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
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此研究是通過對深圳城市發展及軌道交通發展歷程的研究,探尋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的互動關系,提出地鐵文化藝術建設的積極社會意義和價值,同時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新文化藝術平臺作為此次策劃的核心目標,堅定文化自信,結合年輕、拼搏、科技、創新、高效等深圳精神,將深圳打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文化藝術中心。
作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間,地鐵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根據每條線路所覆蓋的城市區域的不同,可以在其空間內延展出代表不同區域特色的城市面貌。因此,地鐵文化借助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出入口景觀造型、公共藝術等不同的載體,體現了城市外在之美,同時折射出了城市形象,體現了城市的內涵和城市的精神。
城市的文化是地鐵文化的基礎,地鐵文化與城市文化的關系體現在以下方面:
(1)地鐵文化講述城市故事。地鐵站內通過公共藝術等手段,通過設計來連接地上地下,延續城市文化,展現城市歷史。
(2)體現城市的氣質。地鐵空間宛若連接城市各個片區的紐帶,空間內所承載的視覺、行為等,都是一座城市品質的體現。
(3)連接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經濟。地鐵成為連接城市生活的一種方式,能增強城市的品牌效應,帶動城市經濟發展。
(4)展現城市魅力,改善城市體驗。地鐵逐漸成為體現城市魅力、講述城市故事的窗口,同時是增強民眾溝通、改善城市體驗的一種方式[1]。
現今,地鐵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的建設與發展能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甚至成為城市發展的名片。
公共藝術結合地鐵車站設計應從三個角度進行表達,即建筑方案、室內設計、公共藝術品。公共藝術應具有三個層面的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公共藝術三個層面的意義
公共藝術應用三種方式呈現:永久性作品、階段性作品、創意產業。在設計及創作過程中應通過對地鐵全線文化主題的提煉,在公共藝術計劃的指導下進行表達,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公共藝術三種呈現形式及特點
地鐵設計引入公共藝術的意義:
(1)文化聯想層面,說出人與土地的故事,鼓勵民眾參與;
(2)心理感受層面,避免車站空間的相似性,造成乘客在情感上的焦慮及漠視;
(3)空間認知層面,創造參照物,使地鐵空間具有辨識度,增加建筑的可讀性。
(1)策略。①目標:協調統一,注重文化,融合地域,特色創新。②原理:尊重現場條件,關注空間的舒適性、高效、多樣性。③準則:根據實際物業情況彈性控制,定量、圖表化。
(2)工作思路。根據以上策略,在進行文化藝術策劃的時候應遵循從宏觀到微觀、從城市到區域再到站點的原則,如圖1所示。

圖1 線路主體提煉思路
(1)全線概況。深圳地鐵12號線從左炮臺站始,到海上田園東站終,自南向北串聯了深圳蛇口片區、南山中心區、寶安中心區、大空港片區、會展片區,位于深圳西部發展軸帶上,線路全長約40.544km,全線共設車站33座,其中換乘站20座。起點左炮臺站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寶安為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途和關隘要塞,是唐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橋頭堡、廣州的外港,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的核心地帶[2-3]。
(2)各片區特色。①蛇口片區。蛇口片區為全線臨海片區,作為深圳地鐵12號線路起始片區,還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蛇口片區一直是改革的先鋒者,見證了改革開放“第一聲炮響”。左炮臺記錄了深圳人民正面迎敵的英勇事跡,太子灣是未來深圳重要的海上門戶。海洋最能體現蛇口片區的內涵,并代表深圳具備的開放、包容、冒險拼搏的精神。②南山、寶安片區。東晉古郡隱匿在南山和寶安的過往之中,這兩個片區代表著對本地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深圳飛速發展的體現。這兩個片區目前是深圳以生活為主的片區,因此,從生活以人為本的文脈出發,創新生活,舊語新說,是這個片區的特點。③空港片區。空港片區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輻射范圍,會展中心、空鐵樞紐、5.3km2填海區位于此片區內,未來這里是科技創新最直接的體現。因此,創新科技成為這個片區的特點。
(3)線路主題提煉。通過對沿線各片區特征進行提取并加以分析可知,12號線串聯著深圳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并正在構建經濟和文化溝通的新網絡,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作為人文社會的重要交往平臺。因此,將“新絲路”定位為線路文化主題。
(4)線路文化主題在設計中的應用。提取“新絲路”中具象元素“絲”,通過“織”字,將各區段特色進行連接。①蛇口片區:織自然之絲,對應子主題——“絲路揚帆”。②南山、寶安片區:織人文之脈,對應子主題——“東官新語”。③空港片區:織科技之網,對應子主題——“灣區筑夢”。
在后續設計中,將車站建筑方案、室內設計方案、出入口及周邊景觀設計、內部公共藝術品設計、標識導向設計、廣告燈箱及燈光設計、公共區設備選型進行一體化考慮,統籌設計。通過制定主題運用導則,將主題與各階段設計進行整合,使整個車站空間、景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向公眾展示深圳地鐵的文化精神。
文章以深圳地鐵12號線實際項目為載體,詳細介紹了線路主體文化提煉及與公共藝術結合、應用的工作思路。希望在設計工作中結合每一個市民的力量,將軌道交通公共空間作為一個創作、展示的平臺和渠道,打造更豐富多元、融入社區的人性化空間,展現軌道文化藝術建設對城市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積極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