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著作中有著豐富的空間生產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間生產的運行機制及其產生的異化現象,從而讓其空間生產批判呈現為資本機制批判、社會異化現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題。在空間生產的資本機制方面,馬克思批判了資本運作機制對空間生產的操控;在空間生產的社會現象方面,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引起的各類生活異化情形;在空間生產的全球化擴張方面,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向全球擴張中引起的空間失衡和地理矛盾。馬克思空間生產批判對中國城市空間生產也有一定的啟示。中國城市空間生產已經獲得了飛速發展,但仍存在城鄉空間失衡等問題,需要轉變空間生產方式,克服空間異化現象,推動低碳理念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空間生產;三重主題;資本批判
中圖分類號:C912.8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1)04012011
馬克思認為,農業時代人們更關注本區域的發展,直到工業革命之后,人們才更重視全球空間的聯系,預示著“都市時代”的來臨。“他們同世界征服者一樣,這種征服者把征服每一個新的國家只看做是取得了新的國界。”[1]都市時代讓空間生產成為主導的生產方式,讓城鄉空間對立問題更加嚴重,需要統籌城鄉空間發展,建立更加平等的社會空間分配機制。
一、基于實踐基礎上的空間生產批判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批判和對共產主義社會空間的呼吁,讓他的思想具有超時代的意義。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學者就運用他的一些空間思想解釋中國城市化。國內學者把他的空間批判理論當作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延續和發展。國內學者很重視馬克思的關于空間生產的批判理論,并利用空間生產視角反觀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歷史和現狀。馬克思考察了空間生產和資本增值的關系,分析了空間生產資本化引起的異化現象,并據此分析了城市空間生產與資本擴張、日常生活、全球化的關系,揭示了城市空間生產引起的異化現象,主張用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摧毀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形態,號召建立社會主義平等空間。他的空間批判能夠增強人們對資本運作機制的認知,推動社會主義空間生產合理化展開。
馬克思的空間生產批判繼承自其社會批判,詳細考察了社會空間演化的宏觀歷程,強調了資本主義空間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空間的必然到來。馬克思反感哲學家不切實際的思考,號召人們將注意力放在現實生活之中,用勞作而不是思考創造美好的未來。雖然哲學家們倡導人類理性的作用,認為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能夠獨立地思考,但馬克思認為,哲學思考并不能改變世界,要促進社會的進步只有依靠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因此,他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性,要求建立實踐哲學。
“在自身中變得自由的理論精神成為實踐力量,作為意志走出阿門塞斯冥國,面向那存在于理論精神之外的塵世的現實——這是一條心理學規律。”[2]資本主義社會空間是壓抑的,必然產生等級性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而不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強調虛幻的理想,抹殺現實的苦難,將想象的東西混淆為現實的東西。資產階級有意或無意地忽視現實的苦難,用虛幻的夢境麻痹人民群眾的斗志,用虛假代替了真實,讓意識反客為主。“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斗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3]92馬克思認為,空間意識只是對現實空間及其關系的反映,要用現實的空間生產實踐取代抽象的空間理論思考,堅持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馬克思要揭露資產階級空間意識的虛偽性,將虛假的物質和觀念的關系顛倒過來,揭示出真實的社會關系。“一個不斷擴大的流通范圍,不管是直接擴大這個范圍,還是在這個范圍內把更多的地點創造為生產地點。”[3]390馬克思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強調階級社會中弱肉強食法則的重要性,并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任何時代都是社會的主導思想。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讓人們陷入了商品拜物教的迷宮,掉進空間生產的陷阱。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利益為導引,誘使人們瘋狂追逐金錢,自愿成為權力和名利的奴隸,自愿放棄自由選擇意志,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放棄了美好的未來。人們進入了資本的圈套,找不到解決現實問題的出路。資本主義讓人們變得麻木、冷漠,成為動物般的存在。“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4]馬克思的空間生產批判揚棄了唯心主義的道德觀,將批判倫理建立在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上。
二、空間生產批判的三重主題
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空間生產引起的各類空間異化現象,分析了社會空間中的階級對立和剝削,要求消除社會空間中的不公,打破全球化導致的空間霸權。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批判中形成了資本機制批判、社會異化現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等三重主題。
