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章平
中圖分類號:S621;S644文獻標志碼: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24
昭陽區地處云貴高原烏蒙山腹地,平均海拔1900 m,年降雨量830 mm。近年來,昭陽區的氣候冬春干旱少雨,夏季高溫寡雨,降雨集中于夏末秋初,冬季暖和,晚霜危害輕。在這一特定氣候條件下,昭陽區農業常規種植方式是單一的水稻或馬鈴薯,導致資源浪費,土地利用率低下。筆者通過生產實踐,不斷探究,探索出在水稻收獲茬口種植早熟馬鈴薯或水果豌豆(即第一年“水稻一馬鈴薯”、第二年“水稻一水果豌豆”)。水旱輪作有利于改良土壤、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肥料用量、減輕農藥污染,每667 m2年增收3 000~4 000無,經濟效益可觀,農戶得以致富且有利于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昭通水稻一般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10月上中旬收割。本田生長期180 d,收割水稻前30~35 d就要將稻田水排干,收割后立即翻耕,以便于接上播種馬鈴薯或水果豌豆以便于馬上播種馬鈴薯或水果豌豆,讓稻一薯或稻一豆茬口有機銜接。
水稻品種選用生育期適中、高產穩產、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的品種。目前,昭陽壩區可選水稻栽培有會粳8號、會粳10號、滇優34、昭粳12等。采取旱床育秧栽培技術,培育壯苗。苗齡40~50 d,昭陽壩區有倒春寒氣候影響,苗齡適當延長以有利于返青。同時播種前曬種1~2d,每天11:00-15:00進行曬種,再用飽和鹽水浸泡種子24 h,既起到消毒殺菌作用,又能將不成熟的癟谷挑選出來。然后洗凈、掛袋晾干。將種子放進無污染的水中浸泡12 h,撈I斗I后將溫度控制在32~38℃進行催芽。催芽時,厚度在15~25 cm為宜,每4~5h要翻動一次,避免因缺氧造成啞谷的產生,或造成不出芽、出芽少。
苗床基肥是培育壯苗保障。其要點是:1)施足充分熟化有機農家肥,5~6kg.m‘;2)配足氨化逍石磷肥,100~120 g.m。2;3)與土混勻耙細布于表面。
苗床期的管理溫度十分關鍵,注意3點:1)播種至立針期,應采取地膜或無紡布進行保溫,溫度控制在24~28℃,當出苗達到80%~85%時,開地膜或無紡布煉苗;2)出苗到移栽期,1~2葉期,棚內溫度在20~25℃為宜,3葉以后,棚內溫度在20~23℃;3)晴天一定要在10:00-13:00打開棚口通風。
移栽時施足底肥,帶土移栽,緩苗期短,返青快,分蘗早,拔節整齊。采用“大小行”栽培方式,大行距30 cm,小行距20 cm,株距15 cm。
移栽時,施足底肥,每667 m2施碳酸氫銨10 kg、過磷酸鈣40 kg、三元復合肥10 kg、土雜肥1000 kg作底肥,返青快,隨后通過曬田(開雞爪裂)促分蘗,淺水施肥,寸水壯苗,深水孕穗。花期噴0.3%的硼砂、0.3%磷酸二氫鉀等,確保生長健壯,開花授粉率高,籽粒飽滿,成熟好。
昭陽區重點防控的病害有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稻瘟病的防控可以選擇4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0%稻瘟靈可濕性粉劑、5%咪酰胺-1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在苗期、分蘗期和孚穗期的發病初期,用800~1000倍液進行噴霧,相隔7~10 d一次,連續二次即可。水稻白葉枯病一般在拔節后期發生,發病初期可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進行噴霧,相隔7~lOd一次,連續二次即可。
水稻害蟲主要有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葉蟬、負泥蟲和稻蝗。在水稻苗期、分蘗期和孕穗期分別可以選擇60%吡蟲·殺蟲單可濕性粉劑、0.2%阿維菌素、10.3%毒死蜱乳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控,交替使用,相隔15~20 d -次。視蟲害發生情況,控制在2~3次。
馬鈴薯通常采用早熟品種地膜覆蓋栽培方式,1月上旬種植,當年5月中下旬收獲。
