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亭明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66
近年來,互聯網發展局勢良好,很多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構建了新的產業發展模式。當前,農業發展受到很多限制,如農業人才缺失、產業出路不佳,而依靠互聯網技術,能夠實現產業轉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互聯網+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區別就是經營模式不同。傳統農業生產規模不夠集中,以散戶為主,經營效益低,且不成規模,雖然生產的農產品總體質量有保證,但是由于管理不佳,經營不善,總體經濟效益不高。“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規模化,產業更為集中,農產品嚴量高,是后期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后期的發展中,
“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將會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傳統農業銷售主要是將農產品運到市場上進行銷售,銷售成本較高,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同時銷售的效率較低,不僅農民的收入無法保證,而且會造成很多資源浪費問題。“互聯網+現代農業”將會改變農產品的銷售模式,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1]。相比較而言,傳統農業模式在銷售渠道上沒有優勢,但是應用“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可以實現農產品的更大范圍推廣。
“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能夠吸引更多物流團隊的加入,如京東、順豐、郵政等多家物流公司已經加入了農產品的物流運輸中,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對于農產品而言,很多農產品在長途運輸中需要保鮮。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要提升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技術水平,在運輸過程中做好產品保鮮,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傳統的銷售模式主要是利用貨物就近運輸,雖然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但是運輸的渠道較少,采用“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銷售成本,從而提升經濟效益。
“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主要是通過構建完善的電子商務平臺來疏通農業營銷渠道,相比較傳統的銷售模式而言,
“互聯網+現代農業”成本較低。當前,各大電商平臺都構建了農產品銷售通道,滿足了農業的營銷需求,同時也形成了更加便捷的消費模式。現代農業經營思維就是突破傳統的農業銷售模式限制,將很多中間環節省去,構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從而節省時間,降低中間成本。“互聯網+現代農業”疏通新的農業經營渠道的根本目的在于縮短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距離,構建更加扁平化的銷售模式。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平臺的推送可促使農業信息更加具體細化,實現農業信息和消費者的對接,從而達到優化傳統農業銷售模式的目的。
“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可以改變農業生產模式,實現高精度的農業生產,從而促進產業轉型。通過互聯網可以掌握農業生產相關數據,根據數據可以分析市場動向,然后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優化產業規模,實現高精度的農業生產。“互聯網+現代農業”能夠結合網絡大數據精準定位消費者需求,調整農業生產,優化農產品結構,促進農業經濟效益提高[2]。互聯網能夠為消費者和農戶提供一個互動平臺,讓農民可以隨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從而不斷調整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實現農業發展。在信息化的時代,農業信息和數據是支撐產業的基礎,農民要了解市場走向,就要實施產業轉型,改變銷售模式,推動生產、經營、銷售、推廣等不同的農業管理環節革新。但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要合理運用,不能越過市場規則,要有序建立互聯網線上農業入口,建立高效的線上運行管理平臺,為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要想構建健康的“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就要合理利用線上的農業資源,實現線上資源的有機整合,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傳統模式的限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強各類農業資源和信息融合,將不同的信息資源結合起來,促進產業融合,從而構建一個信息對稱的線上農業服務機制,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的健康發展。1)可以利用網絡搭建“農產品質量保障”平臺,讓農業信息得以對稱,從而使得農產品的質量得以保障,再將農產品的銷售終端進行優化,完成農產品的信息對接、產品供應、采購、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信息登記和記錄,根據這些信息分析線上銷售情況,從而優化互聯網服務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產品信息更加的透明化、客觀化,消費者可以從不同的渠道購買到質量好、價格低的農產品,在保證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不斷優化產品質量,提升服務質量。2)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業數據中心,對于不同農產品的數據統計要分門別類,對于不同環節的數據都要記錄,將現有的農業信息進行入庫登記。對于農業管理環節的數據要更為重視,可以結合各部門的力量,實現農業數據的統一納入管理,搭建教據模型,從而為農業活動的開展提供基本的技術保證,為后期的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提升基礎信息和技木支撐。在實際的農業活動中,應用到的技術和理論知識都可以從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和查閱,方便了眾多農業生產者、經營者的管理。
“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可以優化產業配置,將各種信息資源進行重整,進而優化其結構,優化經營方式,從而提升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現有資本藍圖。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優勢,打破時空限制,發展更為新穎的資源共享農業平臺,創建更為系統的農業生態監測平臺,構建農業服務平臺,加強現代農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n 3。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要積極促進互聯網和現代農業融合,積極建立龍頭企業和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構建互聯網價值鏈、產業鏈,實現現代農業的新型產業經營模式,通過構建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將土地和經營、管理融合到一起,高效率發展農業生產,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構建健康的農業產業結構。
在構建“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過程中,加強互聯網的線上監督十分重要。互聯網雖然將產業進行了融合,將分散的農業信息進行了系統整合,并建立了農業信息庫,但是發展風險仍然存在。1)可以建立線上統一農業銷售監管體系,促使各電商平臺規范操作,減少市場矛盾,維護市場秩序,保障農民的利益。2)建立電商準入機制,在構建線上農業銷售入口時,結合市場情況以及農業發展現狀,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嚴格打擊擾亂農業市場的行為,同時也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3)要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建立農戶信息檔案,對農戶的征信信息進行管理,減少市場矛盾,減少市場問題發生。農業征信信息系統可以進一步減少“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帶來的金融風險,為凈化農業線上市場提供良好條件。
農業的發展依靠的是先進的農業技術,而依托于互聯網進行科技推廣較為高效。為了全面推進互聯網和現代農業融合,只關注營銷和管理是不夠的,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農業技術的開發和交流上,從而推動我國農業健康發展。依照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發展情況,結合互聯網技術,可以構建新型的農業技術交流平臺,構建網上農業交流入口,鼓勵廣大農戶在線上交流和分享農業生產經驗,溝通農業生產技術,從而提升整體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同時,當前多媒體的應用十分廣泛,各地方政府可以攜手當地的農業相關管理部門創建線上農業技木務農活動,聘請有實際農業經驗的專家開展講座,落實各種農業生產技術,提升廣大農戶的農業知識,讓農戶掌握更為系統的農業技術,從而促進農業發展。在農業技術發展方面,各地可以根據區域劃分情況有序落實農業技術線上傳播活動,農戶在觀看視頻時,可以進行線上提問,專家可以就實際問題給予解答,從而提升農戶的農業種植技術水平。農戶可以在線上交流除技術問題之外的其他農業生產經驗、收獲經驗等,促使農業生產環節更加細化,在提升農業生產質量的同時,為產業融合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的構建可以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經營創造更多的思路和發展路徑,但是在實際構建過程中,需要了解互聯網的基本特點,合理利用互聯網,建立相應監督體制和準人體系,以構建健康的線上農業模式。
參考文獻:
[1]林海州,張具祥.“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經營思維與創新路徑[J].農村科學實驗,2018(02):68.
[2]周勇.“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經營思維與創新路徑[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06):37-38.
[3]沈玉敏.“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經營思維與創新路徑[J].鄉村科技,2018( 19):55-56.
[4]楊繼端,薛曉,汪銳.“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經營思維與創新路徑[J].經濟縱橫,2016(01):78-8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