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鎮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逐漸開始了與沿線國家的良好合作,該倡議經過不斷演變后,目前已經得到了切實的執行。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區域發展戰略屬于國家級,目的是為了打造世界級灣區,為全球發展提供全新的增長極。站在戰略內涵的角度來說,我國開放窗口中最重要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中的為區域經濟合作打造一個具有開放性、包容性以及均衡性的架構目標相符,因此需要做好對兩者的銜接,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重點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其意義十分重要。在簽署了CEPA等協議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后,粵港澳大灣區獲得了協同發展的基本條件,再加上金融業、科技業以及制造業等行業,三地存在著互補的優勢,因此為粵港澳的各種金融機構提供了良好的協同發展機遇,例如銀行以及證券等,在香港和內地降低了入股的要求,更加便于設立分支機構;然而在部分問題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局限,因此需要三地合理的整合配置自身的金融要素,如此才能夠消除阻礙,使圈內城市能夠更加緊密的進行金融交流和金融合作,通過激發大灣區金融產業創新性發展來為大灣區整體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動能。
一、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優勢
1.優越的區位條件。海上絲綢之路源自粵港澳大灣區,其兩側分別為太平洋和印度洋,這兩個地區都屬于貿易圈,粵港澳大灣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地,擁有港澳自由港、南沙以及前海等自貿區;而且海上絲綢之路輻射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貿易圈,沿線港口密集,貿易發達?;浉郯拇鬄硡^在2021年的進出口集裝箱達到了7520萬個,其總量是三大世界灣區總量的4.5倍,機場載客量在各灣區中位于第一,具有顯著的地理優勢,促進了“一帶一路”內外聯動建設環境的形成,為區域聯動發展提供了關鍵的支點和樞紐。
2.豐富的基礎資源?;浉郯拇鬄硡^面積5.6萬平方公里,有著將近8000萬的人口,該地的GDP在2021年達到了2.1萬億美元,是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優勢。針對教育資源來說,廣東省內擁有較強的教育實力,港澳兩地具有先進的教育,再加上三地的人才流動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和基礎。
3.雄厚的產業基底。珠三角有著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港澳地區有著發達的服務業,三地產業的互補性良好。其中,廣州東部、東莞以及深圳這三個地區形成了密集的知識型產業;廣州南部、中山、佛山以及珠海等多個地區的制造業已經連成一線,為珠三角制造業日后的整體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港澳主要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有金融業、專業服務業和倉儲物流業等,能為珠三角制造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國際金融、法律事務、航運等多方面的服務支持。
“一國兩制”實施后將大灣區劃分為了三個獨立關稅區,給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了靈活的機制,并促進了其國際化的良好發展。香港關稅區和澳門關稅區在自治權和決策權方面與內地相比更具優勢。自改革開放以來,港澳一直是珠三角和國際市場的重要連接橋梁,政府通過簡化審批手續、拓寬融資渠道、健全政策體系,并為此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為珠三角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走出去”的平臺。
(二)主要挑戰
1.跨境政府缺乏完善的協調機制與運作模式。多樣性和互補性是“一國兩制”為粵港澳區域帶來的合作優勢,但是也加大了其跨境協調的難度。國家目前已經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目標,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與傳統的合作機制相比,此類模式凸顯了高層強大的牽頭協調能力,促進了其總體規劃和統籌管理能力的提升。然而根據實際的跨境協調情況來說,粵港澳是平行的三方,具有不同的政府職能、規劃內涵以及執行效力等,這些都會對其具體合作進展造成影響。在倡議“一帶一路”的同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除了需要在內部城市間開展更深入的區域合作外,還需要為“走出去”組建“2+9”的團隊,所以需要加強對管理的統一,跨境政府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和運行模式。
2.生產要素流通渠道過于復雜。全球資源在“一帶一路”倡議前提和基礎上得到了良好的配置,形成了互聯互通的市場機制,并促進了生產要素的良好、自由流通。在開通了港珠澳大橋、突破了“一地兩檢”機制后,基礎設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得到了更好的聯通,然而港口群以及空港群等仍比不上東京灣區。同時,部分軟環境缺乏良好的客觀條件,例如關稅、資金以及投資在三地的流通和開放程度等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無法在短期內實現人員、資金和貨物等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通。
3.不斷加大的經濟競爭挑戰。經過不斷發展后,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形式越來越接近,三地逐漸改變了“前店后廠”的合作形式。首先粵港澳大灣區以往在產業合作中所體現出來的互補性優勢越來越弱化,以往資源密集型的廣東制造業,逐漸轉變為了高新技術業,港澳地區由于產業發展經驗不足,并欠缺直接資源,因此無法為廣東傳統產業提供核心技術來進行良好的轉型升級,粵港澳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術制造業無法開展全面合作。此外,珠三角的大多數城市,如廣州以及深圳等都在大力發展金融業,粵港澳的服務產業越來越趨向于同質化發展,香港服務業逐漸弱化了與珠三角地區的聯系,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比以前有所弱化。因此,在倡議“一帶一路”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面對新的發展變化,如何創新產業鏈合作的途徑,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等,這些都是目前需要謀劃和協調的內容。
二、金融機構多方面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一)發揮灣區內金融機構跨境業務優勢
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區域發展性銀行,能夠為廣州加快建設航運交易計算中心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時充分發揮港澳資銀行零售業優勢,引導其給內地居民帶來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選擇,可通過創新開發并銷售“北上基金”實現對大灣區市場的開拓;還可以為港資銀行提供業務引導,以此來促進中小企業和跨境企業對融資問題的良好解決。港澳資銀行以及港澳資保險機構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在深圳以及廣州部分地區創設經營機構。為灣區發展提供特色城市所需的金融服務,此外,還可以對航運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務進行重點發展,以此來形成具有灣區特色的金融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