(一)資本機制批判主題
首先,馬克思考察了空間生產與資本增值的內在關聯。他認為,空間生產為資本增值提供了新的條件,資本增值為空間生產提供了內在的動力。隨著資本的不斷擴張,社會空間被資本分化為不同的等級,資產階級的空間壓制了工人和農民的空間。“在這里,階級斗爭和爭相霸占已經把公共權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個社會甚至吞食國家之勢的高度。”[5]不同的社會空間有著不同的歷史意蘊,但在資本的挾持下,它們都被同化為利益空間,讓空間生產的資本化愈演愈烈。空間生產延續了資本主義的壽命,將經濟危機的頻率降低了,但沒有克服個人私有制和政治化大生產的矛盾。馬克思批判資本運作機制的破壞性,但也贊揚資本主義對生產力進步的巨大作用。他批判資本對田園生活的破壞,也肯定資本對小農經濟解體的催化作用。“不難看到,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6]186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只是用新的壓迫代替了舊的壓迫,用新的專制代替了舊的專制。資本主義沒有讓人們過得更幸福,而是處于恐懼和憂慮之中。“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7]城市建筑規劃中越來越體現人的空間體驗,直接滿足人的身體本能,而不關注人的精神需求。資本的空間擴張,體現了資本運作機制的強化,反映了資本權力的加強,呈現了人類中心主義理念下對自然空間的改造。空間生產憑借資本增值滲透進社會生產關系,讓人在社會空間中變得日益壓抑。空間生產與資本增值的聯合挾持,讓空間拜物教大行其道,讓人們陷入對金錢的迷戀,讓社會充滿利益關系。工人的身上被“打上了他們是資本的財產的烙印”[8]。空間生產和資本結合,打破了封建社會的空間結構,讓工人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讓資本增值是為了資本本身。空間生產越來越壟斷,讓國家機關控制了空間資源的分配,讓人們在權力的壓制下過著悲慘生活。“大規模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來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國家占有。”[9]空間生產讓時空發生了斷裂,讓各個階層為了資本發生爭奪。資本憑借生產關系散布到一切空間,讓不同空間里的人因為利益發生爭斗。
其次,馬克思批判了資本增值對空間生產的支配。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讓一切社會空間都成了商品,雖然消除了政治暴力,但引起了新的空間失衡。“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因此,創造交換的物質條件——交通運輸工具——對資本來說是極其必要的:用時間去消滅空間。”[10]16空間生產就是資本對社會空間的滲透,也是社會空間對資本法則的追隨。空間生產具有集體性、私人性、媒介性和資本性,但缺少自然性,推動了自然空間的商品化。空間生產聚集了大量生產要素,讓社會空間形態日益緊縮。“因此,資本作為整體是同時地、在空間上并列地處在它的各個不同階段上。”[11]空間生產是工業革命推動的,在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更多財富的同時,也讓資本主義空間變得僵化和壓抑。資本主義權力總是壓制個體,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總是限制居民,造成社會空間的等級秩序,讓社會空間分裂,讓落后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發展、文化進步受到限制。“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10]33空間生產對資本主義有積極意義,但更多是資產階級的需求,適應了有產階級的忙碌和權力感,帶來新的所謂的自由,要求服從至高權威,降低工人的自主性,強調人的邪惡本性,否定人的主觀能力。資本主義空間生產讓物質財富增多,卻仍不自由,充滿壓抑,造成了生活的異化、焦慮的時代,讓人崇拜技術理性、喪失倫理,變成單向度的人。空間經濟高度發展,但也有技術異化,需要克服技術理性的弊端。資本主義社會空間仍壓抑人的自由,物質和精神仍沒有完全平衡,仍有人性壓抑、技術統治。資本主義社會空間是集權恐怖主義,它們憑借技術協作來操作全球,讓矛盾和壓迫并存。“舊的民族工業部門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著。它們被新的工業部門排擠掉了,因為建立新的工業部門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
[12]資本主義物質生活的提高,不代表居民精神獲得了完全自由,不再被奴役。無產階級提高了地位,但仍是資本家剝削的對象。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風格是粗暴的,具有迷幻性,讓空間儀式化和宗教化,是殘暴的封閉空間體系,一切都為資產階級專政機器服務,憑借一系列對立范疇建立起高度控制的社會空間,讓一切臣服于資本惡魔下,讓人們生活在恐懼下,不斷戰戰兢兢地祈求政治權力,造成了最大的恐怖主義,犧牲了公民的個體空間利益。社會異化主要是因為肯定思維代替否定思維,我們需要在技術理性中加入價值理性,讓藝術牽引技術理性。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也異化了,憑借媒介制造了美好想象,讓人甘心忍受現實。因此,需要將倫理價值融入異化和科技,形成新的倫理理念,體現美學改造現實的力量。
