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輝,王佳田
(沈陽建筑大學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至2020年底,我國45個城市累計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7 978.19km。隨著互聯網+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基于自動化、智能化的新技術與新模式不斷出現,其中全自動運行技術、云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BIM技術等助力了智慧城市軌道交通(以下簡稱智慧城軌)的發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在全自動運行技術、智慧運營、智慧維保與移動互聯支付等領域進行了多項實踐創新。智慧城軌建設與發展提升了城市軌道交通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進安全、高效、舒適客運體系的建立。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等的結合,增加了客流量、設備及環境數據采集量,更智能的數據挖掘和分析預測技術,提高了數據實時傳輸與監測效率,提升了行業服務能力,以便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等問題[1]。
現階段,對智慧城軌發展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發展現狀梳理與分析 劉純潔[1]認為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城市軌道交通與新興技術相結合,可更好地提升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智能化發展,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支撐智慧城市建設;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提出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信息化建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已初具規模,改變了傳統建設、服務和經營模式,加強了智慧城軌現階段健康有序發展;汪鳴等[3]認為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化發展已成必然趨勢,現代化城市發展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尋求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智慧方法;②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張唯[4]構建了以安全類、服務類、效率類和效益類為基礎的智慧城軌運維指標體系;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提出了智慧城軌建設路徑,基于智慧乘客服務、智能運輸組織、智能能源系統、智能列車運行、智能技術裝備、智能基礎設施、智能運維安全、智慧網絡管理、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中國智慧城軌技術標準體系,構建了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黃愉文等[5]基于智慧地鐵樞紐建設能力和運行成效,結合應用系統建設,提出了包含感知體系、運營決策、應急指揮、乘客服務在內的4類評價指標,為本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案例分析奠定了基礎。
已有研究多從智慧城軌內涵出發,對智慧城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但對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研究較少,未分析量化指標,無法全面動態了解智慧城軌發展趨勢。為此,以智慧城軌發展水平為評價主體,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中的共性指標為基礎,增加促進智慧城軌發展的個性化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案例分析,針對發展薄弱環節提出解決對策與建議,以促進智慧城軌高質量發展。
本文以系統性、可采集性、全面性和重點性、簡明科學性和動態性為原則,采用文獻研究法、定量與定性分析結合法構建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6],如表1所示。

表1 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2017—2020年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數據,獲取表1中定性指標數據,由10名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定性指標進行打分,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北京統計年鑒》《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年鑒》《城市軌道交通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等獲取表1中定量指標數據。
為使研究結果更具客觀性,采用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7],采用TOPSIS法計算綜合指標值,建立基于熵權-TOPSIS法的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評價模型。
假設有n個數據年份,m個指標,則構造決策矩陣為:
X=(Xij)m×n(i=1,2,…,m;j=1,2,…,n)
(1)
由于指標單位具有差異性,因此需進行歸一化處理,其中正向指標為:
(2)
負向指標為:
(3)
1)計算第i年第j個指標占該指標的比重:
(4)
2)計算第j個指標熵值:
(5)
3)計算指標權重:
(6)
1)計算最終決策標準化矩陣:
V={Vij}m×n={Wj×Xij}m×n
(i=1,2,…,m;j=1,2,…,n)
(7)
2)確定正理想解(最優解)V+與負理想解(最劣解)V-:
(i=1,2,…,m;j=1,2,…,n)
(8)
(i=1,2,…,m;j=1,2,…,n)
(9)
(10)
(11)
4)計算各年發展水平與最優指標矩陣間的貼近度:
(12)
C+越大表明該年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越高,C+越小則相反。
5)按貼近度進行智慧城軌發展水平排序,根據李印等[8]的研究成果劃分等級,如表2所示。

表2 智慧城軌發展水平等級劃分
根據搜集到的指標數據,計算得到2017—2020年北京市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權重,如表3,4所示。由表3可知,要素層指標對智慧城軌發展水平影響程度排序為智能列車運行>智能運營管理>智慧乘客服務>智能運輸組織>智慧網絡管理>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