馬鈴薯應選抗逆性強、高產穩產、品質良好的早熟品種,可選品種有荷蘭薯15號、希森3號、宣薯2號等。播種前必須先將種薯堆放在暖和的室內催芽,打破休眠,使其播種后i斗l苗早、I斗l苗整齊,芽眼露白3~4mm及時播種,發芽不宜過長,否則易撞落或折斷,影響種苗質量及I斗I苗時間,播種時先將種薯切成含2~3個健壯芽的切塊,切塊稍大,出苗壯、雙苗多、產量高。常采用一壟雙行,株距30 cm,壟高40 cm,壟寬80 cm。播種時,施足底肥,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 000 kg、過磷酸鈣40 kg、三元復合肥15 kg。澆足塘面發芽水并覆土,再覆蓋黑色地膜以提高地溫,防控雜草。
一般情況下,水田旱作,土壤肥力高,用肥量較少。根據生長情況,幼苗期適當控制水分確保壯苗,可追適墨氮肥壯苗,開花期保證水分充足,促進塊莖膨大,同時注意防積水、除雜草。馬鈴薯對中、微量元素鈣、鎂、硫等需求較大,為了提高品質,應結合病蟲害防控進行根外追肥,每667 m2用通用型根塊膨葉面肥(塊莖膨大素)30~50 mg噴施,開花前用高氮型以增加葉綠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開花后期距收獲期40 d,選用高鉀型,每7~ l0d噴一次,以防早衰,加速淀粉累積。
早熟馬鈴薯的常見病害有晚疫病、青枯病和環腐病等。防控晚疫病可選用58%甲霜靈錳鋅、80%代森錳鋅、64%殺毒礬、69%安克錳鋅或72%克露等,初現病害時7~ lOd噴霧1次,連續2~3次即可。防控青枯病和環腐病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初現病害時10~15 d噴霧1次,連續2~3次即可。
早熟馬鈴薯的常見蟲害有地老虎、螻蛄、蠐螬。地老虎、螻蛄、蠐螬屬地下害蟲,每667 m2用敵百·毒死蜱(3%敵百蟲、1.5%毒死蜱)顆粒劑拌底肥1.5~2.0 kg。稻田旱作馬鈴薯,病蟲害相對輕,加之及時清除行間雜草,管理較為簡單方便。
11月上旬播種,次年5月上旬收獲青豌豆。
品種選用比較晚熟適應昭阻壩區的長壽r水果豌豆,該品種莖稈粗壯,株高適中,豆莢碩大,籽粒多達7~9粒且飽滿,香甜可口,產量高。
水稻收割后,及時耕翻炕曬,適時碎土點播,播種前先將種子暴曬1~ 2d,然后用40℃的熱水浸泡0.5 h,最后用37%福爾馬林(甲醛)200倍液浸泡0.5 h,撈I斗I并用清水清洗晾干待用。或者用種量的0.3%福美胂可濕性粉劑拌種,既能消毒殺菌,又能防蟲、防鳥、防鼠等的為害。
播種時,按株距30 cm、行距40 cm,每塘播種4~5粒,若土垡較大時,須用細土加農家土雜肥覆蓋種子,保證出苗率在95%以上。同時,培育適量營養袋苗,未出苗的及時用營養袋苗補栽。
當幼苗出齊后,適時用敵百蟲拌炒豆粉防控地下害蟲(蠐螬、地老虎、螻蛄等)。用吡蟲啉防治食葉害蟲,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控猝倒病、立枯病。當幼苗長至7~8葉時,留3~4葉摘心,以促進分枝,每苗有2~3個分枝最適合,此期灌水追肥,催苗以加強分枝,保墑保苗越冬。
初春氣溫回暖,幼苗生長加快,及時追肥灌水促進幼苗速長,為抽薹開花做準備,注意防治蚜蟲及白粉病。初現蚜蟲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 d噴霧1次,違續2次即可;初現白粉病時,用20%粉銹靈可濕性粉劑10~15 d噴霧1次,連續2次即可。
隨著氣溫升高,生長較快,逐漸伸蔓現蕾開花。此期生長量較大,持續時間長,需水肥量最大,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時期,及時合理地施肥灌水,滿足生長需要。除了根部施肥外,還混合使用0.3%磷酸二氫鉀、0.3%硼肥和0.3%尿素噴施進行2~3次葉面噴霧,提高葉面的光和利用率,促進豆莢膨大、籽粒飽滿、色澤深綠,最終達到產量高、商品性能好的效果。
當豆莢膨大、籽粒飽滿,及時采摘上市,越早價格越高,一般4~6元/kg,每667 m2產值達4 000~5 000元。
采摘時,必須用剪刀帶果柄剪下,不能拉著豆莢扯,會扯傷莖干,甚至折斷。當豆莢采摘后,莖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此外,水果豌豆根部有大量根瘤菌,有很好的改良土壤作用。
“稻一薯、稻一豆”一年兩熟水旱輪作技術,利用水旱輪作,增加一季小春作物種植,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的效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復種指數,增加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