最后,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中的技術理性。資本主義空間生產崇拜技術,利用技術理性不斷改造自然,但技術理性并不是萬能的,過分推崇技術理性也會帶來危害。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是抽象的,利用技術理性把資產階級理念推廣到全球。城市空間生產既反映了技術進步,又體現了技術的破壞性。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由官僚技術專家的城市規劃引導,讓社會空間成為技術改造的對象。“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3]278資本主義的技術理性阻礙了對價值的探索,社會勞動分工也對價值有阻礙作用。技術支配了歷史,前技術的真理是合理的,而資本主義技術邏輯的有限制性和偏見,造成了形而上學思維。資本主義空間生產不斷趨于技術合理性,和制度聯合在一起遏制了文明內在矛盾的外在顯現。工業化發展快于人的發展,讓異己力量采用操作原則使空間一體化,制造了一個集權社會。空間生產水平在技術的參與下獲得了顯著提高,卻造成了時空壓縮。空間生產的技術理性也導致了社會空間的趨同化,讓人們在封閉的空間里變得麻木、冷漠。“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13]城市空間成了技術革命的場地,也成了生產、消費、交換的控制點。技術理性讓思維不關心對象,只關心虛假意識。技術理性控制了現實,決定了空間的本質,讓人始終受抽象思維的控制。在政治領域,當代社會成了沒有反對意見的集權的單向度政治權利。技術支配了人的身體和靈魂。職業上的趨同日益加重,讓體力勞動者日益減少,管理層的白領越來越多,工人日益白領化,能夠參加管理,讓人覺得不再受剝削,工人階級不再否定現存社會。技術讓工人對待生產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勞動一體化讓人們的欲望和需求趨同,讓人們的聯系更加緊密,消解了仇恨。“在我們這個時代,每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14]在消費生活領域,有真實需求和虛假需求的區別。技術理性讓不同階層看著相同的節目,去相同的景點旅游,打扮得一樣體面和漂亮,人們的生活方式同化,共同分享著社會的好處,讓自由、平等無處發揮力量,工人階級欣然接受現實,不再對抗現實空間。技術理性讓空間失衡,導致了空間內部結構的裂變和分化。空間生產和技術理性的結合強化了資本積累的空間擴張,引起了空間地理的嚴重失衡。“正如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一樣,資本主義生產又是積累的原因。”[15]空間生產的技術理性破壞了人的自由選擇,憑借利益爭奪來維系和平,憑借壓制人的精神需求獲得增長,憑借社會實力而不是恐怖來壓制個人,有著絕對的效率和技術增長。空間生產的技術理性讓批判失效,讓技術理性擴展到整個意識形態,抑制了社會變革和人的解放,讓對立面達成和解。“科學分離出來成為與勞動相對立的、服務于資本的獨立力量。”[16]598資本主義試圖將無產階級的反抗消融在社會體制中,讓他們放棄打破現實空間,不再進行變革。總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進行了總體批判,分析了空間生產運作過程,用勞動經濟學反對了資本經濟學,建立了開放性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解構了空間生產中的資本邏輯,揭露了資本對人性的戕害,要求人類實現內在的超越,清除技術理性的弊端,建立更加合理的社會空間。
(二)社會異化現象批判主題
首先,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引起社會生活異化。馬克思對技術理性、資本掠奪與空間擴張本性作了批判,指出了空間生產引起的社會生活異化。空間生產的資本化給人們制造了生活幻覺,讓人自得于現實生活。社會空間蘊含著人的實踐活動和社會關系,體現著資本增值和政治權力。生活幻覺不僅表現在資本的空間擴張過程中,還展示在利益沖突和政治意識形態中。“在這個時代,主導地位完全屬于社會輿論,關于這個時代,拿破侖……曾經說過,‘新聞事業是力量。”[17]空間生產的資本化讓社會生活成了死氣沉沉的表演,人人都處于麻木的感受中。人們接受的觀念就是當代社會空間是合理的,不想改變生活方式。空間生產讓人們覺得階級斗爭成了靠不住的概念。現實社會空間刪除了批判意識,產生普遍一體化的社會形態。資本家不斷憑借技術理性壓制空間變革。空間生產工具決定了人的職業和欲望,消除了個體和群體的差別,形成了集權主義霸權。現實化的空間設計讓社會體制穩固,塑造了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讓意識形態停滯。“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方式不得不繼續實行舊的分工及其僵死的專業化,雖然這些在技術上已經成為多余的了,于是機器本身就起來反對這種時代錯亂。”[18]311空間生產的技術理性強制滲透進勞動時間,強制滲透于思想文化,形成經濟——技術協調機制。資本家利用技術理性維護自己的統治,把自己凌駕于個體利益之上,讓技術成了有效的統治工具。當代社會空間已經不再用政治、經濟和精神自由來詮釋社會,而是用技術理性控制。無產階級要恢復被媒介同化的個人思想,需要恢復人的歷史需求。虛假需求是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讓人得到不幸和苦難。資本主義的個體利益是由外部力量控制的,是靠統治和壓制維護的。謊言和暴力是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主導因素,讓資本家的權威不容置疑。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呈現的合理是不合理,充滿被人忽視的生活異化現象。社會空間是技術控制的,充滿司法管制,控制已經侵襲到微觀生活,侵占了私人地盤,模仿了社會一體化過程,是復雜的科技管制的產物。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同一化,讓異化現象加劇。政治意識形態并沒有終結,欺騙著整個社會大眾,讓同化成為一種生產方式。“報界的婆羅門制造的所謂‘輿論,已經把人們的性格弄成了千篇一律,連莎士比亞恐怕都認不出自己的同胞。有差別的已不是單個人,而是他們的‘職業和階級。”[19]人們憑借經驗對待思維概念,制造了同一的思維方式,讓言行符合社會要求,將人的自由思想封閉在社會空間體系中,把強權當作是合理的。資本家憑借媒介信息,制造了無數的假設,這些假設壟斷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的自由,利用公共利益的名義不斷侵占個人利益。
