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有,卓澤凡,田亞梅
(同澤集團碳鉀肥研究所 陜西西安 710075)
草酰胺又名草酰二胺、乙二酰胺,分子式為(CONH2)2,氮的質量分數為31.82%;白色晶體,微溶于熱水和乙醇中,冷水中幾乎不溶;在水中的溶解度,7 ℃時為0.04 g,100 ℃時為0.60 g;熔點419 ℃,密度1.667 g/cm3,不吸水,無毒,可無限期儲存。
實踐證明,草酰胺是一種優良的緩效氮肥。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農業技術研究所就用氫氰酸合成的草酰胺進行水稻和麥類試驗,對作物的收獲量、莖數、穗數變化,有效莖數百分率以及收獲物的含氮量等進行了綜合測定和比較,對草酰胺的優點給予了肯定。德國赫希斯特(Hoechst)公司也于同期進行了試驗,肯定草酰胺是一種優良的緩效氮肥。草酰胺與碳酸氫銨的C、N比值相同,能夠維持土壤的生態平衡,且化肥利用率較高,因此草酰胺有可能成為替代尿素的最佳選擇。
草酸胺的工業生產方法最初由日本和德國幾乎同時開發成功,但因生產成本比其他品種肥料高,未能得到推廣。我國自主開發的合成氨-碳酸氫銨聯合生產工藝簡單,可借鑒應用在制備草酸胺的工藝上[1]。
本文借鑒我國小氮肥企業獨特的合成氨-碳酸氫銨聯合生產工藝,參照傳統的CO與NaOH吸收中和法制甲酸工藝制得甲酸鈉,然后參照甲酸鈉法制取草酸,再用草酸與氨水反應制得草酸銨,最終用熱解法制得草酰胺。本文采用CO與氨水反應制得草酰胺,作為合成氨的另一脫碳技術,工藝改造技術簡單,生產操作容易掌握,產品成本有望大幅度下降。傳統生產技術的主要反應如下。
(1)CO與NaOH吸收中和法制甲酸



(2)草酸與氨反應生成草酸銨

(3)草酸銨熱解脫水后得到草酰胺
2H2O
參照上述甲酸、草酸制備以及熱解技術,可以制得草酰胺,但該工藝制備過程復雜且不利于環境保護。本文在上述工藝的基礎上,利用合成氨-碳酸氫銨聯合生產工藝,用氨水代替NaOH,用硫酸作為CO與氨水反應的催化劑,制備草酰胺。
CO的化學鍵有其特殊性,C與O之間有3對共用電子,其中2對為共價鍵,1對為配位鍵。CO為極性分子,但由于存在反饋π鍵,分子極性很弱,形狀為直線形。
NaOH是離子化合物,含有離子鍵,因此NaOH與CO反應時,必須將CO的共價鍵和配位鍵斷開,而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必須加熱。此外,NaOH與CO反應生成草酸鈉是體積縮小的反應,加壓有利于反應的進行。實踐證明,NaOH與CO反應生成草酸鈉適宜的反應條件為壓力1.8 MPa、溫度180 ℃。

分子間形成氫鍵時,化合物的熔點、沸點顯著升高。HF、H2O和NH3等均為第二周期元素的氫化物,由于分子間氫鍵的存在,要使其固體熔化或液體氣化,必須給予額外的能量破壞分子間的氫鍵。氫鍵有分子間氫鍵,如HF、H2O、HCOOH締合為(HF)n、(H2O)n和(HCOOH)2,甲酸銨的這種締合實際上就是雙聚,既能引起溶液沸點升高,又能對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產生重要影響[2]。
甲酸銨與甲酸鈉一樣,都具備甲酸氫鍵雙聚的特點。氫鍵的雙聚、脫氫都需要能量,因此只有在合適的溫度下反應才能完成。


表1 離子生成焓比較[2]
電離能是氣態中性原子失去電子變成氣態陽離子所需的能量,其值越大,越不活潑。因此,氣體CO被NH4OH溶液吸收后反應所要求的加熱溫度比被NaOH溶液吸收后反應所要求的溫度(180 ℃)低。甲酸銨的雙聚以及脫氫反應需要的能量不大,這是因為雙聚甲酸銨的形成系氫鍵的靜電力作用,其值與范德華力相似。
(1)CO與NH4OH的吸收中和生成甲酸銨
(2)甲酸銨的氫鍵雙聚生成一水雙聚甲酸銨
(HCOONH4)2·H2O
(3)一水雙聚甲酸銨脫除結晶水
(HCOONH4)2+H2O
(4)雙聚甲酸銨脫氫生成草酸二銨

(5)草酸二銨脫除分子內部化學水生成草酰胺
氣體CO被NaOH溶液吸收反應時,傳統工藝NaOH溶液的質量濃度控制為200 g/L[2],不宜太高。這是因為NaOH溶液質量濃度過高容易發生副反應生成碳酸鈉(CO+2NaOH=Na2CO3+H2)。同樣CO被NH4OH溶液吸收反應時,氨水的質量濃度不宜控制得過高,否則容易生成碳酸銨。參照小氮肥企業的控制指標,NaOH溶液的質量濃度為200 g/L時,控制氨水滴度為150~160 tt。硫酸與NH4OH物質的量之比為1∶1即可,或者控制氨水溶液的pH為5~6。硫酸銨的溶解度較大(見表2),不會因為制備氨水產生沉淀堵塞管道。

