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那一年,我任教七年級。開學第一課,我對著《中小學生守則》讀第一條:“愛黨愛國愛人民。了解黨史國情,珍視國家榮譽,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隱隱約約聽到一個女孩的聲音:“我知道要熱愛祖國,可是祖國很抽象,該怎么愛呢?”是小雯。
頓時,同學們的目光同時移向她。小雯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聲音變得越來越低。
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深愛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戰火紛飛的年代,對國家的熱愛是奮勇殺敵,保家衛國;和平年代,對國家的熱愛是建設祖國、奉獻激情……愛國,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
可是,祖國究竟是什么,我們跟祖國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我好像很少跟孩子們說過。對孩子們來說,如果他們連祖國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對他們實施教育、要求他們熱愛祖國呢?
“同學們,《中小學生守則》就是大家以后每天的學習和生活指南,希望大家嚴格遵守。下面,老師想跟你們討論其中一個重要的話題……”那一刻,我沒有再往下對《守則》逐條展開分析解讀,而是轉移課堂重點——跟孩子們好好談談我們的祖國。
“剛剛小雯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今年是建黨100 周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我們就在開學第一天,一起好好說一說我們的祖國,找一找我們的祖國吧。同學們,你們說說,我們的祖國在哪里呢?”
“老師,我知道,祖國就是地圖上的那只‘大公雞’。”小文一邊說,一邊從抽屜里拿出世界地圖指給大家看。大家都知道,他說的“大公雞”指的就是960 萬平方公里中國版圖。一時間,孩子們似乎對祖國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
“對,我們的祖國就是世界地圖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記得我當年上學時,每當看到這只‘大公雞’,我就感覺自己和祖國時刻在一起。”我給予小文充分肯定,與孩子們進一步達成共鳴。
“老師,我也知道,祖國就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就像那首歌唱的:‘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能歌善舞的文娛委員小悅說著說著,就情不自禁哼唱起來。
“我覺得,祖國就在我們身邊。”沉默半天的小柯,突然迸出一句話。我對小柯的觀點表示認同,引導他說出具體的想法。
“我們在學校念書,從小學到初中九年,是不是祖國免去了所有費用?我們手上的課本是不是祖國免費發的?”小柯侃侃而談。
“老師,我也知道,我們接種的疫苗都是免費的,這不就是祖國的關懷嗎?我們的瑪瑙河、之字溪河道清淤綠化,安福寺集鎮道路美化亮化,不就是祖國的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改變嗎?”我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思考得這么深入。他剛說完,教室里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幾個同學的帶動下,一向感覺很抽象的祖國概念,終于在孩子們心目中有了清晰的畫面感。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把祖國拉得離自己越來越近,把熱愛祖國說得越來越具體,有的甚至具體到爸爸媽媽及自己生活、學習、成長等細微具體的小事上。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只有引領孩子們走進生活,小處著眼,才能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祖國在我心中、祖國在我身邊,讓他們真正領悟到“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內涵,也才能讓學生們將熱愛祖國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獲取寧靜致遠的底氣,涵養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