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權 張浩鑫
(1.烏江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貴州大學礦業學院)
我國巖溶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3[1-2],巖溶問題是國內外在隧道施工、礦山開采、工程建設等方面的重大問題[3],巖溶地質條件下進行礦山開采活動易產生工程地質問題[4]。國內外學者對巖溶問題的塌陷機理和防治措施有大量研究。羅小杰等[5-6]從巖溶塌陷機理角度首次提出了沙漏型、土洞型和泥流型塌陷機制,田昌貴等[7]運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對礦山巖溶進行探測,盛建龍等[8]以隧道為實例,結合力學和地質學知識,對復雜巖溶地質條件下的隧洞施工進行了研究分析。
云貴高原地區在喀斯特巖溶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巖溶地貌。大林硫鐵礦位于貴州省湄潭縣,礦區面積約為8.59 km2,礦區內巖溶發育。礦區水文地質勘察表明,該礦區屬于以溶洞和溶蝕裂隙為主的巖溶充水礦床。大林硫鐵礦副斜井施工152 m后在+789.63 m頂板處遇到一圓弧狀溶洞,洞內干燥無水,局部地段存在黃土與灰巖混合體。
本項目擬以大林硫鐵礦副斜井過溶洞段施工為研究對象,對該段施工承重墻接頂支撐溶洞頂板進行研究,提出大林硫鐵礦副斜井過溶洞施工的安全技術措施,為類似巖溶地質條件下礦山斜井開拓施工提供借鑒。
大林硫鐵礦采用斜井開拓,礦山現施工井筒數目為3個,即主斜井、副斜井、回風斜井。副斜井在工業場地南側+848 m標高開口,以290°29′48″的方位角、20°的傾角從礦脈頂板二疊系吳家坪組(P3W)巖層穿層布置,凈斷面為19.067 m2,井口表土段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基巖段采用噴漿支護;施工205 m后在茅口組+776.6 m標高落平。副斜井在+789.63 m標高以64°5′43″的方位角施工14.35 m后,再以98°48′58″的方位角施工33.45 m布置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同時在副斜井+789.4 m標高,以229°23′14″的方位角、3%的坡度施工38.67 m長的回風斜井,施工臨時通道至+789.6 m標高,然后以290°39′33″的方位角、23°的傾角向二疊系吳家坪組(P3W)巖層布置回風斜井,施工126.29 m后,至工業場地南側+848 m標高出地表。
目前主斜井已施工156.41 m,至+797.5 m標高落平,且也以4%~6%的坡度施工61 m后,至+787.6 m標高。副斜井施工152 m后,在+789.63 m頂板處遇到一處圓弧狀溶洞。礦山已在副斜井+789.63 m標高,以229°23′14″的方位角、3%的坡度,施工38.67 m長的回風斜井施工臨時通道,至+789.6 m標高,然后以290°39′33″的方位角、23°的傾角,由下往上向二疊系吳家坪組(P3W)巖層施工回風斜井。
大林硫鐵礦副斜井施工152 m后,在+789.63 m頂板處遇到一處圓弧狀溶洞,溶洞南北長約為27 m,東西寬約為23 m,高約為5.5 m,洞內干燥無水,局部地段存在黃土與灰巖混合體。頂板巖性為深灰色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粗晶灰巖,完整無破壞,底板巖性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層泥灰巖及粗晶灰巖[8],完整無破壞,溶洞現場照片詳見圖1。

