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9月3日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從金融知識、金融行為、金融技能和金融態度四個方面定性分析了消費者的基本情況,并從年齡、學歷、收入、職業、性別、城鄉、地區等不同維度進行描述 。報告顯示,全國消費者金融素養指數為66.81,與2019年相比,提高2.04??傮w上,我國消費者在金融態度上的表現較好,但是在金融行為和技能等方面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基礎金融知識水平。
存款、理財受熱捧 應急儲蓄充足
報告顯示,從金融投資種類看,在最近兩年有儲蓄或投資行為的受訪者中,約60%持有過存款類產品,約52%持有過銀行理財產品,約51%投資過基金(非貨幣類),約29%買過貨幣類基金,約27%買過股票。
同時,我國消費者有較為充足的應急儲蓄,有78.4%的受訪者可以應對相當于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報告指出,我國消費者在應急儲蓄方面優勢明顯,這對疫情下的經濟復蘇形成有力支撐,是我國經濟韌性強的表現之一。
對待超前負債消費 普遍持謹慎態度
整體上,我國消費者對負債消費持有謹慎的態度。41.90%的受訪者在購買汽車等大件商品時傾向于全款支付,34.54%會選擇部分貸款,23.57%會按最低首付支付,將貸款額度用足。相對于70后、80后,90后、00后對超前消費、負債消費的態度更開放。從年齡維度看,負債消費的意愿與年齡負相關,年齡越大,在購買大件消費品時傾向于貸款的比例越低。
對一些基本金融知識缺乏足夠認識
報告顯示,我國消費者在不少金融基礎知識方面還存在盲區。不少受訪者不了解復利和貸款知識、無法辨別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投資不做風險分散。報告稱,我國消費者的復利意識和貸款知識還存在不足,56.59%受訪者能夠正確理解復利,56.99%受訪者知道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的區別,這也意味著,仍有近半數消費者不了解這些基礎金融知識。
隨著現在金融產品、理財方式不斷創新,同時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投資理財監管日益嚴格,普通的金融消費者無法全面、深入了解每一種理財產品,因此,要學會向專業機構或人士進行咨詢,可在其幫助下,規劃投資理財。 另外,在理財配置上盡可能做到均衡配置,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風險偏好做不同的資產配置。
“一老一少”仍是金融教育重點對象
我國居民金融素養在年齡上的分布呈現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養水平相對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續關注的重點人群。
老年人在適應金融數字化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要關注老年人的數字金融轉型風險,保持足夠耐心,避免老年人在轉向數字渠道時遭到非法金融活動的侵害。提高老年群體投資理財知識,樹立理性投資觀念,通過正規金融機構選擇與自身風險等級匹配的產品進行理財投資,保障資金安全。
當下,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各種金融工具、金融產品、金融模式不斷創新和應用,各種金融服務已經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特別是在消費金融服務方面,青少年已經成為重要的群體。我國消費者有較為充足的應急儲蓄,對疫情下的經濟復蘇形成有力支撐,為保持這一優勢,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金融教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合理安排開支,不攀比、不透支,理性消費,謹慎使用并妥善保管好個人身份信息或其他重要信息,加強校園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學習金融知識,掌握金融工具,防范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