設在荒山荒坡上,經濟林主要布設在交通便利、立地條件和生產條件較好的坡耕地上。根據坡頭鎮項目區土壤性質及氣候條件,結合現場實地調查,水保林選擇側柏;經濟林品種主要為花椒樹。
對坡頭鎮項目區原有坡耕地種植經濟林,坡度5°~15°的緩坡地,種植經濟林,品種以花椒樹、石榴樹、柿子樹為主,采用塊狀整地,在減少水土流失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水保林以種植側柏為主,采用魚鱗坑整地。
①大溝河流域栽植水保林 99.42 hm2,栽植經濟林(花椒樹)27.17 hm2,栽植經濟林(石榴樹)1.40 hm2,栽植經濟林(柿子樹)5.28 hm2;②白道河流域栽植水保林 89.70 hm2,栽植經濟林(石榴樹)8.24 hm2。
人工營造水土保持林189.12 hm2,分布在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圖中共14個圖斑;人工營造經濟林42.09 hm2,分布在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圖中共17個圖斑。
在以輕、中度水土流失為主的疏、未成林地,開展生態自我修復,限制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
封禁治理措施面積1 363.79 hm2,對現有的疏幼林地實行補植后,封禁管護,使其植被逐步得到恢復,需補植側柏 62 100株。設封禁標牌 4個,網圍欄 4 110 m。
①大溝河流域封禁治理措施面積874.37 hm2,需補植側柏 41 250株;設封禁標牌 2個,網圍欄1 626 m;②白道河流域封禁治理措施面積489.42 hm2,需補植側柏 20 850株;設封禁標牌 2個,網圍欄 2 484 m。
分布在綜合治理規劃圖中共 27個圖斑。封禁措施布設具體見表2。

表2 封禁措施圖斑分布表
綜上所述,小流域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辦法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濟源市在深刻認識到水土流失對小流域造成的不良影響后,以小流域為單元,自然發展規律為前提,根據項目區小流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土保護措施: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治理與管護相結合,采取大封禁、小治理方式,依靠自然恢復能力,促進植被恢復,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