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美
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開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家金融的核心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非進行深刻的變革,否則無法與外資銀行抗衡。信貸風險管理改革是決定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能否順利應對挑戰的重要一步。為此,本文分析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改進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和防范信貸風險預警機制的對策。
信貸風險是指債務人在最后期限之前無法償還債務的可能性。信貸的本質特征在于信貸的贖回。貸款借貸是指在資金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資金使用權的暫時轉移。用戶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償還資金和利息,從而實現信貸資金的流通。但由于不可預見的、不確定的因素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無法收回,到期后只能收回部分貸款,而損失的可能性就是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商業銀行風險具有客觀性、不確定性、多樣性和可控性四個特征。中國加入WTO以來,國有商業銀行一直在進行改革,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現狀來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所取得的進步并不足以掩蓋其存在的問題。社會信貸體系的缺失、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所有權的模糊性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分析了問題的根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信貸結構的基本內涵是信貸活動的分布和構成,它通常表現為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之間的關系,是信貸資源配置的重要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結構的總體變化。就市場經濟而言,價格競爭機制有助于促進資源(包括信貸基金)從低收入產業向高收益產業的優化分配。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信貸政策,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結構的調整變化將對產業結構的整體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表現為信貸資產質量低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主要來源于其經營特點和固有的脆弱性。我國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過于單一,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信貸風險更加集中。近年來,非國有經濟主體的增多,新興商業區的興起,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轉變,使信貸風險發生變化,導致信貸風險形式多樣化的趨勢,使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更加難以管理,對信貸風險預警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必須面對的集中風險之一,包括信貸市場的管理風險和信貸市場的道德風險兩部分。前者是指企業財務狀況不佳,無法按時償還銀行債務,造成銀行虧損。后者是指企業或者債務人自覺地不按時償還貸款,造成銀行虧損的行為。信貸資產質量低下是經濟發展中多種矛盾的綜合反映。它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轉型期經濟金融問題突出的深層次原因。它不僅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而且還形成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意識不強,信貸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貸風險管理決定著銀行經營風險管理的行為模式,滲透于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
其一,當前,部分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對信貸風險管理理念認識不足,合規經營意識淡薄,不能適應復雜的風險環境和信貸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首先,信貸風險管理不夠徹底,部分員工對信貸風險管理認識不足,將信貸風險管理視為風險管理部門的一項職責,未引起重視;其次,有關機構對信貸風險管理認識不足,受到利益驅動,過度追求銀行業務的發展,忽視了整體資產質量和利潤水平,忽視了信貸風險管理現象的存在。再次,當前,我國部分銀行機構片面追求績效,注重眼前利益,忽視信貸風險。有的銀行盲目擴大貸款規模,稀釋不良資產率,忽視貸款風險,擴大貸款規模,最終導致不良資產率上升。同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信貸體系目前尚未形成,債務人負有清償債務責任的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待確認。通常當企業的債務不多時,償還的主動性較強。但當債務很大時,企業往往拖欠甚至不償還。特別是當企業經營不善時,通常把還貸作為最后的選擇。結果,出現了大量的不良貸款。有些企業雖然很有錢,卻不愿還貸,有些企業甚至肆意轉移貸款。流動資金貸款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生產資金用作計息資本甚至消費資金。企業之間相互拖欠,形成了難以解開的“債務鏈”。一些企業利用兼并、分立、承包、租賃、重組資產等制度改革的機會,將銀行的債權轉移給無償還能力的其他企業,或者假裝破產,隱瞞財產,逃避債務。這些情況對信貸資產形成了嚴重的道德風險,給貸款的安全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雖然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基本建立了以三線控制為主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約和監督的內部控制機制,但內部控制機制的引入比較晚,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不能滿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在制度設計和實際操作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還存在許多缺陷。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和商業銀行的發展,銀行從業人員的風險意識不斷增強。但是,內部控制文化并沒有自上而下地形成,特別是在基層組織工作的一些工作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的真正含義。這些都會使工作人員難以發現和避免缺陷,從而增加了非法行為的可能性。同時,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還不夠全面,有些規則還比較粗糙和模糊。各部門履行職責時,職責不夠明確,科學的協調和制約機制尚未形成。因此,業務不能按需求發展。資產規模越來越大,而資產質量卻每況愈下。最后,管理失控,出現生存危機。
其二,所有權的模糊性:國有商業銀行的所有權屬于國家。事實上,誰來代表所有權仍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這導致了所有權的模糊性、資本的人格化以及所有權與管理權的難以分離。因此,責任、權力、利益是不確定的。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會導致效率和效益低下。在這種模式下,國有商業銀行很難擺脫政府部門的干預。此外,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也屬于縣級所有。一個是債權人,另一個是債務人,因此,他們無法形成真正的債信關系,從而導致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盡管國有商業銀行兩次被政府注入資金,一次是在1998年,政府通過發行特殊類型的長期國債,籌集了27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并將資金注入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另一次在1999年至2000年期間,允許國有商業銀行將約1.4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轉移到國有物業管理公司,但按照銀行貸款的五類資產分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達到19.6%。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這一比例甚至高達22.9%,共計約2萬億元人民幣。據報道,目前許多企業的借款利息大于本金,一些企業無法連續經營兩三年,另一些企業名義上只剩下空空如也的空間。但貸款一直還是要計息的,導致利息滾利和收復利。因此,借款利息大量增加,不良資產滾動得越來越多,銀行利潤空洞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