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依依
仰恩大學報學生通訊社于2002年成立,是隸屬于仰恩大學校黨委宣傳部的學生組織,下設采編部、新媒體運營部、影像工作室、視覺設計部、英文部、外聯部、辦公室7個部門,集合了熱愛新聞采寫、英語寫作、新媒體創作、攝影攝像、設計后期等學生。在學校新聞宣傳工作中,校報學通社的學生記者負責運營仰恩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負責校園日常活動的采寫與拍照以及為《仰恩大學報》校報供稿,是學校不可或缺的宣傳工作人員。校報學通社人才隊伍的建設實力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校對外宣傳窗口的展示。
新聞宣傳工作任務繁重,往往會出現工作人員精力不足、無法兼顧到各個方面的情況,在此情況下,挑選學生記者隊伍中把握能力、邏輯思辨能力、新聞捕捉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都較強的學生參與其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局面,保障學校新聞宣傳工作的平穩進行。
學生記者既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受教育的對象和信息的受益者。他們采訪的內容涉及教、學、研、產等各個領域,采訪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完成任務的過程同時也在豐富知識、增長閱歷。校報學通社每年9月面向全校招聘新的學生記者,主要面向于新聞傳媒有關的專業。學生記者在實踐中能夠較好地將新聞采寫、圖片攝影、后期制作、新媒體運營等技術融合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校報學通社的干部隊伍氛圍部員-部長-社長三個階層,大多數人員在隊伍里的任期時間僅為1年,最高者也只能達到3年。在新聞宣傳的素質培養中,第一年對學生記者隊伍的培養僅停留于理論知識,無法將理論與實踐完美融合,學生記者較難獨立創作作品。在第一年培養末期,有部分學生記者能夠獨立完成新聞作品,但由于課業壓力,許多學生會選擇退出不再留任。因此,學生記者隊伍的流動性較快,無法滿足學校新聞宣傳對人才隊伍的質量要求。
校報學通社的學生記者大多數都是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在平時的專業學習能吸收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掌握程度較低,大多數僅停留于課本,難以勝任校報學通社的日常新聞采寫、新媒體運營等工作。而校報學通社的指導老師側重于實踐方面的鍛煉,較難兼顧理論知識的培養,因此學生記者的專業知識并不扎實,創作出來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新聞最重要的是時效性和真實性,這就要求高校新聞宣傳的老師與學生記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呈現新聞作品,這樣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學生在沒有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與熟練的采寫能力時,難以完成學校的新聞宣傳工作。
在校園內實現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的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各部門人才互通互用。每個學生記者保證至少有2.5年時間在位實習,學習工作技能,積累經驗。根據不同階段的人才發展要求制定出相關的組織結構布局,逐步形成以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傳播能力等四項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特色管理體系,穩步提高學通社記者的人才培養質量,力爭為校園宣傳、高校校媒組織輸送大批優秀人才。
1.基礎業務能力。培養一支基本功扎實且富有創新意識的宣傳隊伍,建設復合型校媒人才。學生記者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圖像和視頻創作能力。
2.新聞發現能力。學生記者要在校園生活中通過長期的觀察與思考,在平常的校園生活中發現具有新聞意義且受眾喜聞樂見的校園新聞。
3.廣博的知識儲備,良好的活動與采訪能力。雖然校園新聞的宣傳報道主要傳播對象是校內師生,但是高校起到一個教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學生記者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能夠為校園宣傳報道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同時由于奔走校園各處,需要聯系受訪者提取較多信息才能夠完成日常報道工作,所以學生記者需要有具備良好的活動和采訪能力。
