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思波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72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作為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戰略,一直都有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如果能夠將二者有效銜接起來,那么就能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鄉村振興戰略雖然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要求,為農村發晨指明了方向,但要想將這些宏觀要求落實到位,必須要以良好的物質、制度等作為支撐,而脫貧攻堅工作的有效開展正是創造這些基礎條件的關鍵要素[1]。1)在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方面,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缺失一直是限制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無論是交通、水利基礎設施,還是電力、信息基礎設施,都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而通過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能夠依托國家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政策以及政府扶貧資金支持,幫助農村脫貧,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實際需求推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使居民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并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2)相較于以資金、物質援助為主的傳統扶貧模式,近年來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更側重于技術支持、技能培養與產業培育,通過因地制宜的扶貧措施,促使當地特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這樣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拓展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提升渠道,同時也能夠使貧困地區的自主發展能力得到提升,這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很有幫助。3)在各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地方特色產業的支持下,山村居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機會,其消極思想也會逐漸發生轉變,尤其是通過精準扶貪工作,更是能夠激發出貧困人口主動脫貧致富的意識,進而達到“扶志”“扶智”的效果。
在貧困人口不斷減少、貧困發生率逐漸降低的整體趨勢下,近年來的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果,但很多貧困地區受自然條件制約,致貧因素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貧困戶在實現脫貧后,仍然可能會出現“返貧”的情況,而通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能夠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避免返貧現象的發生。1)從地方產業發展上來看,通過對地方特色產業的大力扶持,很多貧困地區都取得了很好的產業扶貧效果。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貧困地區可以在繼續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同時,不斷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快速、自由流動,提升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潛力,同時還能夠探索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扶貧模式,使產業扶貧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并實現進一步擴大[2]。2)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雖然使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地區及城鄉間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問,產業、公共服務、居民收入、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顯,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夠為貧困地區帶來更多的人力、資金、技術等各類資源,獲得更高的邊際報酬,促使貧困地區實現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發展。3)鄉村振興戰略多體現在宏觀與頂層設計層面,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山區的地方政府部門還可以從政策與制度人手,對剛剛脫貧或即將脫貧的人口給予更多支持,并向貧困地區進行適當資源傾斜,以便于貧困地區繼續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明確指導,同時也對脫貧攻堅工作以及農村經濟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貧困山區來說,要想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起來,就需要通過思想教育、宣傳對貧困山區居民進行思想上的正確引導,使其能夠樹立起鄉村振興戰略思維,將自身利益與家鄉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愿意為了鄉村振興而不斷努力。
在長期持續的脫貧攻堅工作影響下,近些年很多貧困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趨于完善,但與鄉村經濟發展的長期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因此,要想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同樣還需繼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對當地的各類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加以完善,為鄉村振興戰略措施的持續推進提供便利。如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萬木鎮桃子村為完善配齊村級基礎設施,與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政局(桃子村“一幫一”幫扶部門)共同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針對村級便民公益服務設施嚴重落后的情況,開展了多個標準化基層社區項目建設。其中,村便民服務申心建設項目投入建設資金19.8萬元,用于購入辦公用電腦、打復印機、投影儀等相關設備以及各功能室整修,同時還為民政局駐村工作隊建立了生活廚房與室內活動場地,使駐村工作隊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居民的各項業務辦理也變得更為便捷。村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則投入資金30萬元,用于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及各項休閑娛樂設施采購,項目建成后村支兩委還與駐村工作隊多次共同組織、參與了涉老服務活動,豐富村內老人的精神生活。
對于貧困山區來說,產業發展一直都是實現村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目標的關鍵要素,但當前很多地區的扶貧產業都存在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群眾參與度較低等問題,因此其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方面發揮出的作用并不理想。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將扶持扶貧產業發展這一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建設緊密聯合在一起,就需要對扶貧產業發展作出科學長期規劃,通過調整產業布局、建立完整產業鏈等方式來加快脫貧產業優化升級,使脫貧產業更具發展動力與潛力,為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戶增收提供支持。如桃子村就在駐村工作隊的鼓勵下建立了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部分村民對原有的13.33 hm2集體茶山進行了改造,同時通過租賃收益+自產代銷的方式實現了增收。同時,該村對于此前建成但未產生效益的122.67 hm2車厘子基地實行了林下套種的生產模式,由村內企業負責提供種子、肥料、微耕機及技術指導,合作社負責組織人手翻土整地,之后將耕地分給農戶負責種植管理,待農作物成熟后再由企業根據訂單保底回收,為負責種植生產的農戶帶來了收益。
在脫貧攻堅工作的收官階段,山區的貧困人口雖然大大減少,但現存貧困人口多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無法參與經濟發展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因此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中,同樣需要對這些弱勢群體予以更多關注與幫扶,不斷加大社會服務保障力度,使貧困山區能夠真正實現全體、全面振興。如桃子村在2019年就積極配合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政府,組織實施了“2019年酉陽縣扶貧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村內150余名留守老人及60余名留守兒童提供關愛服務、生活伴讀、情感陪護、夢想培育等服務,使留守老人的物質、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幫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時期,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雖然存在相輔相成、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的關系,能夠為農村居民脫貧致富、農村經濟繁榮發展提供幫助,但要想真正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仍然需要在社會保障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采取合適的工作策略。
參考文獻:
[1]高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邏輯關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5):15-23,154-155.
[2]祁仕會.深度貧困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的實踐與思考[J].農家參謀,2019(14):32,154.
[3]邊慧敏,張瑋,徐雷.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2019( 04):40-4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