根據現場工程地質條件,擬在該段施工實心水泥磚結構承重墻接頂支撐溶洞。礦方現已在溶洞內施工了2根漿砌石結構的支撐柱,規格為0.8 m×0.8 m×2.0 m(長×寬×高)。為減少副斜井過溶洞段暴露面積,保持巷道正常掘進施工,經公司設計人員現場勘查,并與礦方溝通后,決定采用在副斜井兩幫及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兩幫施工M7.5漿砌石為基礎,實心水泥磚結構承重墻接頂支撐溶洞頂板,減少暴露空間的措施處理該井巷過溶洞段,承重墻建設時,首先清除軟弱層至基巖層后,方可施工。具體方案如下。
(1)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北側承重墻,在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北側,設計該處承重墻采用M7.5漿砌石基礎,高,寬,長分別為0.8,0.8,20 m;實心水泥磚墻高,寬,長分別為3.7,0.6,20 m。
(2)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南側承重墻,在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南側,設計該處承重墻采用M7.5漿砌石基礎,高,寬,長分別為0.8,0.8,13 m;實心水泥磚墻高,寬,長分別為4.5,0.6,13 m。
(3)副斜井南側承重墻(Ⅰ段)在副斜井南側,設計該處承重墻M7.5漿砌石基礎,高,寬,長分別為0.8,0.8,9 m;實心水泥磚墻高,寬,長分別為4.7,0.6,9 m。
(4)副斜井南側承重墻(Ⅱ段)在副斜井南側,設計該處承重墻采用M7.5漿砌石基礎,高,寬,長分別為0.8,0.8,23.2 m;實心水泥磚墻高,寬,長分別為4.3,0.6,20.2 m。
(5)副斜井井底轉載提升巷北側承重墻在提升巷北側,設計該處承重墻采用M7.5漿砌石基礎,高,寬,長分別為0.8,0.8,14 m;實心水泥磚墻高,寬,長分別為4.2,0.6,14 m。
(6)在副斜井+789.6 m標高風井施工臨時通道旁設置10 kV臨時變配電點,設計該處承重墻采用M7.5漿砌石基礎,高,寬,長分別為0.8,0.8,13.8 m;實心水泥磚墻高,寬,長分別為4.3,0.6,13.8 m。
該處溶洞頂板為頂板巖性為深灰色中厚層含燧石結核粗晶灰巖,完整無破壞,為防止風化產生破裂掉塊,建議對巷道過溶洞段頂板噴漿。
過該溶洞段采取由外向里逐段施工,按下述方法掘過溶蝕帶。施工順序:檢查幫頂→敲幫問頂→出碴→清除軟弱層→M7.5片石砌筑→實心水泥磚墻接頂→巷道頂板噴漿。
根據現場溶洞的形狀、大小及位置,現選用FLAC3D對副斜井遇溶洞后承重墻的穩定性進行數值模擬,根據塑性區的大小判斷承重墻能否有效地承載溶洞頂板。
根據大林硫鐵礦副斜井過溶洞專項安全技術方案調查可知,溶洞南北長約為27 m、東西寬為23 m、高約為5.5 m,按1∶1的比例建立溶洞模型,如圖2所示;副斜井兩幫及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兩幫承重墻規格和實際尺寸無異,根據礦區地質報告確定的模型圍巖體參數如表1所示。


?
根據湄潭縣大林硫鐵礦礦山地質概況,建立大林硫鐵礦副斜井遇溶洞數值模型,選用摩爾—庫侖本構模型,尺寸為80 m×60 m×66.7 m,共有168 219個網格點、158 300個單元。
3.2.1 間距5.6 m時穩定性分析
根據副斜井斷面的大小,副斜井井底車場繞道北側承重墻與副斜井南側承重墻(Ⅰ段)的距離為5.6 m,承重墻下部為0.8 m寬的M7.5漿砌石,上部為0.6 m寬的實心水泥磚墻。此時承重墻內部塑性區的發育范圍如圖3、圖4所示。
當沿著承重墻方向,對距離承重墻中心兩側分別為0.2,0.35 m處進行分析,可得:
(1)承重墻底部0.8 m寬的M7.5漿砌石距離中心0.35 m處(承重墻邊緣0.05 m)產生塑性區,主要發生剪切破壞。

(2)承重墻上部0.6 m寬的實心水泥磚墻距離中心0.2 m處,承重墻中上部產生塑性區,距離承重墻0 m處僅承重墻邊緣處出現小范圍的塑性區。
當沿著承重墻方向,對距離溶洞邊界分別為1,3,5,7,9 m處進行分析,可得:
(1)承重墻底部0.8 m寬的M7.5漿砌石僅僅邊緣處產生塑性區,由溶洞邊界逐漸向溶洞中心處延伸,其塑性區范圍基本處于穩定,不再擴展。
(2)承重墻上部0.6 m寬的實心水泥磚墻在距離溶洞邊界0~7 m處,中上部的塑性區范圍逐漸擴大,但沒有貫通,仍存在彈性核區,承重墻處于穩定狀態[9];在距離溶洞邊界9 m處(距離邊緣1 m)時,塑性區發生貫通。

