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阮元的家風故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阮錫安
(作者系阮元六世孫。)

隋文選樓
揚州先賢阮元在清朝的中后期,赫赫有名,家喻戶曉。為政,官高位爵,精明能干,清廉自律,政績生輝,“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之稱享譽中外;治學,推明古訓,實事求是,嚴謹縝密,著作豐碩,“士林山斗,一代文宗”之名流芳青史;做人,胸懷坦蕩,寬厚仁義,崇禮尚德,民心擁戴,“佳名流風,助人雅道”之美談至今未沫。然而,大儒阮元關愛女性的仁心善舉,家風傳承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清嘉慶八年(1803 年),阮元的父親阮承信以“甲科世衍,世系日繁,今無祭祀,非禮也”及清朝品官皆有家廟的傳統,建議在揚州舊城文選樓北的興仁街建阮元家廟,并委托阮元從叔阮鴻負責具體事宜。據考,阮元家廟建成至今已有約216年的歷史。
2009 年,當地政府修復修繕阮氏家廟時,在東宅地第二進發現三塊石刻,石刻長75 厘米,寬45 厘米,略有破損,上面記有千字文。據沈蓓《解讀“官批阮氏義產章程”》考證,該石刻是阮鴻按阮元“奉祭祀”“贍宗族”“興義舉”其意撰寫呈報的《官批阮氏義產章程》。《章程》分為十六條,其中有五條倡導男女平等,如,一養族中老疾也:凡族中男女年逾七十以上者,月增顧老銀五錢,八十者八錢,九十者一兩二錢,有廢疾無依者,月增養疾銀一兩;一贍族中貞節者:凡族中貞節貧苦者,每月致銀八錢,合例者,代請旌表;一給族中御寒衣被也:凡冬令族中寒無衣者,無論男女,第一冬給大棉襖一件,第二冬給小棉襖、棉褲二件,第三、四、五冬不給,第六冬周而復給。年六十以上者,第一冬加棉被一條,第二冬加棉褥一條,第三、四、五冬不給,第六冬周而復給。七十以上者贈二毛麥穟一件;一助族中嫁娶也:凡族中貧未嫁娶者,娶婦助銀二十四兩,嫁女助銀十六兩;一給生子女喜銀也:凡族中生子女者,無論貧富,女子一兩,登名于譜。
由此可見,阮元在獲得一定社會地位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享受奢華的生活,而是回鄉購置田產,建立家廟,惠及后人。
從《官批阮氏義產章程》明晰的闡述中,不僅體現出阮元對族人的深切關懷之情,且有著對女輩的拳拳孺慕之心。更為可貴的是,阮元有敢于挑戰封建社會歷來主張的“女子不入祠,女子不入譜”的觀念,讓“女子入譜”推動了家譜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以及女性在阮氏家族中享有男女平等的地位和權利。
百年來,這種情懷在揚州阮氏的女輩中進一步彰顯為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阮元的六世孫阮錫根有三個女兒,一個是美籍生物學教授,一個是上海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教授,一個是南京路橋建設總工程師,個個出類拔萃,博學多才,讓阮氏后人引以為傲。她們倍感先祖的恩澤,見賢思齊,常施愛心善舉。二女兒只要知道同事和學生有困難,都積極捐資濟賑,從不留名。用她的話說,《三字經》開篇之首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善心義舉皆是人性指歸,若處處留名,又何善、何義之有?不然,僅是沽名釣譽罷了。這正是阮元“后人有慶先人德,文武科名豈易哉”家訓的闡釋和躬身踐行。
阮元關心民間疾苦,在任浙江巡撫期間,曾經施行一項德政,設立普濟堂、育嬰堂等慈善機構,還嚴禁浙江金華溺死女嬰,為當地老百姓所稱頌。據著名阮元研究學者王章濤《阮元年譜》記載:“(嘉慶六年)四月初一日,戒金華府溺女。先是金華一府民間有產女者多不舉,溺之于水,相沿以為風俗。先生知其事,首倡捐清俸若干兩,俾編戶有生女者,許父母攜報郡學教授官注冊,給喜銀一兩以為乳哺之資。仍令一月后,按籍稽查,如違,以父母故殺子孫律論。母不敢遽溺其女。至一月后,顧養情深,不忍殺矣。至今行之,全活甚眾。”
在清代,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非常嚴重。因為女子長大后要嫁人,且從事生產的能力不如男人,所以很多貧困家庭生下女嬰后,往往將女嬰溺死拋棄。
阮元為了制止這種現象,捐出一部分官俸建立關愛女嬰的專項基金,只要貧窮百姓生下女嬰,可到當地郡學(地方級教育機構)報名,由主持幼教幼育的學官注冊登記,發給家長一個紅包,內有喜銀一兩,作為撫養哺育之費。但一個月后要接受回訪,學官按名冊逐戶稽查,如發現拿了錢還遺棄或溺殺女嬰的,則予以嚴厲懲罰。因為一個月之后,許多父母在哺育嬰兒的過程中,自然對女兒產生了感情,不忍心遺棄或溺死了。
這項政策實施后,達到了教而不誅、刑罰未用,而風氣已悄然轉好的預期,得到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贊。清人陳康祺的《郞潛紀聞初筆》,盛贊稱其為“拯救女嬰第一法”。

