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玉波
從契約理論視角看,我國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消除了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民集體耕種時的偷懶和浪費問題。但家庭承包經營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進程,農村逐步出現了土地經營權的轉讓和規模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壯大需要相關部門及行業的支持培育,從金融服務方面看,目前其發展仍面臨自身管理不規范,土地抵押融資功能欠缺,金融承載力弱等障礙。需要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完善配套服務制度,有針對性地創新銀行信貸產品及金融支持措施。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哈特和霍爾姆斯特倫教授創立的契約理論認為:所有的交易和制度都可視為一種契約,管理者要設計最優的契約來減少當事人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1]。契約理論雖然是從社會福利角度提出的,但對經濟領域的各項改革都有啟迪作用,很適宜分析我國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的變革。
一、 契約理論視角下我國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的演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從生產隊變為農戶家庭,經營方式從大隊社員集體耕種改為家庭成員獨自耕種,從契約理論視角分析,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下以生產隊為經營組織形式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偷懶的問題。計劃經濟體制時代,生產隊農民只要參加集體勞動,干好干多一個樣,素質高、能力強的農民和素質低、能力弱的農民獲得的報酬相差無幾,導致農民勞動時懶散、消極怠工,勞動生產率低下。二是浪費問題。生產隊集體的財產缺乏有效的管理,生產隊成員不注重愛惜節約,土地粗放經營,生產資料和工具使用效率低,大家能拿就拿,領導干部更是利用職權便利隨意消費集體生產的糧食,侵占集體財物。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實施后,分田到戶,農戶自種自收自留,多余的可以出售,有些土地還可改種經濟作物,增加貨幣收入,上述兩個問題自然消解。這樣就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基本解決了我國農村居民的溫飽問題。但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組織形式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一是生產規模小,不適合運用現代機械耕作,投入產出率低,由于人多地少,精耕細作也只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二是耕地按人平均分配,每戶家庭按人口數量承包經營土地,不能顧及每戶家庭勞動力的數量和能力素質的差異性,人不能盡其長,地不能盡其用。
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化進程,青壯年農民紛紛外出務工,剩下老年、留守婦女和兒童,由于勞動能力不足,只能粗放耕種,可以種兩季的改種一季,部分田地出現拋荒,在這種經濟背景和國家政策引導下,農戶之間出現了小規模經營權的轉讓,并逐步形成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這些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各有特點,適應各地不同的經濟基礎和人員情況,與家庭承包經營相比,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具有以下優越性:一是規模化生產。與傳統分散的家庭經營相比較,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經營規模明顯擴大,使用現代機械工具,定期或不定期雇傭人員,在生產經營中規模效益明顯;二是商業化經營。不同于家庭承包經營時代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生產、養殖的主要目的是銷售,帶有明顯的商業化特征,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注重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參與市場競爭。三是企業化管理。在組織內部實行企業化管理,注重成本與收益的核算,有的還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生產中提高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
上述幾種新型的農業經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土地流轉。部分農戶放棄耕種,通過出租或一次性買賣的方式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組織,或作為股份加入合作社。從法理上分析,土地流轉過程也是契約關系變更的過程,最初農戶之間自發的土地流轉,大多沒有簽訂合同,具有隨意性、不穩定性。為了保護農戶的權益,促進土地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2016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中辦發[2016]67號),明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農戶在保留土地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經營權轉讓或出租[2],在實踐中通過土地確權、登記、評估議價等環節后流轉。從理論上分析,不論采取哪種方式流轉土地,交易雙方都已經建立起了一種新的契約關系,土地經營權集中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組織,這樣在不損害讓出土地的農戶既得利益的條件下,擴大了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規模,增加了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收益,提高了農村土地資源使用效率,達到了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改進的效果。
二、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展的金融服務困境
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是我國農村新生的市場經濟主體,目前尚不規范、不成熟,數量和質量都亟待提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是一項系統工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的支持及配套服務對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但目前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要獲得金融服務還面臨一定的現實困境。
(一)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金融承載力弱
一是金融資源趨利避險的公共特性與農業靠天吃飯的稟賦錯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源有趨利避險的內在要求,會自動流向資金回報率高、風險低的行業和區域。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所從事的農業生產周期長,投入產出效益低,生產靠天吃飯,不確定性大,單筆規模小、地處偏遠、信用難以考察等提升了單位資金成本。因此,在與其他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融資能力較弱。二是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控的規范性與新型農業經營組織不匹配。商業銀行本性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貸款要堅持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在經營過程中嚴格制度,規范管理,發放貸款要求客戶提供抵押、擔保。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目前尚處于發展初期,大多財務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自身資產有限,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缺少符合銀行要求的抵押財產,資金所要求的風險溢價較高,因此難以獲得銀行的授信。三是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據調查了解,目前新型農業經營組織主要成員年齡大多在41至60歲之間,文化水平多集中于高中或中專,品牌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不強,生產的產品優質特色品種少,初級原料型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低,對信貸資金有效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