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福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82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進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農業農村現代化擺到現代化建設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支撐。贛州市具有獨特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卻不是一個農業強市,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難以適宜市場經濟的需求。因此,根據當前贛州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現狀、存在的短板,提出解決對策,對于推進贛州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贛州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區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農業總人口681萬人,占總人口的69.3%,耕地面積44萬公頃。近年來,緊緊圍繞“建設世界最大的優質臍橙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面向東南沿海和港澳地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的目標定位,策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現代農業攻堅戰,現代農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08.1億元,農業增加值388.1億元,分別增長3.25%、3.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941元,增長10.8%,增幅連續七年全省第一。現有國家命名的“中國特產之鄉”14個,中國馳名商標5件、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3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27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2件,
“三品一標”農產品486個。全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179家、省級92家、國家級5家,規模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655家,其中超億元的54家,銷售收入436.05億元,利稅總額達35.51億元。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92家,銷售收入306.76億元,利稅總額達5.98億元,分別比2018年增長12.67%、9.80%,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2.80%,比上年螬加3.77個百分點。
主導產業現代化程度不高,優質農產品多、優價農產品少,農產品初級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農產品少,農業整體效益相對較低,農產品加工率只有62.8%,低于全省2.2個百分點。例如,臍橙單產不高、品質下降、品牌假冒混亂問題越來越突出;油茶產業產量偏低,未形成規模集聚優勢。特色產業無特色、無規模,不成氣候,普遍種養規模較小,基地分布較散,未形成產業集群集聚效應,農業產業的規模效益還不明顯。從生產環節看,贛州設施基地規模、特色產品規模不大,影響力有限,尚未形成明顯的優勢產品和優勢產區。加上農產品加工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精加丁產品少,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不多,全市才2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率為5 6.24%,低于全省61%的平均水平,豬肉加工量50萬頭,僅占生豬年出欄的6%。
贛南地區山多人多地少的現狀制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贛南人均400 m2耕地,低于全省、全國水平,土地流轉困難。而建設高標準農田投入大,項目推進較為滯后。加上農民從事農業的比較效益不高,田塊細碎化嚴重,耕地質量不高,其中高排田、冷水田等低嚴田面積占比超過總耕地面積的1/3,導致耕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農田立地條件差,不利于發展設施農業和農業機械化,尤其是農田水利設施較落后,抗風險能力比較差。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約化等新技術、新模式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
贛南作為國家、省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欠帳很多,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投資有所改善,但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缺乏資金支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工作除省級有少量扶持資金,國家級示范試縣(點)和市級示范點均沒有資金扶持,示范、扶持引導缺乏力度。
1)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依然突出。隨著城鎮化的加快,農村勞動力流失加劇,青壯勞動力嚴重缺乏,農村只留下老人、婦兒和兒童,青壯年農民從事規模經營的人數和群體都不多。2)縣鄉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力量不足、人員老化等問題仍然突出。全市各類科研機構中休閑農業、蔬菜發展等人才都比較缺乏,科技創新和服務機構相對較少,服務體系不健全,農科教、產學研脫節。3)基層動物防疫隊伍不穩,基層人員少、年齡大、素質不高,事情繁多量大,丁作疲于應付,動物衛生違法行為難以監管。
推進臍橙產業升級發展。在全面扎實防控柑橘黃龍病的基礎上,有序推進病毀果園恢復性生產,適度壯大產業規模;認真進行大田優良單株選育,培育高產優質單株(系);加強果園管理,尤其是抗旱能力的建設,提高單產,提升品質;抓好品牌宣傳和保護。推進蔬菜產業揚優成勢。堅持一手抓持續擴面,一手抓鞏固提升,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衣戶”組織形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大力培育菜農隊伍,帶動更多農戶發展蔬菜生產受益。選準品種茬口,抓好示范推廣,推進精細生產管理,打造高產優質的蔬菜產品。搶抓供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巨大市場,加大宣傳推介,推動贛南蔬菜賣得好、品牌唱得響。狠抓生豬復產增養。推動一批大項目落地,依托“公司+農戶”養殖模式,堅持標準化生產,推進生豬復產增養。加快培育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推進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創建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縣和示范基地建設,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糧食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建設,提升改造現有糧食倉儲設施和糧食應急網絡,全面落實耕地地力支持保護補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最低收購價等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立足蔬菜、畜禽等特色優勢產業,聚力建設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現代生產要素聚集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大力培育壯大農產晶深加一r業,擴大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加大畜禽應急儲備體系建設,推動畜禽屠宰加工布局及轉型升級,實現集中屠宰、冷鮮配送。推進規模大棚蔬菜基地從產地到市場的冷鏈體系建設,延長蔬菜的貨架期,推動保鮮蔬菜供應市場建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創建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建設貯藏、保鮮、烘干、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推進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大力培育農產品市場,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村物流、電商等新業態,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增加就業崗位,吸引農民就近就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探索“互聯網+”發展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各類涉農電商平臺,推動形成線上與線下協同發展模式,擴大農民就業創業渠道。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增強農民工就業創業本領,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技能保障。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地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享受到更多的發展紅利,系統解決農民增牧問題。
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建設,加快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逐步建立主要農產品品種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加大特色優勢農產品的保護力度,加強贛南臍橙、寧都黃雞、興國灰鵝等地理標識產品原產地保護。支持做大做強做優名牌產品,像培育贛南臍橙一樣,加強贛南蔬菜品牌培植。依托各地比較優勢和現有基礎,大力培育生豬、黃雞、灰鵝、麻鴨、白蓮、刺葡萄以及中藥材等縣域特色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推進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對贛南臍橙、贛南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優先發展、優先扶持。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發展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
1)扶持產業發展資金。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加大贛南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幫助發展農業優勢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2)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積極引導金融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題。3)構建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服務體系,不斷充實基層農技、畜牧、農經等隊伍,確保基層“蘭農一r作有人抓,可落地見成效。)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