阮氏家廟
阮元的官者仁心,至今傳承未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元的五世孫阮儀三在保護古城中體現出大愛義舉。20世紀90 年代初,阮儀三在作山西平遙古城規劃時,得知省市做古城保護工作的官員較缺乏古城保護的基本意識和常識,便對他們開展培訓。當阮儀三了解當地缺少培訓師資和資金時,就把他們分成四批前來同濟大學學習,費用全免。為此,他背上了幾萬元的債務,五年后才還清。山西平遙人專門冠名了一條“阮儀三路”,以作紀念和感恩。阮元的“拯救女嬰第一法”和“阮儀三路”都告訴我們,無論為官者、為學者,只要有愛民之心,恤民之情,都能留下“子肩力任”、造福一方的口碑,留下千古流傳的青史佳話。
在封建社會,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響,無數女孩不能入塾讀書。但是,阮元家族的女性就幸運多了,她們和男性一樣可以讀書學藝,而且長輩還鼓勵她們賦詩作畫。
據《阮元年譜》記載:“(嘉慶二十二年)夏,阮元得元版《梅花百詠》一卷,書在吳中抄得。是書為阮元進呈四庫未收書一種。前有楊鐵笛序,讀之甚為可喜。但其詩皆是七絕。長夏盛暑,官齋清暇,約同閨友三人,暨大兒婦、六女共六人,依次分題,各詠五律十余首,共成百首。詩成又互相商量,改正抄寫,排成一卷。較之元人,未知能否相擬也?時六女學詩,初能吟詠,請名其書齋,即名之曰‘百梅吟館’焉。”文中所說的六女,即阮元幼女阮安,字孔靜,年方十余歲,學詩能詠,興趣盎然,阮元便命其仿元人韋德圭詠梅詩,所作與梅花有關的五言律詩一百首。詩成后阮元與夫人孔璐華甚為欣賞,親為訂定,倩工雕版,遂成一書。僅以其中一首《玉梅》共賞:“玉梅花始發,林際有奇光。月照冰同凈,風回雪夜香。斜枝何皎潔,細蕊亂琳瑯。影入銀塘里,寒流凍一方。”足見構思精巧,格律工穩,幼承家學,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堪稱“揚州才女”。這與阮元對她的教育和培養分不開。正如阮元夫人孔璐華在書序中所言:“古者女子以賢為德,以柔為道,原不重于詩才。汝父言詩禮兼喜詩畫,政事百忙之中,偶有余閑,必試窗課,命汝益習勤勞,知其大意。不使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非以詩畫夸工騁巧也。”

阮安《廣梅花百詠》
在阮元的鼓勵和辛勤培育下,后輩們都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大多有著述存世。次子阮福除撰有《孝經義疏》外,還有《兩浙金石志補遺》《滇南金石錄》,編有《文筆考》《楚中文筆》等25 卷;阮元的繼室孔璐華著有《唐宋舊經樓詩集》;孫女阮恩灤著有《古琴譜》;孫女阮玉芬曾是慈禧太后最為賞識的花鳥畫師,作品《牡丹雙蝶》《月底修簫圖》《團錦凌波》等都是書畫界的珍品。這種讀書論述的家風傳承為阮元后人的一種習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一生主要著作有《護城紀實》《護城蹤錄》等60 多部。阮元勵兒讀書的家風一直在傳承和發揚,同時,也給我們許多啟示:讀書當明體達用,因勢利導,讀有用之書,而不能隨波逐流,從眾而學。不然,練書法達不到賞玩的程度;寫文章難有通達治體的水準;學繪畫不知提款凝意置印,終久達不到“多為少善,不如執一”的目的,而難遂初心和期望。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本文所記敘的僅是阮元家風的一個縮影,是豐厚的精神遺產,是珍貴的傳家寶。我們阮元后人一定遵循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一代代秉持家學,銘記家訓,傳承家風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