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明偉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形勢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既要堅持運用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又要通過改革創造新的方法,不斷提高教育培訓科學化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動作為,勇于創新,打造干部教育培訓新格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校工作的意見》《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要求,龍沙區結合實際,在所屬街道黨工委設立7個基層“微黨校”和39個社區“微講堂”。改變了以往完全由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心辦學的體制,形成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心辦學為主體、各基層“微黨?!惫餐k學的體制,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訓的整體實力。
(一)探索基層“微黨?!苯ㄔO新模式。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必須堅持需求導向。通過廣泛調研了解到,當前基層黨員干部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呈現出時代性和多樣性特點,培訓層次的逐級延伸以及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始終是基層黨員干部的實際需求,應當成為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重點。為此,龍沙區創建新模式,探索基層“微黨?!苯ㄔO,以適應基層干部教育培訓新需求?;鶎印拔Ⅻh?!苯ㄔO堅持“黨校姓黨”總要求,以探索構建區級黨校教育“3+1”模式(即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體系,延伸一級到轄區單位)為基本思路,打造基層“微黨?!鞭k學“四有一特色”(即有陣地、有隊伍、有制度、有活動,一街一特色),鼓勵各街道創新辦學模式,挖掘利用本街道及社區、轄區資源優勢,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覆蓋一切可以覆蓋的黨員干部和群眾,突出政治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主課主業內容,以特色辦學引領干部教育培訓創新開展,使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逐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成為打通黨員干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
(二)打造基層“微黨課”體系新品牌。以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心為教學輻射點,以街道“微黨校”、社區“微講堂”作為落實基層培訓的觸手,逐級進行培訓延伸和覆蓋。采取分類培訓、按需培訓、實地參觀、跟蹤教學等形式,加強業務指導和檢查督導,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建設。街道黨工委書記任“微黨校”校長,負責組建教師隊伍、組織實施基層黨務工作者和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做好理論政策宣講,配合、參與科研咨政及案例積累等相關工作。打造“黨建+”基層培訓模式,開展“三個一”活動,即“微黨?!毙iL每半年講一次黨課,講理論、宣政策、聚人心;社區(村)書記每季度組織一次面向社區和轄區單位黨員的“區情民意大家談”微講堂活動,察區情、匯民意、議發展;社區(村)干部每月一次“微黨課”,提升自我、普及知識、積累經驗。同時,充分利用紅色教育基地,以實物、實例、實事為載體延伸黨性教育課堂。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領導和政治引領作用,在統籌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打造個性化基層“微黨課”品牌。
(三)構建基層“全覆蓋”體制新格局。基層“微黨?!苯ㄔO由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心統籌進行指導、管理、考核,各街道黨(工)委、各社區以會議室、黨建示范點、紅色教育基地等為依托,建立固定授課場所開展培訓工作,已建成7個標準化“微黨校”教室、39個社區“微講堂”、8處紅色教育基地。7個街道的黨政領導帶頭,挖掘、帶領轄區專家學者及離退休老黨員組成7支共99人的教師隊伍,走上講臺、走進講堂。將黨員教育培訓的輻射面最大程度地向基層延伸,保證應訓盡訓,全年培訓覆蓋面不低于80%。鼓勵運用新方式、新載體、新平臺,對標新時代、新形勢、新內容,把傳統教室搬到街道、樓宇、工地、車間、村落,采用案例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把黨的理論、黨的思想、黨的聲音傳遞到黨員干部身邊,傳遞到千家萬戶,實現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全覆蓋”體制新格局。
龍沙區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心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創建了以專兼職教師為主體的“流動教研室”,在7個月時間里完成了50余期次的培訓和宣講任務,在緩解培訓中心任務重人員少矛盾同時,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時效性。
