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濤 楊昌龍
(1.馬鋼集團設計研究院;2.安徽龍橋礦業有限公司)
褐鐵礦含鐵一般在30%~50%,自然界中褐鐵礦成分為Fe2O3-nH2O,呈非晶質、隱晶質或膠狀體,外表顏色呈黃褐色、暗褐至褐黑色,弱至中磁性[1-2]。褐鐵礦實際上不是一種單獨的礦物,而是以針鐵礦等鐵的氫氧化物為主,包含含水二氧化硅和泥質等混合體,因而成分變化很大[3]。褐鐵礦富礦很少,含鐵品位較低時,需進行選礦處理。目前,褐鐵礦主要采用重力選礦、磁化焙燒—磁選聯合、磁選—浮選聯合等方法處理[4-5]。針對廣西某地褐鐵礦礦石性質,采用階段磨礦階段選別工藝,即一段磨礦(-0.074 mm60%)強磁、強磁精礦再磨(-0.074 mm85%)反浮選工藝,最終獲得了鐵精礦品位56.88%,鐵回收率達63.59%的良好指標。
該褐鐵礦樣品氧化程度較深,主要金屬礦物為褐鐵礦、硅酸鐵及少量黃鐵礦;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云母、高嶺土等;礦石中可供回收的有價金屬元素為鐵,其他金屬元素如銅、鉛、鋅含量很少,均不具有回收價值;在礦石中鐵主要以褐鐵礦形式存在,褐鐵礦屬于弱磁性礦物,不能采用常規弱磁選進行選別,且礦物結晶粒度較小,需細磨才能有望獲得高質量鐵精礦。原礦多元素化學分析及鐵物相分析結果見表1、表2。

?

?
由于礦石氧化程度較深,含泥較大,且礦石中含鐵礦物絕大部分為褐鐵礦,直接浮選泥質礦物易吸附大量藥劑,增加藥劑成本,選別效果不理想;另因褐鐵礦為弱磁性礦物,采用單一強磁選可使產品得到一定程度富集,但很難達到產品質量要求,因而采用單一強磁選和浮選工藝回收效果均不理想。為提高選別效果,同時減輕浮選作業負擔,提高經濟效益,結合國內外該類礦石的生產工藝,決定采用強磁—反浮選工藝回收該鐵礦石。
原礦在-0.074 mm92%的粒度條件下,進行磁場強度試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精礦產率增加,鐵回收率也在增加,但精礦鐵品位有所下降;磁場強度從1.4 T增加到1.6 T,產率和鐵回收率增加不明顯,精礦鐵品位下降,尾礦鐵品位不再大幅下降;綜合考慮,按1.4 T磁場強度進行后續試驗。
在磁場強度1.4 T條件下,進行磨礦細度試驗,結果見表4。

?

?
由表4可知,隨著磨礦細度的增加,有用礦物解離度增加,精礦鐵品位提高;當磨礦細度-0.074 mm含量從55%增加到90%時,精礦鐵品位提高不多,但鐵回收率下降幅度較大;綜合考慮,確定一段強磁選磨礦細度為-0.074 mm60%。
強磁精礦反浮選探索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采用強磁精礦反浮選工藝,粗磨強磁工藝拋除了部分雜質,使入浮原料質量得到提升(含鐵品位已接近49%),浮選負荷減少,雜質含量大幅降低,藥劑消耗也下降;但由于有用礦物解離度不夠,導致精礦鐵品位提高較少,富集效果不理想,需要繼續探索研究提高。
強磁精礦再磨至-0.074 mm90%后,反浮選試驗結果見表6。


?

?
由表6可知,采用強磁精礦再磨反浮選工藝,提高了有用礦物的解離度,鐵精礦品位得到較大提升,由49.35%提高到57.15%,浮選效果較為理想。
按圖1流程進行強磁精礦再磨細度試驗,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知,隨磨礦細度的增加,有用礦物解離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綜合考慮,確定二段磨礦細度為-0.074 mm85%。
強磁精礦反浮選試驗表明,可將精礦鐵品位提高到57%,為確保鐵回收率,在此基礎上進行浮選閉路試驗,結果見表8。
由表8可知,采用一段磨礦(-0.074 mm60%)強磁、強磁精礦再磨(-0.074 mm85%)反浮選工藝,最終可獲得鐵精礦品位56.89%,鐵回收率63.59%的良好指標。
(1)廣西某褐鐵礦氧化程度較深,主要金屬礦物為褐鐵礦、硅酸鐵及少量黃鐵礦;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云母、高嶺土等。礦石中可供回收的有價金屬元素為鐵,其他金屬元素如銅、鉛、鋅含量很少,均不具有回收價值。

?

?
(2)在礦石中鐵主要以褐鐵礦形式存在,褐鐵礦屬于弱磁性礦物,不能采用常規弱磁選進行選別,且礦物結晶粒度較小,需要細磨才能有望獲得高質量鐵精礦。
(3)采用一段磨礦(-0.074 mm60%)強磁、強磁精礦再磨(-0.074 mm85%)反浮選工藝,可獲得鐵精礦品位56.89%、鐵回收率達63.59%的試驗指標,為選礦廠的投資與設計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