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婁雅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肛腸外科主管護師)
47歲的王先生,便血已有半年,他一直以為是痔瘡惹的禍。本月初,他在新華醫院肛腸外科腸鏡室進行電子結腸鏡檢查,腸鏡醫師在鏡下看到了揪心的一幕,不規則隆起腫物已占據腸腔一周,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由于腫瘤過大,完全堵住了腸腔,肛腸外科的專家們給王先生做了急診手術,術中結果顯示為結腸癌已廣泛轉移。醫生們不禁感嘆唏噓:大腸癌與息肉,僅僅是一次腸鏡的距離!如果半年前出現癥狀時就做腸鏡檢查,那他應該是另外一種結果。

腸癌正在悄悄年輕化。目前,結直腸癌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為癌癥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作為一個普通人,沒有醫生的靈敏度,很難發現癌癥“蹤跡”。即使了解早期癥狀,也很難在第一時間捕捉到它。且大腸癌的早期癥狀很輕微,這更加大了發現難度。而通過腸鏡,則可以第一時間“捉住”它。
只要做一次簡單的腸鏡,就能明確病因,它能將肛腸內部的情況完整地顯示在電腦屏幕上,讓醫生和患者都看到病情發展,減少漏診、誤診的可能。
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普通人做一次腸鏡,可使他在17年內得大腸癌概率降低26%,因大腸癌而死的概率降低30%。同時,大量研究證據表明,通過篩查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降低其發病率及死亡率。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0%,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則不到10%。
有腹瀉、血便、腹痛、大便不成形等大便習慣改變大腸癌病位深、起病隱匿,當腫瘤較小、無壞死出血感染前是毫無癥狀的。血便是所有大腸癌的早期癥狀之一。當大腸腫瘤有相對較大糜爛、潰瘍、感染時才會發生大便習慣、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中晚期大腸癌如發生在右側大腸,會產生右腹部鈍痛,有時出現餐后腹痛。因此,這些都是腸癌給身體發出的信號。
有大腸癌家族史對于腸癌這種疾病,如果家族中有人曾經患過,患者的直系親屬,平時最好也要定期做好腸鏡的檢查,因為腸癌這種惡性腫瘤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可以通過腸鏡的檢查,及時了解身邊的親人是否患病。一旦出現一些腸道類的疾病,就可以及時進行治療,對預防腸癌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既往接受過膽囊切除手術或有血吸蟲病若膽囊切除,膽汁沒了倉庫的緩沖,會直接由肝外膽管源源不斷地進入十二指腸、小腸、結直腸。膽汁最主要的成分是膽汁酸,其分解物有甲膽蒽,這是一種被公認的致癌物。膽囊切除術后會增加腸癌風險,但也需要一個過程,不會在短時間內形成,所以篩查才是王道!
不明原因消瘦或貧血由于腫瘤生長的消耗、長期慢性的便血,患者可能出現臉色蒼白、乏力、頭暈、消瘦等貧血癥狀,以及低熱、進行性消瘦、肝腫大、浮腫、黃疸和腹水等癥狀。因此,不明原因消瘦或貧血,或是腸癌的信號,必要的腸鏡檢查可以排除風險。
既往有大腸癌病史或結直腸息肉病史如果之前做過腸息肉切除手術,或有大腸癌病史,即使病灶已經切除,但是手術并不能確保萬無一失,依然有可能復發。因此,這類人平時生活中要更加注意腸道的保護,定期回醫院復查,及時觀察腸道的健康程度,一旦腸息肉開始進一步的惡變,那么就能夠及時進行下一步的治療。術后兩年之內最好定期進行腸鏡的檢查,如果反復檢查之后沒有任何問題的,可以相對延長復查的時間。
年齡≥45歲的健康人群對高風險人群建議及時行腸鏡檢查,不限年齡。即便無上述任一風險因素,只要年齡超過45歲,人人都應該定期做腸鏡。
腸癌主要是由日常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臨床數據顯示,這種癌癥的發病人群多數為45歲以上。因為到了這個年齡,身體的免疫力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抵抗疾病的能力明顯不如年輕的時候,而且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也在不斷地下降,腸胃總是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便秘。因此,建議45歲以上人群最好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對腸癌的預防有很好的效果。

腸鏡檢查的準備工作
腸鏡檢查前2天檢查前2天開始吃少渣半流質飲食,如米面、魚類、雞蛋制品等。禁食粗纖維食物,如帶籽的水果(西瓜、獼猴桃等)、雜糧(玉米、麥片等)、菌菇類、海藻類。如果長期有便秘,患者應提前向醫生說明,飲食天數需適當延長及酌情增加瀉藥劑量。
瀉藥服用方法2盒恒康正清/和爽:配置2升溶液(500毫升的礦泉水4瓶),在1~2小時內分次喝完,盡量大口喝,服用時應多走動,加快腸蠕動,如未至清水便,仍需加服500~1000毫升水。
腸鏡檢查注意事項高血壓患者檢查當天可小口進水服用降壓藥;糖尿病患者檢查前需要停服降糖藥物,可自備巧克力及糖果,以備在等待檢查時出現大汗、心慌時服用;服用抗凝藥物(阿司匹林、波立維、華法林等)需在檢查前如實告知檢查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