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琴,譚清宣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91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重慶市編制、出臺相關政策,制定規劃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合川區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方案,合川區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啟動編制《重慶市合川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重點著力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圍繞加快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建立健全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體系。同時,積極鼓勵、扶持幫助農民和農業生產中的經營紐織,發展農業機械化[1],盡量使用先進、適合當地土地的農業機械,促進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建設現代化農業。
合川區有農戶3 8.6萬戶、農業人口104.2萬人,其中勞動力74.32萬人,農業從業人員26.98萬人,占勞動力人口的36.30%;常年外出務工40.45萬人,占全區農業勞動力人口的54.43%。
合川區地形以淺丘、低山為主,沿江沖擊平壩星羅棋布,地處于川中丘陵與川東平行嶺谷的交接地帶。
合川區幅員面積2 343.21 km2,現有耕地面積11.69萬公頃,園地0.78萬公頃,林地3.42萬公頃,未利用地1.96萬公頃。
合川區現有各類農機裝備34.5萬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農田作業)67臺、在用插秧機60余臺、在用的高性能聯合收割機40臺、機動植保防治機械613臺,小型耕整機(微耕機)5萬臺,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50.5%。
合川區現有耕地面積11.69萬公頃,承包農戶38.6萬戶,土地流轉5.77萬公頃,流轉率達49.3%,分散經營與集中經營比為51:49。有農業從業人負26.98萬人,2014年以來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 479人次,青年農場主21人。專業合作社544個,流轉土地1.29萬公頃,入社農戶24.5萬戶,帶動農戶16.3萬戶。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方面,農機合作社56家,部分組織開展了代耕、代種、代收社會化服務,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超過6.67萬公頃。
合川區改以往“以機適地”的工作思路為“改地適機”,對土地進行“宜機化”改造。合川區將梯改田、曲改直、小并大、短并長,使土地間互聯互通,打通機耕道,改善農機作業的基礎條件。以推動土地“宜機化”改造促進現代農機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的穩步提升,以擴大合川區的農業生產規模、提高組織化程度,從而降低整個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讓農業生產進入良好的發展軌道。合川區通過改善農田坡度、農機通行路面和工作作業條件,提高農機特別是中大型農機的可運用空間和對地形的適應度,克服丘陵地區地形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利影響。
2.1.1土地互聯互通
為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進I斗l田地的需要,必須實現土地與道路之間、土地與土地之間的銜接順暢,這就需要通過開挖回填土壤等措旋,修建田地進出坡道、完善田間機行道。
2.1.2消除機械作業死角
對于影響農業機械作業的尖角、彎月形等異形不規則地塊,采取開挖回填、截彎取直等方式,盡量清除地面和耕層內影響機收作業的石塊及其他障礙物,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對土地的基本要求。
2.1.3優化田地布局
在農機作業時,為延長機械的作業路線,減少機械工作時的折返頻次,盡量將不同的田地做到短并長、小并大、彎變直,實現以條帶或矩形狀分布為主的田地布局。
2.1.4土地緩坡化處理
針對高低不一的地塊,土地高差不大的區域進行緩坡化改造,坡度過大的則采取分級階梯狀改造,以達到緩和坡度、規整土地、實現“宜機化”耕種的目的。
作為傳統農業大區,合川區現擁有耕地11. 69萬公頃,但由于多為丘陵地形,土地分散零散,難以大面積集中經營。因此,在合川區積極進行農業土地“宜機化”改造時,應建立經營權流轉風險防范機制,同時鼓勵農民將手上零散的土地進行流轉,實現集約化經營,走社會化服務發展道路。
在經營主體獲得集約化經營權前,合川區重點在建立完備的征信體系,設立各種經營主體進入農業經營土地的準入門檻。在經營的過程中,建立經營土地的風險保障金制度,約束各種可能發生的經營土地的短期化行為。在經營的后期,重點建立農地收儲制度和土地風險補償基金,以使一旦發生風險農民能及時獲得相應補償或收回土地再次流轉,以保障流轉土地農民的基本利益[3],打消雙方顧慮,增添土地改革活力,形成能夠有效寬容失誤的優良改革環境。
近年來,合川區也在嘗試探索發揮基層組織的示范作用,從而引領農機社會化服務,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合川區依據鎮街統籌、村黨組織牽頭、村民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探索一村一建、跨村聯建、多村共建等方式,組建農機社會化服務社。基層黨組織通過入戶走訪、院壩會等方式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吸納農機大戶、產業大戶、涉農企業、村黨員干部和有意愿的群眾,采用資金、技術、農機具、場地設施等多種方式參股合作社的方法。其中要求村集體占股原則上不低于30%,以確保合作社信譽保證、各方有收益、發展可持續,這個社會分工能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快速發展[4 ]。
