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國慶期間,山西省各地均出現大范圍降雨,全省平均降水量是10月常年月平均降水量的3倍以上。強降雨致使太原、晉中、運城、呂梁等地遭受嚴重洪澇災害,汾河、沁河、濁漳河等多條河流發生漲水過程及險情,很多山村被淹,大橋橋臺被沖垮,區域河流出現決堤,多人死亡失蹤,防汛形勢嚴峻。節后第一天,山西省有關部門又連發霜凍、寒潮、地質災害三道預警。
10月7日10時,山西省氣象局解除持續了近90個小時的暴雨四級應急響應。此前的10月2日20時至7日8時,山西全省過程降水量在15.4~285.2毫米之間,最大降水出現在大寧;全省有18個縣(市、區)降水超過200毫米,有51個縣(市、區)降水在100~200毫米之間。
由于此次降雨時間持續較長,部分地區與前期降雨集中區位置重合,引發了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城鄉積澇等次生災害。10月5日,晉中市、呂梁市、臨汾市先后發生多起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5日下午開始,烏馬河水量迅速增長,清徐縣、祁縣段發生多處決堤,各方開始積極搶險。6日,南同蒲鐵路祁縣至東觀間昌源河大橋橋臺尾部路基被沖空、軌枕懸空,上下行線路均中斷,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巡檢人員發現險情后立即攔停列車。7日,汾河運城段迎來近40年最大洪峰,水流量達到每秒1000立方米以上,當地政府部門啟動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并組織干部群眾上萬人,調用大型機械設備600多臺,堅守河壩第一線。9日,山西河津遇1954年以來最大洪水,洪峰流量由796立方米/秒猛增到985立方米/秒,當地根據防洪預案,運用河津連伯灘蓄滯洪水,緩解泄洪壓力。

10月7日,山西運城市稷山縣稷峰鎮,人們在西薛村封堵西壩決口。圖/澎湃影像
山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洪霞表示,此次天氣過程具有累計雨量大、持續時間長、極端性突出等特點,過程前期降水伴有雷電和強對流天氣、后期氣溫劇烈下降并持續走低,造成的影響大、范圍廣。
在她看來,大氣環流形勢、水汽條件充沛、低層抬升條件長時間維持是山西此次強降雨的主要原因:異常偏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先西伸北抬后穩定維持在黃淮地區,與西風帶低值系統在山西形成穩定的東高西低的環流形勢,有利于山西出現長時間降水天氣;副熱帶高壓西側的偏南氣流和低層西南急流將南海和孟加拉灣的水汽向北經過西南地區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山西中南部地區,為山西持續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在穩定的天氣形勢下,低層切變線輻合系統長時間維持和降水回波反復經過山西中部,疊加山西呂梁山、太行山復雜地形對偏東氣流降水增幅作用,導致山西省中部及臨汾北部地區極端強降水的出現。
據山西省應急管理廳10月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此次汛情山西各地共轉移人員近5.5萬人,停產煤礦60座、非煤礦山372座、危化企業14家,停工在建工程1035個,關閉景區166個。此外,為防范連日降雨對煤礦造成的次生災害,9日該廳部署煤礦做好秋雨秋汛安全防范,強化重大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