其次,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引起的政治意識形態異化現象。馬克思指出,城市空間生產確證了資本主義現實的合理性,為人們帶來了鐐銬,遏制了社會進步。空間生產的奴役與其他奴役并沒有多大差別,讓職業界限消融了,人們從事著統一的勞動節奏,滅絕著人的肉體和精神。空間生產的機械化讓勞動強度降低,讓工人的處境日益改善,異化勞動越來越少,不用反抗現存體制就能看到公平的曙光。資本主義社會空間仍有剝削,但科技改善了勞動工人的處境,雖然勞動仍是奴役的,但比以前有所改善。藍領和白領的勞動量趨于相同,讓工人切實感到自己的地位在提升。空間生產方式的改變,改變了工人的態度,自覺依附于資本家,自覺認同民主、自由、人權等所謂的普世價值。工人習慣了勞動關系,能夠享受各種福利。工人相信社會體制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相信能夠和資本家共贏。新技術讓工人的批判立場日益削弱,自覺聽命于行政管理,讓剝削的社會根源逐步消失,但工人實質上仍被奴役,處于純粹工具的地位,是作為工具的物品,牢固維系了奴隸和主人的循環體系。“這種個人自由同時也是最徹底地取消任何個人自由,而使個性完全屈從于這樣的社會條件,這些社會條件采取物的權力的形式,而且是極其強大的物,離開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本身而獨立的物。”[10]161技術專家已經掌握了決策權,讓社會按技術的規定前行。物質財富增長了,壓抑也增長了,需要對未來進行規劃,思考現實的憂慮。資本主義生產力不斷增長,一體化程度提高。資本主義社會空間中的消費是虛假的。“現代社會內部分工的特點,在于它產生了特長和專業,同時也產生職業的癡呆。”[3]169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基礎就是傳統的等級文化精神,強迫公民在民族主體性自覺中實踐傳統精神,大力灌輸給青年人暴力思想,讓居民成為愚民。空間生產導致了空間結構斷裂,讓國家資本介入政治意識,但也能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福利標準。資本主義的知識分子更關注科學的社會意義,而不是關注科學的實際內容和本身價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個人感情匱乏而流于形式,個人的身心處于社會的奴役中,難以擺脫現代文明的牢籠,但又享受著文明成果。西方社會空間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革,但也讓人產生悲觀和失落,呈現在無情的科技理性和非理性主義哲學、虛無主義氣息中。
最后,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城市生活的虛假性。空間生產利用資本法則讓日常生活陷入黑暗之中,其不合理之處就是社會整個有機體的支離破碎。資本主義社會的激烈斗爭表現了人們的思維意識隨著時代發展而出現的顯著變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并沒有突出人的主體地位,沒有增強個人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個人相互間的社會聯系作為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獨立權力,不論被想象為自然的權力,偶然現象,還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東西,都是下述狀況的必然結果,這就是:這里的出發點不是自由的社會的個人。”[20]人情日漸冷漠,仁義日漸散失,痛定思痛的背后,當是對此類現象的冷靜剖析。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主體意識也有病態發展,個別人的悲劇不只是偶然,這恰反觀出人的本質的歷史性、具體性,讓人們在感到寒心的同時不禁在思考,資本主義社會到底怎么了?一系列的悲劇事情讓人們不禁感到人間的悲涼,讓人們不禁發問,為什么在過去經濟不發達、生活水平不高的時候沒暴露出這些問題,而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卻暴露了一些讓人寒心的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一些學者主張引進個人主義自由觀,并且將其作為建立一種新倫理價值的基石。但是,現代西方關于人的學說,由于將人建立在抽象的人性的基礎之上,對于個人所生活的世界視而不見,描繪了一種無牽無掛的個人形象,人為地在個人和社會之間制造了一種二元對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產生了誤導。現代化的進程表明: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空間權利。建立現代性城市空間可以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人民群眾的空間權利。空間權利的實現能夠促進人民群眾建立更美好的空間。資本主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等級制空間,一定程度還原了真實的歷史空間,培育了公民的現代文明意識。資本主義推動了現代民族空間的產生,將資本運作模式推廣到全球空間,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但也導致了新的封閉和僵化。
資本主義封閉僵化的社會空間體制,讓官場腐敗叢生,讓人權被踐踏。“正是因為資本強迫社會的相當一部分人從事這種超過他們的直接需要的勞動,所以資本創造文化,執行一定的歷史的社會的職能。這樣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普遍勤勞。”[16]257無產階級仍要救亡圖存,祛除資本主義的影響。任何人的行為都會影響他人,從而影響全社會,而弱者正是這種影響的殉葬品。資本主義的人雖然也有同情和憐憫,但因為所有人的漠視,而選擇了漠視生命,沒有對弱者進行救助。在生命危急關頭,人們只看見災難的一幕,卻無人進行施救行動。因此,資本法則讓資本主義的城市生活充滿了冷漠和無情,需要無產階級用革命消除這個荒誕的世界。總之,馬克思用歷史的觀點看待社會空間的現狀和未來,要求建立合理的城市治理模式,其對社會空間異化的批判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對于認識資本主義空間生產機制和建立社會主義空間有重要意義。
(三)全球化批判主題
首先,馬克思批判了資本的全球空間擴張。馬克思指出,空間生產的全球擴張是工業革命以來深刻的空間變革過程,促進了落后國家向現代文明的轉變。“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3]155全球化讓工業和服務業占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戰勝了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讓政府高度差異和專業化,公民能夠按照理性參政。資本主義社會具有高效率、高度開放,個性充分發揮,能力至上。全球化是人類生活的合理進程,但也充滿了壓抑。資本積累通過競爭獲取了高額利潤,讓資本形態發生了變化,提高了生產效率,要求打破空間壁壘,突破地域限制。資本增值也讓經濟危機加深,讓空間和資本結成緊密關系,制造了無數人化空間,也破壞了自然空間的完整性。全球化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政府,法律體制完善,分工明確。世俗的理性力量推動了全球化。