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洪云

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有3000 多公里的海岸線,區位優勢明顯,海域面積廣大,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自20 世紀90 年代初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海上山東”建設后,全省海洋經濟保持了持續較快發展的態勢,但還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掘出來,海洋經濟的發展與海洋大省的地位還不相適應。
2009 年4 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山東抓住機遇,確定全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當月,省委九屆七次全會提出“加快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崛起”這一目標。5月,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和推進協調小組,設立了建設辦公室,從體制上強化了領導。經過廣泛調研,6 月,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
《意見》對藍色經濟區總體目標、基本思路、發展重點等方面作出明確安排。《意見》提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以海洋產業為重點,堅持海陸統籌,把海洋和陸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
《意見》指出,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要著力形成“一區三帶”的發展格局。“一區”就是全面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經過全省努力,實現“五個突破”:在發展布局上有所突破,形成海陸一體發展新格局;在優勢產業上有所突破,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海洋保護上有所突破,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在科技創新上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在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形成促進藍色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三帶”就是依托沿海7 市,優化涉海生產力布局,形成三個優勢特色產業帶。一是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區域著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態產業帶,二是在膠東半島著力打造沿海高端產業帶,三是構建以日照精品鋼基地為重點的魯南臨港產業帶。
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省委、省政府在建設初期就注重摸清省情,科學謀劃,著力推動戰略規劃實施取得實質性進展。2009 年8 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編制正式啟動。到2010年4 月,30 多個省直部門協力編制完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總體規劃綱要,同時完成26 個專項規劃。規劃主體區確定為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 市以及濱州的無棣縣和沾化縣所屬陸域,共涉及51 個縣(市、區);聯動區包括規劃主體范圍之外的省內幾大區域。2010 年4 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家發改委報送《規劃綱要》,推動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7 月,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召開后,山東及時編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于8 月由山東省政府向國家發改委報送。2011 年1 月4 日,國務院批復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2011 年1 月14 日,省 委、省政府召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工作動員大會,提出要動員全省力量,形成強大合力,全面加快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對于促進山東海洋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海洋經濟優勢,對于推動山東由海洋經濟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跨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