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杰
(蘇州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4)
蘇州某地鐵車站采用明挖法施工,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車站主體基坑圍護采用地下連續墻+內支撐支護體系,地下連續墻厚800mm,工字鋼接頭。車站東端頭井為盾構始發井,端頭井較標準段每側加寬2.35m,加寬部位圍護結構地墻設為雙“L”型異型幅,地墻施工槽深33.9m,地墻施工人上至下依次穿越1-2素填土層、3-1 黏土層、3-2 粉質黏土層、4-1 粉質黏土層、4-2粉砂夾粉土層、5-1 粉質黏土層、5-2 粉砂夾粉土層。端頭井地質剖面見圖1 所示。

圖1 端頭井地質剖面圖
2.1 現場情況
車站地墻EW-1、EW-2 均為“L”型異型幅地墻,兩幅“L”型地墻組合為車站東端頭井北側Z 型拐角,與其相鄰地墻NW-32、EW-3 已施工完成,因車站端裝頭井外擴寬度僅2.35m,故EW-1、EW-2 地墻采用一次成槽,鋼筋籠分片先后吊裝入槽,同期灌注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即一槽兩籠。地墻EW-1、EW-2 間接頭不再設置工字鋼,采用雌雄接頭形式。
EW-1、EW-2 槽段成槽后;最先開始起吊EW-1 鋼筋籠,EW-1 鋼筋籠就位后,開始起吊EW-2 鋼筋籠,因接頭位置鋼筋間距較近影響無法入槽,采取措施后進行鋼筋籠下放,下放至地面下約10m 左右時發現鋼筋籠偏斜、擦壁、下放困難,吊出EW-2 鋼筋籠后發現籠底2m 左右鋼筋籠內掛有大塊泥塊,判斷該槽位(EW-2)已經塌方,同時測量EW-1 槽深正常,未見塌方。
根據現場情況,經研究確定采用抓斗對EW-2 塌方部位進行清孔,清理出塌方土方2 車(每車約16 方)后進行孔深測量,EW-2 槽段深度為14m,未見效果;為防止塌方土體造成EW-1鋼筋籠掩埋,決定對EW-1 鋼筋籠吊出,繼續采用成槽機清槽方式進行處理,根據現場量測,坍塌部位繼續擴大,最終對該槽段采用粘土進行回填。槽段回填前對槽段坍塌情況進行超深波檢測,超聲波檢測記錄見圖2、圖3。

圖2 EW-1 西檢測圖(Y 向基坑內)

圖3 EW-1、2 中檢測圖(Y 向基坑東)
2.2 超聲檢測結果分析
根據超聲波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判斷如下:
2.2.1 EW-1、EW-2 槽段陽角區出現較大范圍塌方,塌方深度為地面至地下14~15m,EW-2 槽段15m 以下被塌方土體填滿。塌方范圍見圖4 所示。

圖4 EW-1、EW-2 塌方示意圖
2.2.2 塌方原因為下放EW-2 鋼筋籠過程中反復沖撞槽壁,以及清孔抓斗擾動過大,造成4-2 粉砂夾粉土層失穩坍塌,超聲波檢測結果顯示坍塌深度在14~15m,與地層柱狀圖相符。
2.2.3 槽底5-2 粉砂夾粉土層泥漿水頭壓力較大,泥漿護壁狀態穩定,未坍塌。
EW-1、EW-2 地墻需對塌方部位及周邊土體加固后再行進行地墻施工。
3.1 方案比選
加固處理措施主要有三軸攪拌樁加固、MJS 樁(全方位高壓噴射法)、高壓旋噴樁、深層注漿等,對各措施比選見表1。

表1 加固處理方案比選表
通過對三軸攪拌樁、MJS 樁、高壓旋噴樁、深層注漿等方案進行綜合比選,對該段塌方槽段擬采用高壓旋噴樁進行加固處理。
3.2 高壓旋噴加固處理方案
3.2.1 高壓旋噴加固參數設置
塌方槽段采用A800@600 高壓旋噴樁(二重管法)進行加固處理,其具體加固參數見表2、3。

表2 高壓旋噴加固參數表

表3 高壓旋噴施工參數表
3.2.2 孔位布置
根據所推斷坍塌范圍進行布孔,確保坍塌區均能進行有效加固,以利后續地墻施工,共布設57 根樁,樁長均為18m。孔位布置平面見圖5 所示。

圖5 旋噴加固布孔平面示意圖
3.2.3 高壓旋噴加固順序
高壓旋噴加固采用“由外至內、間隔跳孔”順序施工,每次間隔3 孔施工,確保旋噴加固效果。
3.2.4 施工注意事項
噴漿至導墻范圍內時,降低注漿壓力并適當加快注漿管上提速度,避免對現有導墻造成破壞。為防止旋噴樁竄孔,應跳孔間隔施工,噴漿施工時由下自上進行。旋噴注漿施工時,應針對不同深度地層土質情況調整旋噴參數,采取提高噴射壓力、泵量,降低回速與提升速度等措施,保證成樁質量。當有效注漿范圍與注漿量不適應時,應提高噴射壓力,縮小噴嘴孔徑,加快提升和旋轉速度,以避免冒漿量過大。如因地層中有較大空隙引起不冒漿,可在漿液中摻加適量速凝劑或增大注漿量。為防止地面因加固引起較大變形,地面以下2m 范圍內可適當提高拔管速度,適當減小注漿壓力。管路清洗時,噴嘴不能對人,防高壓流體傷害。
經分析總結車站EW-1、EW-2 導墻施工中出現的情況,其它相似異型槽段可采取如下施工處理措施,防止事故發生:
4.1 加強泥漿管理,調整配合比,由專人負責泥漿指標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4.2 適當加大成槽時泥漿的比重和粘度,及時補漿,保證泥漿水頭壓力,并使泥漿排除與補給量平衡,提高泥漿護壁性能。
4.3 加快成槽速度,盡量縮短成槽時間;同時后續工序有序連接,盡量縮短成槽后與澆筑前的間隔時間。
4.4 減少槽孔周邊的附加荷載,避免重型機械在槽孔周圍的來回移動。保持孔壁的穩定性。
4.5 成槽前需對開槽尺寸進行實際核量,確定鋼筋籠加工尺寸,鋼筋籠下放之前要仔細檢查確認,避免因鋼筋籠尺寸原因產生對孔壁的反復擾動。
4.6 發生槽段坍塌后,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應采用超聲波檢測坍塌情況,以便分析坍塌情況,可針對性的采取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