資本主義的全球空間擴張發揚了基督教的理性主義,讓歐洲人更加崇信理性,推動了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拋棄了巫術,更加客觀地看待世界,推崇個人主義,反對塵世的權威,推動了民主主義的發展,消除了封建等級秩序,提高了市場效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消除了一些消極的因素,但革命的因素——貧困并沒有消除。“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3]37工人階級也沒有失去否定性,批判仍是革命主題,但革命的力量也應從社會之外找尋,歷史任務已經落到發展中國家的邊緣群體和發達國家的新左派身上,發展中國家的被壓迫者受著本國統治者和外在殖民者的壓迫,能夠成為革命的組成部分。發達國家的新左派由被社會排斥的少數人和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青年知識分子等一些流氓無產者組成。他們能夠脫離現實,具有一定的文化,能認識到自己的處境,能夠宣傳和組織大眾、感化大眾,成為革命的關鍵力量。馬克思也關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文化思想形態,全球化讓文化思想的變革與技術革新和資本運作有關,只是資本運作等經濟結構的深層變化的反映。我們要對資本進行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分析,對全球化的歷史語境、階級情景做整體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已經使那種完全同資本所有權分離的指揮勞動比比皆是。”[21]全球化的潮流浩浩蕩蕩,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阻止,如何在全球化中保留民族傳統精神是一項重要課題。全球化打破了民主主義的狹隘性,但也引起民族主義的盛行。資本主義空間生產讓人類進入都市時代,沒有給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而是阻礙了人的解放和發展。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為人們提供了物質財富。資本的全球空間擴張既瓦解了舊的封建勢力,又讓階級斗爭更加激烈。
其次,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引起的空間地理失衡。全球化是動態過程,是要素優化配置,是資本主義主導的,但也剝奪了不發達國家,是資本的擴張方式,能讓很多國家受益,加劇了國家間的差距。“在發生這種演變時,農業和宗法式家庭工業分離的致命后果就會特別明顯地表現出來。”[18]628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制造業轉移,促進了民營經濟發展,帶動了城市群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新動力。資本主義憑借空間重組緩解了自身的困境。全球化不代表發達工業社會階級矛盾的終結和經濟危機的消除,而是表征著貧富差距的加大和資本增值的全球擴張。全球化憑借掠奪維系自身,也憑借制造矛盾瓦解自身。全球空間變成社會關系集中地,也成為眾矢之的。全球化讓資本增值從發達國家擴展到所有國家,導致全球生產的過剩,資本主義只能采用各種方法刺激居民消費,加大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差距。全球的消費力是不均衡的,貧窮國家的消費力受制于發達國家的生產和消費。世界各國的貿易以不平衡的生產關系為基礎:發達國家的資本積累速度超過了市場承受能力。資本生產不斷擴張,但市場是有限的,二者會發生尖銳矛盾。資本在全球空間范圍內進行生產,不斷擴大積累,跨越國界,將資本流通、生產、交換擴展到全球空間,實現了國內外市場的互動,確保了資本空間生產獲得最大利益。“資產階級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里。”[3]255資本主義轉嫁矛盾的外部空間越來越少,這是由于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日益發展,貧困人口日益減少,它們不需要外資也能發展經濟。全球化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危機擴展到世界各地,將資本積累的弊端散布到全球,減少了資本積累的外部空間。全球空間是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融合,具有多樣性和多邊性的,需要從多種視角去理解,需要用不同方式思考空間關系。
最后,馬克思批判了虛擬的流動空間。隨著科技的發展,全球空間變成了流動空間,不斷重新組合,以便為資本增值提供最大的條件。空間生產不僅是全球性的,而且是等級性和割裂性的,就是打破地理壁壘而自我復制的過程。為了解決經濟危機,發達國家紛紛加強宏觀調控,并促進金融業的自由發展,用時間修復緩解生產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的矛盾。資本主義利用金融經濟暫時緩解了生產過剩,但沒有消除生產過剩的根源,反而加劇了經濟泡沫,導致實體經濟退步、符號經濟異軍突起。“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6]525空間生產的自動化意味著人負擔的減輕,意味著工業化的全面建立。人不再被限定在特定職業上,能互相交流。全球化促進了市場、經濟、生活方式的一體化,是科技、生產力達到較高水平,促進經濟信息化,提升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資源流動,促進社會、經濟、制度、文化、技術等融合。全球化的本質是貿易、資本流動、生產分工等的自由化和國際化。全球化的核心動力是各國聯系加強,生產要素流動加強,跨國組織和國際性組織讓國際一體化步伐加快。資本主義流動空間是全球性的,也引起了區域空間的自治需求。“資本即使能夠辦到,也不愿意消除住房短缺,這一點現在已經完全弄清了。于是只剩下其他兩個出路:工人自助和國家幫助。”[22]全球化推動世界工業布局發生變化,工業重心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發展。發展中國家應該順應趨勢,建立市場體制,促進地方經濟力量崛起,跨國資本促進了沿海開放城市發展,形成了城市帶。全球化盡管給落后國家帶來了文明和進步,但也帶來了痛苦和挑戰。“生產的每一進步,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23]全球化的時代仍充滿了不同國家空間的對立。總之,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和全球化迅速展開的時代,他關注了資本邏輯下的空間問題,并從多重角度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異化現象,將宏觀的空間分析和人類的解放結合起來,揭示了私有制對社會空間的侵害,要求消除社會空間中的剝削和壓制,建立公有制的社會空間。