2019年12月30日,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發布《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市財政局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工作的通知》,表明2019-2020年,重慶市繼續按照《重慶市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渝農發[ 2018] 100號),在全市實施敞開補貼.實行“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的補貼操作方式,按照惠民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則組織實施農機購置補貼r作。結合重慶市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以及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決定新增15個品目,調整9個機具品目的分類分檔及補貼額。
農機補貼優厚,不但能夠提高大戶農民使用機械化耕作的欲望,還能吸引小戶農民使用農機。農民每購買一臺農機有15%~30%的補貼,由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直接決定補貼范圍。在合川區的兌現補貼資金中,微耕機與耕整地機械的補貼最高。同時,大型農用機特別是大中型拖拉機的補貼數額也在逐步上升,至2018年,超過微耕機的補貼數額。隨著土地整治和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土地資源開始整合,更適用于大型農機,農業機械化率穩步提升。
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匯流于合川區,合川區總體水資源豐富,通過合理利用水資源能有效配合農業機械化生產。三條江河谷地區以及靠近河流的地區通過整治,適合大中型農業機器作業且距離水源較近,其機械化水平高,特別是靠近涪江的地區有大河壩機械化程度很高。
合州區在重慶市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可觀,但重慶市位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沿海地區仍有較大差距,對于人才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具有農業專業知識的人才更傾向于選擇沿海地區,導致合川區引進人才困難,因此農業機械化方面缺少真正的農業技術者。從合川區前幾年開始的職業農民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可看I斗I其對于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對于經營農業有專業知識的人才需要,以實現鄉村振興下農民職業化的目標。
合川區農業從業人員僅占農業勞動力人口的36.3%,真正從事農業勞動的占比更低。據調查,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在合川基本是65~75歲的老年人,65歲以下的人數只占1/3左右。由于年齡超過60歲就不能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真正掌握農業專業技術的人缺乏,導致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仍較低、農技人員混崗、農業技術推廣載體缺失、農業科技服務主體、服務農民的實效性仍有差距。同時,外出務工、空巢村的比例高,超過2/3的人口外出務工,人才的外流、年輕勞動力少,以合川區二郎鎮六合村為例,其總人口3 200人,而目前在村人口不足1 000人。
地形地貌對于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具有重要影響。平坦的地形有利于農業杌械作業,因此平原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一般較高,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相對更好展開。合川區地處重慶市西北部,處于川東平行嶺谷與方山丘陵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5],全境地貌大致分為平行嶺谷和平緩丘陵兩大類型:東南邊緣華鎣山區為平行嶺谷地形;西北部廣大地區,屬渝西丘陵盆地,為平緩丘陵地型,占合川幅員總面積的84.5%。山地、丘陵錯綜復雜,土地分散,是合川地區機械化推廣困難的主要原因。同時,小農戶經營的效益低下,僅僅通過農業生產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也更傾向小范圍種植,以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因此農戶對農機、農業機械化的需求不強烈。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機械化逐漸得到重視,合川區的機械化推廣也取得了可
觀的效果。根據調研反饋,目前其基礎設施配套方面還存在以下兩個方面有待改進。
3.3.1 機耕道建設
丘陵地區的農業耕種比較困難,在復雜地形推進農業機械化,需要改造小塊、不平整的土地,打通機耕道,進行緩坡化改造。如果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來進行道路改造,為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提供可實施的基礎條件。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道路維修中,加大了經營者的資金流通,短期內回歸成本的可能性不大,投資者的意愿也會受到影響。丘陵地區宜機化改造的面積相較平原地區更多,即便如此,合川區的農業生產也只適合中小型機器,生產規模也不會太大。進行道路改造,首要目的是讓機器能夠直接進入地里工作。
3.3.2 儲水設備
