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小飛(江西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
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干預骨重建是藥物治療的關鍵,包括基礎補充劑、抑制骨吸收藥物、促進骨形成藥物和其他藥物這4類藥物。
基礎補充劑主要為鈣劑和維生素D。我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天鈣元素總攝入量為800毫克,絕經期后婦女及老年人為1000毫克;成人為維生素D攝入量為200IU/天,老年人為400~800IU/天。鈣劑和維生素D攝入不足者應適當補充。

抑制骨吸收藥物雙膦酸鹽如阿侖膦酸鈉,具有抑制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作用, 能降低骨轉換,有較強的抑制骨吸收及增加骨量的作用,可降低椎體、髖部及外周骨折的發生風險,長期應用可以顯著增加骨密度;降鈣素如依降鈣素和鮭降鈣素,可適度抑制破骨細胞生物的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量,對骨質疏松、骨折急性期疼痛有良好的鎮痛作用;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如雷洛昔芬,能有效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轉換至絕經前水平,適用于絕經后的女性患者;激素類藥物能預防絕經早期患者的骨質疏松癥狀和各種類型骨折,適用于絕經后女性患者。
促進骨形成藥物促進形成藥物有甲狀旁腺素(PTH),如特立帕肽,可以顯著降低各種類型骨質疏松骨折的發生率,但應用時間最長不超過18個月(美國FDA)或24個月(歐盟)。
其他藥物包括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如阿法骨化醇,適用于絕經后及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和中藥(骨碎補總黃酮制劑、淫羊藿苷類制劑等),具體應按照相關藥品說明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