表3 要素層指標(一級指標)權重計算結果

表4 指標層指標(二級指標)權重計算結果
計算得到2017—2020年北京市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106,0.286,0.519,0.702,可知隨著時間的增加,貼近度呈平穩上升的良好趨勢,表明智慧城軌正在穩步上升發展。
2020年,北京市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貼近度為0.702,仍處于中等發展水平,這是因為我國智慧城軌發展目前處于初期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智慧城軌發展存在較大的潛力。
2017—2020年北京市智慧乘客服務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132,0.366,0.443,0.695,2019年發展水平增速雖略有減小,但總體呈上升趨勢,處于中等偏低水平;智能運輸組織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095,0.253,0.516,0.676,發展水平較低,但總體呈上升趨勢;智能列車運行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109,0.290,0.587,0.707,發展水平上升趨勢明顯,已達中等水平;智能運營管理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101,0.269,0.556,0.724,發展水平處于平穩上升趨勢,已達中等水平;智慧網絡管理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101,0.269,0.553,0.698,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發展水平貼近度依次為0.085,0.226,0.481,0.698,發展水平貼近度較快,上升趨勢顯著,處于中等偏低水平。
隨著出行總量的持續增長,基于城市軌道交通便捷性、準點性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乘客選擇其作為出行方式,這導致擁擠度增加、舒適度與滿意度降低[9]。因此,我國交通發展需求已從“速度、規模”向“質量、舒適”轉變,高效便捷、安全可達已難以滿足出行需要,乘客們更關注出行舒適度與滿意度。因此,智慧城軌的發展需在滿足乘客期望的前提下穩中求進。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進入網絡化多制式發展時代,已有多個自主化生產系統,在列車運行控制系統、車輛裝備及技術改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正由依賴于人工操作向系統平臺聯動管理轉變。但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業務種類繁多,且內部信息分散獨立,缺乏聯系,導致運營管理效率較低,需加強數據資源利用與動態組織協調管理能力。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緊跟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腳步,整合了5G、物聯網等網絡通信技術。但受基站建設成本與周期等影響,新的網絡通信技術無法完全應用于智慧城軌發展中。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作為基礎平臺,已在呼和浩特、武漢進行了示范應用,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需不斷進行更新優化。
1)加強網絡化動態調度與智能客流感知能力,建立實施客流-車流耦合的動態調度機制,進行線網運力、運量和列車協同優化,形成網絡化韌性運行新模式。
2)基于實時收集的路網數據,建造線網運營調度指揮中心,對客流數據進行精準化和智能化計算分析,進而開展客流實時監測預警與態勢演變分析,促進線網運力資源優化。
3)完善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優化應急方案的智能生成與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協同處理,提升運輸指揮與應急反應能力。
1)將5G技術與智慧城軌需求相匹配,基于智慧城軌復雜場景建立多個方案。由于城市軌道業態封閉性較高,存在外部信號難以進入及信號盲區較多等問題,可通過RIS或小蜂窩技術擴展通信范圍。
2)設置濾波器帶寬,減少雜散輻射干擾。根據2G~5G容量需求,城市軌道采取多頻段覆蓋方式,易產生頻段間的相互干涉,濾波器帶寬的設置可保障終端系統用戶的正常使用。
3)構建網絡安全架構,包括安全框架、接入安全、用戶數據及用戶身份信息機密性和完整性保護,制定場景安全標準,為多樣化的5G應用場景提供差異化安全服務,提升智慧城軌無線網絡安全性[10]。
建設“終端安全可靠、設備接入可信、平臺威脅可見、應用風險可控”的智慧城軌云平臺。
1)建立自主化數據庫與共享平臺,打破數據信息孤島,重點解決共享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存儲、管理等問題。
2)通過云平臺對智慧城軌計算、網絡、存儲等資源進行統一管理。
3)加強云平臺安全體系建設,采用安全智能協同技術,規劃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保證云平臺網絡安全穩定運行。
目前,發展智慧城軌已成為必然趨勢,本文以北京市智慧城軌發展水平研究為例,得出以下結論。
1)建立智慧城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智慧乘客服務、智能運輸組織、智能列車運行、智能運營管理、智慧網絡管理、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在內的 6 個一級指標和最小發車間隔、運營服務時長等在內的25個二級指標。
2)北京市智慧城軌發展水平逐年穩步提高,2020年發展水平貼近度為0.702。
3)北京市軌道交通信息化建設、城市軌道裝備制造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智慧城軌發展存在較大潛力。
4)智能列車運行、智能運營管理與智慧乘客服務對智慧城軌發展水平的影響較大,智能運輸組織、智慧網絡管理和城軌云與大數據平臺是智慧城軌發展的重要指標,應努力實現智慧城軌“1+1>2”的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