表2 硫酸銨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3]

小氮肥企業的合成氨-碳酸氫銨聯合生產工藝是將壓縮機二段出口0.7 MPa(或1.3 MPa)的半水煤氣中的CO經變換工段轉化為CO2,然后在碳化塔內與氨水反應生成碳酸氫銨。現取消變換工段,半水煤氣直接去碳化車間脫除CO2并生成碳酸氫銨。脫除CO2后的氣體返回壓縮機三段再次壓縮至1.8 MPa,氣體不再降溫,用導熱油加熱至180 ℃后送往草酰胺車間,在脫除CO的同時生成草酰胺。脫除CO2、CO的氣體返回壓縮機四段進口,后續流程與原流程相同。
壓縮機二段出口0.7 MPa(或1.3 MPa)的半水煤氣脫除CO2后可直接送草酰胺車間,因為小氮肥企業的碳化工藝多是串聯流程,主塔、副塔、固定副塔能夠彌補因壓力降低對化學平衡產生的影響,但反應速率會有所降低。
草酰胺車間工藝流程見圖1。

1、2.熱碳化塔 3.熱固定副塔 4.冷卻塔 5.回收清洗塔 6.循環泵 7.濃氨泵 8.清水泵 9.加熱器 10.離心機 11.母液桶 12.吸氨泵 13.稀氨水儲槽 14.高位吸氨器 15.冷卻排管 16.濃氨水儲槽 17.加酸槽 18.酸液泵 19.硫酸液槽
脫除CO2后的原料氣(壓力為0.7~1.8 MPa)進入草酰胺車間,在熱碳化塔(主塔或副塔,可以互相切換;需要增設保溫層,碳化水箱內采用導熱油加熱,使塔內溫度達到100~180 ℃)1或2內,與硫化氨水接觸反應脫除CO生成甲酸銨。當吸收塔尾氣中的CO含量與原料氣中的CO含量一致時,溶液已飽和,此時主塔和副塔相互切換,原主塔取出,飽和溶液送至加熱器(常壓)中加熱至180~200 ℃,即可得到草酰胺。
經過雙聚、脫氫、脫水,再用離心機分離即可獲得合格的草酰胺成品。主、副塔尾氣按原碳化流程,經熱固定副塔、冷卻塔、回收清洗塔后送至壓縮機三(或四)段進口。氨水制備流程與脫除CO2的碳化車間一樣,在圖1中6~19的設備內完成。硫化氨水的合格指標:ρ(NH3)為(126±10) g/L,ρ(H2SO4)為(130±10) g/L。
(1)參照CO在一定壓力、溫度下與一定量的NaOH溶液反應生成甲酸鈉,新工藝采用CO在一定壓力、溫度條件下與一定質量濃度的氨水經硫酸催化生成甲酸銨。理論上可以利用脫除CO2以后的原料氣,在1.8 MPa、180 ℃下添加一定量的硫酸進行反應,但采用一般的試驗裝置進行小試,難度較大,故未進行小試。
(2)由于氫鍵的作用,甲酸銨可以雙聚成為草酸銨,基礎理論也能驗證,但無相應的溫度、濃度等數據可供參考。多次小試結果表明,在所設計的碳化塔內可以得到溶解度較低的草酸銨,試驗情況見表3。取出得到的草酸銨后,利用熱解工藝,脫除化學水即得到草酰胺。

表3 甲酸銨雙聚成為草酸銨的試驗情況
草酰胺是一種性能優良的脲醛類緩釋肥料,與目前的速效肥料(如碳酸氫銨、硫酸銨、尿素等)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顆粒草酰胺在水中溶解度小,施肥后不易被水流帶走,流失少;在水解或生物分解過程中逐步釋放出植物易于吸收的銨態氮;由于分解緩慢,逐漸釋放養分供農作物吸收利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避免或減輕施肥對水源的污染。
(2)草酰胺可作為基肥大量施用,不會燒壞作物或造成某些作物因吸收過量的氮而畸形生長;由于肥效期長,作物所需氮肥可作為基肥一次施完,減少了施肥次數,節省了勞動力,還可避免因施肥不及時引起的作物缺肥減產現象。
隨著日本1978年正式公布草酰胺作為氮肥的標準后,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相繼開展了低成本生產草酰胺方法的研究。目前國內合成草酰胺的方法普遍以草酸為原料,草酸價格在5 000元/t左右,因此生產成本較高,草酰胺的售價在10 000元/t左右[5]。由于新工藝利用了合成氨的脫碳工藝,碳酸氫銨的生產成本只有500元/t,所以草酰胺的生產成本可大幅下降。草酰胺有望成為尿素的替代品,其推廣和使用將會對我國農牧業生產和發展起到較好的作用,也是煤化工發展的一條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