三、對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啟示
馬克思空間生產批判思想對于中國城市空間生產也有積極啟示。中國城市空間生產要吸取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經驗教訓,推動城鄉空間的平衡發展,克服資本帶來的空間異化現象,不斷縮小城鄉空間差距,自主研發低碳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推動空間均衡發展,克服空間異化現象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雖然推動了城市規模的擴大,但導致了城市對鄉村的統治,需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空間的一體化發展。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空間生產在城鄉二元分離政策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不平衡發展。城鄉二元分離是處理城鄉、工農關系的戰略,將城鄉分治,經常先工業后農業、先城市后鄉村、先市民后農民。國家嚴格控制大中城市的人口規模,制定城市人口指標。政府則從城市功能角度限定城市的生產。國家為了政治穩定,將城市從消費型轉變為生產型,拆除舊建筑設立工廠。城市空間生產導致弱勢群體隊伍擴大,引起社會空間結構分化和斷裂,并由于全球化,社會結構更加二元對立[24]。改革開放后,國家決策更加理性,決策者認識到城市化對工業化也有推動作用,于是選擇限制大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策略,放松了對人口的管制,實行市管縣制度,修改了城市標準,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進行戶籍改革,實行分稅制,允許土地有償使用等。但我國仍延續了城鄉二元分離體制,沿襲不同的社會管理體制和財政管理體制。中國城市空間生產要吸取西方的經驗教訓,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發展要有包容性,發展主體要有全民性、公平性、共享性。政府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調整行政區劃,打破二元結構,解決城市的經濟病和社會病,建立均衡型城市化,促進居民機會均等。中國不能建立等級性空間,要促進農民工有平等的空間權力,打破階層和空間結構失衡,各方面都要包容性增長。政府要促進城市空間集約化、內涵化發展,增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社會安全,促進經濟發展與民生進步的有機協同,建立健康和諧社區,保障民生,解決城市化各種異化問題,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城市空間規劃要引入包容性思想,處理好城市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的關系。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克服一切空間異化現象,讓居民在社會空間中幸福生活。我們要積極融入全球化,大力吸引外資,但要防止出現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各類異化現象。城市空間生產應該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政府發揮引導作用[25]。中國既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也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這樣才能克服空間生產的無序發展,將異化空間轉化為社會主義和諧空間。中國城市空間生產既要尊重城市化規律,解決滯后問題,提高規模效益,展開合理的多元化道路,發揮資本積累作用,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促進產業集聚,促進生產要素的空間流動,又要建立合理的政治體制,制定合理政策,糾正發展偏差,做好制度選擇。中國城市空間生產要積極參加全球分工體系,迎接國際挑戰,促進經濟國際化,提高國際競爭力,但也不能過度依賴全球化,要規避國際金融風險,研發自主產權的技術。要克服空間異化現象,需要推動城鄉均衡發展。社會重建、消費需求和城市空間生產密切關聯。中國城市空間生產需要突破空間壁壘,讓城鄉居民都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促進人口流動,突破農民發展困境。政府要建立公平正義的制度,消除空間中的階層不平等,增加階層流動性和開放性,尊重居民的空間權利,制定良好的制度安排,讓居民幸福生活,確立人本主義文明理念,實現現代化的空間生活。城鄉統籌政策讓資源流向城市,必須改變資源按行政級別和權力配置的模式,讓市場配置城鄉資源[26]。市場經濟能更快地推動城市空間生產,推動資本、物資、人口等要素快速流動。市場配置比政府更有效率。中國城市空間生產要發揮大城市的帶動作用、規模聚集效應,但小城鎮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因為發展小城鎮能增加城市數量,吸納農業人口,增加就業,發揮總體經濟效益。要克服空間異化現象,還要推動半城市化轉換為完全城市化。半城市化包括進城農民工和農村工業化中的村莊。進城農民工沒有有效的制度保障,農民工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差異很大。農民工是城市的弱勢群體,體現了我國城市化質量不高、社會失衡。鄉村半城市化仍舊是農村的管理方式,公共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全面城市建設是促進城市轉型,完善城市治理結構,提高產業升級和城市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全面城市建設要解放土地生產力,解放人力資本,解放管理和服務,解放科技創新等。總之,中國城市空間生產要避免走資本主義的老路,推動城鄉平衡發展,克服空間異化現象,實現全面的城市建設,保證居民有平等的空間權利。