(一)整合資源,創新管理。整合資源,建立協作工作機制。在全區范圍內選聘了18位政治合格、業務過硬的政治、歷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專家和優秀社區書記作為兼職教師,組建了政治理論、黨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4個“流動教研室”。做到“三個走出去”,即走出去問需教學,走出去調查研究,走出去下沉指導;打造教學教研“三個流動”,即資源流動、目標流動、成果流動。這些經過精心選聘的兼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帶來各領域的前沿成果、最新信息和先進的教學經驗,對于增強現代干部教育培訓教學和科研的活力、促進專兼職教師之間相互交流、推動專職教師隊伍建設,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流動教研,共建共享。“流動教研室”讓教學思路流動起來,讓教研成果流動起來,實現了優勢互補,提高了黨校整體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在此基礎上,打造“行走的黨課”,送課下基層,讓課堂流動起來,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輻射力,在主體班教學以及基層理論宣講“全覆蓋”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加強與兼職教師所在單位的聯系與合作,搭建聯合調研、聯合教研的平臺,開展共享教研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實現共建、共促、共享、共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案例教學,多效合一。在全區范圍內,選聘優秀社區書記作為案例教學“流動教研室”兼職教師,以基層工作經驗為切入點,探索具有基層特點的案例教學特色培訓法。來自于基層第一線的社區干部將各自在小區黨建、社區治理、為民服務等方面的工作方法進行積累、總結并進行分享,在參與教學培訓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成長。案例教學“流動教研室”成為促進工作、促進教學、促進科研,多效合一的創新載體和有力抓手。

基層“微黨?!币约啊傲鲃咏萄惺摇痹诮虒W管理上以務實管用為根本出發點,力求出精品、增效益、全覆蓋,滿足基層黨員干部對教育培訓實用、高質、快速的需求。
(一)創新問需出精品。以加強硬件建設、健全體制機制、加強管理考核、創新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為基礎,做到“三個走出去”,即走出去問需教學、走出去調查研究、走出去下沉指導。依托“學習強國”“極光新聞”打造“年輕干部學理論”系列培訓,圍繞“給00后講講馬克思”“四中全會知多少”“講好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五中全會宣講月”“紅帆踏歌振人心”“行走的黨課”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等專題,分批次“開小灶”辦“微型精品班”,實行“導師制”“小班化”管理,組織社區干部進行暑期培訓3期,累計培訓社區干部及專職社區工作者近百人,使黨校教育真正成為基層“理論武裝的課堂,黨性鍛煉的熔爐,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
(二)教學實踐增效益。落實集體備課、專題備課、課前試講、專題教研等制度,打造“菜單式”“預習制”教學模式,形成“課題菜單”“教學提綱”供學員選擇。半年來,7所“微黨?!薄?9個社區“微講堂”組織培訓160余期,累計受眾12000余人次,輻射效率和覆蓋面達到預期效果,利用8處教育基地開展黨性教育、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20多次?!傲鲃咏萄惺摇卑l揚團隊協作精神,進行8次集體備課,開展了6次專題教學研討活動,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實現教育教學效益最大化,使黨校教育扎根于廣大黨員干部和社區居民之中,更加符合實際。
(三)高質快速全覆蓋。打造教學教研“三個流動”,做到資源流動、目標流動、成果流動。在“四史”教育宣講中,“流動教研室”結合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打造了“行走的四史黨課”,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珍貴的視頻照片,引導黨員干部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明志。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中,組建了由6名宣講教師組成的全會精神宣講團,依托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第一期全會精神學習宣講,在全區率先掀起學習全會精神的熱潮。隨后,宣講團走進機關、社區、企業、學校、農村,依托“微黨?!薄吧鐓^微講堂”“紅色教育基地”等陣地,短短兩周時間累計開展宣講30余場,受眾4000余人,為全會精神在全區落地生根積蓄了能量。
創新是推進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行穩致遠的原動力,深入研究把握教育規律是基層黨校永恒的課題,要做好新時期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必須以需求為導向,努力構建高質量辦學體制機制,強化基層理論陣地和教育基地作用,借助和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強大的組織力,增強工作合力,構建基層干部教育培訓新格局,推動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向基層延伸,推動黨校教育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