4.創作作品能力。
學習能力。在融媒體時代下,學生記者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熟悉微博、微信新聞的基本格式以及編排方式是最基礎的業務要求。熟悉PS、135編輯器、秀米編輯器、H5場景秀、數據表單、視頻剪輯的基本操作是新媒體運作的前提。
文案撰寫能力。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又一區別在于語言風格差異甚大,學生記者熟諳新媒體語言風格又是一大關鍵培養點。
設計能力。在融媒體時代,圖片和視頻的傳播速度與力度快于且大于文字,圖片視頻處理、圖片渲染、摳圖、手繪設計等能力也是學生記者的一大利器。
策劃能力。官方微信、微博、抖音、QQ的更新頻率才能把校園網文化宣傳力度做到最大,對外隊內樹立起積極向上、創新進取的良好高校形象。策劃活動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對外形象的展現,旨在通過訓練培養學生記者擁有良好的策劃能力。
1.貫徹落實學生記者的成長營計劃
從橫向看,建設學生記者的成長營計劃涵蓋學生記者各方面基本技能,例如策劃、攝影、ps、采寫、制作推文等,能夠讓學生記者在各項活動培訓及開展中掌握理論知識與實操經驗。不僅增進組織內部成員間的聯系,同時促進組織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縱向看,學生記者成長營并不單一局限于校報學通社的集體性培訓,更依照不同部門分設不同的培訓會、學習角、交流會等,細化到某一專項技能,深入貫徹落實所學所思所悟。此外,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記者養成自我總結的意識,制定學生記者的個人成長記錄檔案,點滴進步有相關檔案進行總結回顧。
2.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
不僅要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校報學通社隊伍,還要帶領學生記者與校內其他優秀的學生組織研討交流,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有條件者可以走出校門,與其他高校的記者團進行密切交流或合辦活動,也能提升學生記者隊伍的影響力。校報學通社還可以推薦優秀的學生記者前往福建中青校媒、中國青年報校網通等平臺參與干部競選,提高學生實踐舞臺,同時加強校內外的高校校媒組織的溝通交流。
3.建立健全學生記者隊伍的規章制度,明確獎懲機制
完善校報學通社各項管理制度,囊括干部績效考核制度、請假制度、內部評獎評優制度、經費管理辦法、記者證編號和管理方案、會議制度、推文轉發制度、文檔管理辦法、校報發放管理辦法、每月MVP評選制度。此外,學校還要積極鼓勵學生記者創作優秀的作品參賽,如“福建省高校校報好新聞”“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以及省市地區舉辦的各類活動,通過清晰明了的規章制度提升學生記者的自我約束力和工作積極性。
4.要為學生記者提供學習機會和實際機會
開設專題培訓班。邀請校內新聞業務能力較強或與人文學院的專業老師開課,為學生講授新聞采寫的專題會,邀請社會上的知名媒體人,針對性地講解微信公眾號運營、抖音短視頻拍攝、網絡直播等當下熱門業務。
幫助學生尋找實習機會。在寒暑假期間,與當地的媒體單位聯系,幫助學生尋找實習機會,利用假期時間與社會接軌,增長工作經驗,熟知社會對媒體人才的需求,以便返校后更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能力。
5.加強組織建設和品牌文化建設
校報學通社現設有記者挑戰賽、記者節、海報設計挑戰賽、新媒體制作大賽、外聯挑戰賽等多項賽事,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記者,成為儲備干部。同時,為滿足社內活動需要以及豐富社員技能,于2018年增設主持人隊、禮儀隊,通過相關培訓組建一支才藝俱佳的人才隊伍。校報學通社取校報諧音,設計有“小豹”同學的IP形象,詳細撰寫了基礎信息,通過“小豹”表情包、“小豹”24節氣宣傳圖等專題內容創設“小豹”素材庫。同時,校報學通社衍生出相關周邊產品,社服、記者證、鑰匙扣、筆記本、水杯等物料,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目前,校報學通社已經成立18年,通過數十年的經驗累積,已經具備較為成型的制度體系與運營模式,優化空間與潛力大。現有干部隊伍建設良好,職能分工明確,且專業能力提升“有跡可循”。其次,結合現時代校園宣傳發展需求,建設一支優秀、系統的校媒隊伍具有重大意義。再者,組織建設模式并不單一,具有較強的靈活變通性,全媒體時代要求從業人員與時俱進,具備更強的創新、創造、創意思維和全能的實踐操作能力,以適應新時代廣大受眾的多樣化需求。校報學通社力爭培養學生記者擁有“內煉素質、外樹形象;以人為本,服務師生;高效開拓,求是創新”的團隊精神,爭當“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校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