3.2.2 間距3.0 m穩定性分析
根據副斜井斷面的大小,副斜井南側承重墻(Ⅱ段)、副斜井井底轉載提升巷北側承重墻的距離為3.0 m,承重墻下部為0.8 m寬的M7.5漿砌石,上部為0.6 m寬的實心水泥磚墻。此時承重墻塑性區的發育范圍如圖5、圖6所示。
當沿著承重墻方向,根據距離承重墻中心兩側分別為0.2,0.35 m處進行分析,可得:


(1)承重墻底部0.8 m寬的M7.5漿砌石距離中心0.35 m處(承重墻邊緣0.05 m)產生塑性區。
(2)承重墻上部0.6 m寬的實心水泥磚墻距離中心0.2 m處,承重墻中上部邊緣處出現小范圍的塑性區。
當垂直于承重墻方向,對距離溶洞邊界分別為1,3,5,7,8 m處進行分析,可得:
(1)承重墻底部0.8 m寬的M7.5漿砌石在承重墻的兩端產生較大范圍的塑性區,中部僅邊緣處產生小范圍塑性區。
(2)承重墻上部0.6 m寬的實心水泥磚墻在距離溶洞邊界0~3 m處,由于溶洞邊界的支撐,處于彈性狀態,不產生塑性區,隨著距離的增加,逐漸出現塑性區,但塑性區范圍較小,僅邊緣處產生塑性區,承重墻處于穩定狀態。
在該副斜井穿溶洞段施工間距為3.0 m的承重墻后,現場實時監測溶洞頂板的位移變化情況。沿溶洞傾向建立2個測站,借助十字布點法[9-10]對溶洞頂板垂直位移量進行監測。溶洞頂板北側和南側分別為測線一、測線二,每條測線間隔2 m布置1個測點,每2 d測量1次,共計監測30 d。
圖7 為溶洞頂板測線一和測線二30 d測量的位移變化量監測數據。由圖7可知,在施工間距3.0 m承重墻接頂支撐溶洞頂板的30 d里,整個過程可以明顯分為變形階段和穩定階段。在前14 d,測線一和測線二均表現出明顯的位移變化,在后16 d,溶洞頂板位移量逐漸趨于穩定。由測線一知溶洞頂板北側垂直位移量最終穩定在45 mm左右,由測線二知溶洞頂板南側垂直位移量最終穩定在50 mm左右。數據監測結果表明,施工間距3.0 m的M7.5漿砌石基礎實心水泥磚結構承重墻能夠支撐溶洞頂板,不會導致溶洞頂板有較大的垂直移動量。

(1)確定了大林硫鐵礦穿溶洞段施工實心水泥磚結構承重墻的間距為3.0 m,該間距下現場監測得出承重墻垂直位移約為50 mm。
(2)當承重墻間距為5.6 m時,根據垂直、平行于承重墻2個方向上不同位置塑性區范圍綜合分析,承重墻底部的漿砌石僅邊緣處產生塑性區,處于穩定狀態;承重墻上部實心水泥磚墻沿著承重墻方向邊緣約為1 m范圍內出現貫通,其他位置都有彈性核區存在,整體處于穩定狀態。
(3)當承重墻間距為3.0 m時,根據垂直、平行于承重墻2個方向上不同位置塑性區范圍綜合分析,承重墻底部的漿砌石僅兩端出現塑性區,處于穩定狀態;承重墻上部實心水泥磚墻沿著承重墻方向沒有出現塑性區貫通現象,均有彈性核區存在,整體處于穩定狀態。
(4)當承重墻間距為5.6 m時,承重墻上部實心水泥磚墻沿著承重墻方向邊緣約為1 m范圍內出現貫通狀態,但當承重墻間距為3.0 m時并沒有出現貫通狀態,此時能保證副斜井通過溶洞段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