在農業機械化改造中,需要修建農業水利灌溉系統,與儲水設備配套的還有蓄水、排水、灌溉和溝渠系統,這是農業集約化生產不可缺少的因素,農業的產量效益直接受此影響。合川區農業生產水資源雖較豐富,但是如何快速蓄水、排水依舊是大問題。采用人力的方式效率太低,而且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使用人力勞作不科學。農業水利灌溉系統的修建需要投入的成本和維修費用高,相較于西北、東北大面積機械化生產,合川區的耕作面積小耕作規模不大,收益少、風險大,吸引資本投資的力度和愿望都不夠。
農村存在的現實狀況是青壯年多外出,農業從業者年齡普遍偏大。據調查了解,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60歲以上的占比高達95%,平均年齡接近70歲,超過2/3的人口外出務個,單戶耕作的小生產者對于農業機械化生產意愿不迫切。受文化程度和年齡的影響,他們對于使用微耕機的愿望也不強烈,這是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一個瓶頸,而且單戶耕作規模小,大多數農戶的經濟來源也不是以農業生產為主。面對現在的市場環境,便捷的交通運輸很快可以補給其他地區的日常所需品,這些生產基地多存在地形交通等優勢。合川區小生產者生產的農作物大部分是供家庭日常所需,面向市場銷售較少,市場其他物品同樣也能滿足他們。他們對于承包土地經營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機械化耕作的意愿并不強烈。
創新土地制度.讓農戶將手中零散、不集中的土地轉讓給其他經營主體,流轉土地使用權,同時建立中介機構,推動土地流轉雙方信息對稱[6]。1)農戶出讓土地可從中得到利潤,增加收入。2)土地實現了集中、規模經營,使機械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合川區降低農業加工企業用地成本,對區本級征收的農業加工企業相關稅費進行減免或返還,有利于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壯大,激活工商資本投資農村建設,加大土地流轉,提高流轉收益。
以土地坡向和地塊的雨水排流方向等具體情況為參照,合理布置溝渠。修建溝渠在布局時也要為農機通行考慮,對于主溝、背溝和圍溝深入開發,廂溝和支溝則少開或淺開,可以直接向河流排水。枯水期利用現代農業機械,根據需求選擇滴灌、漫灌等不同農業灌溉方式。科學合理布局溝渠,是健全基礎設施的需要,可以使田間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助于農業生產。因此,要兼顧農機的需要,在布局時考慮到機耕道等的設置,不能影響農業機械進入田間工作,方便農機丁作的進行。
農業機械化相對于人力勞作更加節省時間和力氣,有利于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效益更高。因此,農業機械普及使用是未來農業耕作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發展,政府人員需加大政策宣傳落實力度,1)向農民宣傳使用農機的利處和必要性,讓他們接受并愿意使用機械進行生產。2)讓農民了解國家和政府對于農機購買的相應補貼政策,打消經濟顧慮。3)確保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對農機的推進產生作用,讓農民享受到農機化帶來的效益和便利,助力鄉村振興。
部分小型農機對使用者的要求不高,中大型、復雜類機械需要使用者掌握專業技術性知識,這對使用者有了限制。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年齡偏大且知識水平不高,專業型人才十分缺乏。當地政府主要從培養當地人和吸引外來人才兩個方面出發制定政策。
4.4.1 進行職業農民培訓
開展職業農民培訓,提高使用主體的農機知識水平和管理服務能力。推動農機工作向社會化服務發展,開展農機操作手培訓,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6],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出臺相關的扶持優惠政策,如建立項目審批準入制,產業發展等支持類項目要優先考慮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
4.4.2 吸引外地外來人才
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勵機制,引進具有理論、技術的專業人才投身農業產業發展。同時,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產業發展、對投資農業產業的工商主體通過降低或減免其工商業稅賦,引導其投資農業產業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推進農業機械化在丘陵地區十分棘手這一問題,以重慶市合川區為例,借助典型的丘陵地形,將合川自然地理環境與經過切實走}方了解到的農機使用狀況、政府政策等具體外部條件相結合,歸納遇到的問題以及對應發展措施,以期為相關方面研究提供參考數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助力“三農”工作。
參考文獻:
[1]于曉.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三農”發生歷史性變革[N].人民日報,2017-12-15(4).
[2]劉啟容.農機化促農業現代化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5( 15):99.
[3]郭曉嗚.四川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應重點關注三大問題N.四川農村日報,2017-08-09(5).
[4]羅靜雯.合川探索黨建引領農機社會化服務[N].重慶日報.2018-05-04(5).
[5]鄧子怡.黃云.中國西南丘陵區耕地整理潛力及其挖潛策略:基于重慶市合川區的調查[l].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舨),2017,18( 05):74-80.
[6]唐建強,李超,劉莎,等,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及對策:以重慶市合川區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7. 34( 05):27-36.
[7]韓小偉.新型職業農民今年培訓兩萬人[N].半島都市報.2019-03-26( A1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