(二)克服技術理性的弊端,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馬克思批判了空間生產帶來的生態破壞,主張克服盲目發展帶來的空間失衡,建立和諧生態的空間。中國城市空間生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一些城市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呈現出高碳排放的特征。空間生產的技術需要改進,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引導居民樹立節約意識,讓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合理有序,用最少的空間資源消耗得到最多的空間產品。城市空間生產的高碳排放來自城市建設擴張,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超過了實際需求,城市用地快速擴張,交通基礎設施過度超前建設且不均衡。城市建設促進了高耗能產業,消耗了大量資源。城市盲目建設也影響了居民生活方式,使用能源的方式粗放簡單,城市住宅密度大,增加了交通壓力。城市空間不斷擴張,但文化建設不斷式微,讓城市特色消失,城市文化碎片化,大量傳統建筑被拆除,配套建設不完善。城市空間生產消耗了很多能源,過度依賴煤炭和石油,導致城市空氣質量降低,需要發展清潔能源。城市化造成了很大的環境壓力,工業污染對城市及周邊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需要利用低碳經濟促進城市持續發展能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城市生態競爭力。城市建設需要節能、節水,建立良好的排水、排污系統,建筑要環保,提高城市建設技術含量。政府要大力發展經濟適用房和低價商品房,合理抑制房價,保證低收入群體居住權利,對低收入者購房進行補貼,降低地價,完善土地市場、房地產市場。政府要規劃企業的土地開發行為,鼓勵大型企業開發經濟適用房。房地產需要產業化,采用市場方式和現代技術,保證住宅建設不斷完善,服務居民。政府需要為城市建設提供技術、資金支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促進市場、企業參與,提高房地產業集中度。產業化才能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融資程度,規模經營才能大力建設經濟適用房,降低房屋價格。城市化是復雜系統,需要可持續發展,居民仍需要城市住宅大力建設,需要繼續發揮房地產的帶動作用。但粗放型的城市建設給資源、環境造成了很大壓力,需要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克服生態污染,實行可持續發展,關注低收入者居住條件。推動新型城市化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內需、推動生態城市化建設。
馬克思認為,空間生產不能超過生態承載能力,否則會得到自然的報復。城市空間生產的最大值受本地資源和經濟水平制約,包括自然資源、基礎服務、人力資源、技術資源、政治資源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糧食等。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信、教育、醫療、供水等。政治資源包括法律、政策、政府效率、廉潔程度等。人力資源指勞動力的數量、素質、價格等,包括教師、醫生等職業。技術資源是技術和知識的總量。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提供的就業崗位越多,吸納的勞動力也越多,對資源的利用就越充分。中國城市空間生產需要提高利用資源的能力,要協調城市內部關系,提高運行能力,協調城市居民的利益。城市成員內部要互補,各類型城市要增強聯系,提高協同能力,共同發展。城市群中的各成員要形成互補的聯系網絡,加強橫向、縱向的分工協作,發揮各自的區位優勢,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發達地區的技術需要溢出,推動落后地區創新管理方式、降低生產成本,也要保護知識產權,防止區域內技術溢出的負面效應,以保護區域內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政府要提高區域創新人才的培養,吸引創新人才來到城市定居。政府要加強與外部的信息交流,保持區域創新能力,提高農民技術水平。政府要更新城市化規劃模式,理順制度本位、革新權力結構、構建開放的對話機制、促進多元參與。總之,中國城市空間生產需要政府和市場聯合發揮作用,發展生態技術,避免環境污染,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四、結語
馬克思的空間生產批判繼承自其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論,詳細闡釋了空間生產的政治意義和虛擬本質。馬克思憑借“空間生產”范疇對社會批判理論作了重新建構,也論證了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空間的功能。馬克思的空間生產批判也沿著“實踐”向“生產”的邏輯進路發展。資本主義空間生產將資本法則散布到社會空間,嚴格控制了居民個人的生活,讓個人感受到空間的剝削和壓制。“個人不是一個被權力的實施抓牢的預先給定的實體。個人及其身份和特性是權力關系對身體、運動、欲望、力量施展作用的產物。”[27]空間生產的擴張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空間霸權,讓暴力和專制仍然充滿著社會空間,緩解了經濟危機,但加重了對工人生活的壓制。“金錢、生產力和軍事力量可能是霸權得以長期維持的三根支柱。”[28]馬克思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考察空間生產異化現象的,并解釋了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形態必將為共產主義社會空間形態代替的歷史規律。馬克思的空間批判努力深入歷史,挖掘無產階級革命對于空間變革的潛能,能為共產主義社會空間形態的建立提供理論和實踐前提。
馬克思的空間生產批判對中國城市空間生產也具有啟示意義。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資本和技術理性不斷滲透進中國城市化,不僅讓城鄉空間的對立更加嚴重,而且對社會有機體有一定損害。任何社會空間形態都產生出自己的空間生產方式。中國城市化需要去除資本和技術理性的弊端,轉變城市空間生產方式,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國城市化要實現城鄉一體化,要完善城鄉財政體系,建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加強中央財政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發揮財政的引導作用,形成對農業的長期扶持機制,綜合運用財政的杠桿作用。中國城市化需要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居住變化、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層次變化。政府要合理引導城市規劃、科學發展,尊重經濟發展規律,讓規劃權和社會權利互動,城市化的核心是滿足人的居住等各類需求,實現人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能夠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更好地適應世界市場,推動更多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改變消費理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等,激發市場活力、消費潛力,提升農民自身素養,推動國家戰略的實現;能夠解決經濟、社會中的矛盾和沖突,促進現代化建設,促進城市空間生產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8.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1.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9.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
[1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8.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5.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0.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5.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1.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5.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24]孫全勝.城市空間生產:性質、邏輯及意義[J].城市發展研究,2014(5):3948.
[25]孫全勝.馬克思主義社會空間現象批判倫理的出場形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2):2935.
[26]孫全勝.城市空間生產批判及其對中國城市化的啟示[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6(6):7991.
[27]福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M].嚴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9.
[28]大衛·哈維.新帝國主義[M].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6.
On the Three Themes of Marxs Criticism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Their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SUN Quansheng
(Center for Marxism and Rule of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Marx has a rich space production idea. He critici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pace production and its alienation phenomenon, so that his space production criticism presents three themes of capital mechanism criticism, social alienation phenomenon criticism and globalization criticism. In the capital mechanism of space production, Marx criticized the manipulation of space production by capital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space production, Marx criticized the various forms of alienation of life caused by space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space production, Marx criticized the spatial imbalance and geographical contradiction caused by space production to global expansion. Marxs space production criticism also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rbanrural space oppo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urban spatial production methods and promote lowcarbon concep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Marx; space production; three themes; capital criticism
(編輯:劉仲秋)
收稿日期:202005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2015MZD00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JL015)
作者簡介:
孫全勝(1985),男,山東臨沂人,研究員,哲學博士,經濟哲學博士后,主要從事當代中國經濟史、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