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華
攝影媒體人
具有25年從業經驗,曾任《攝影之友》總編輯。中國攝影家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新媒體視覺聯盟秘書長。2002年,編著出版《第三只眼——中國當代攝影師訪談》,曾擔任露西基金會IPA國際攝影獎、2020年度SONY世界攝影大賽等攝影比賽評委。
1. 《冬日——第五大道》(Winter-Fifth Avenue)
在19世紀最后30年里,攝影技術取得接連不斷的突破性發展,攝影在化學知識與物理操控方面的壁壘一次次被削弱,照相機的價格逐漸降低,后期處理越來越簡化,攝影開始在中產階級中普及,成為他們休閑娛樂的一部分。
1870年,玻璃干版負片的出現,大大減輕了攝影師出門拍照的沉重負擔,他們不必再攜帶笨重的移動暗房及各類化學藥品。已拍攝的底片,可以回家后再沖洗,甚至可以請別人代沖,這無疑將攝影這一技能的后期門檻降低了。而 1888年第一臺手持照相機“柯達”與 1900 年第一臺“柯達布朗尼”(Kodak Brownie)的推出,不僅再一次降低技術門檻,價格的降低也讓越來越多手持相機的中產階級觀光客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景點與度假勝地。
攝影的進一步普及,讓喜愛并開始收藏攝影的人群也隨之擴大化,很多中產階級都成為業余攝影師,他們不僅自己拍攝創作,而且非常樂意將攝影作品掛置于自己家中。為了與日常旅游照有所不同,一些人希望能夠維持攝影的藝術性,為展覽或者出版創作攝影作品,以此來強調攝影的藝術光環,注重高度美學化的影像創作及精湛的攝影沖印的技藝價值的畫意攝影應運而生。
1891年5月4日— 6月14日,維也納國際藝術攝影展(Vienn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istic Photography)舉行,由維也納業余攝影師俱樂部組織。這次展覽的重要性在于它首次將藝術價值作為展品選擇的評判標準。來自世界各地的4000 張照片由 10 位藝術家評委經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挑選出 600 張照片進入展覽。這個展覽成為“畫意攝影”的重要里程碑。之后不少藏家也舉辦展覽,熱情地推介畫意主義攝影,努力確立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存在,從而在藝術界贏得地位。從這些展覽中可以看出,當時藏家收藏的攝影作品及攝影師的數量都有了明顯的增長。藏家恩斯特·尤爾(Ernst Juhl)是德國漢堡的商人兼工程師,他于 1910 年在柏林工藝美術博物館(Kunstgewerbe Museum)展出自己的收藏,涵蓋來自荷蘭、俄國、丹麥等 10 個國家超過 60 位攝影師的作品。另一位藏家喬治·提姆明斯(George Timmins)有來自 12 個國家77位攝影師創作的 278 件作品。史上記錄最詳細的畫意攝影的收藏則來自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他本人的收藏共有650 件作品,來自 50 位攝影師,皆是重要的畫意派攝影師,如安·布里格曼(Anne Brigman)、阿爾文·柯本、法蘭克·尤金(Frank Eugene)、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克萊倫斯·懷特(Clarence H.White)等。他去世后,他的遺孀喬吉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將這些收藏分別捐給大都會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等重要的藝術機構。
1894 年,在倫敦參觀畫意攝影協會“連環會”(The Linked Ring)的攝影沙龍展覽的時候,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購入了他的第一張畫意攝影作品。1900年,愛德華·斯泰肯還是一名畫意派攝影的新人時,斯蒂格利茨就以5美元的價格從他手里購買作品,據說兩年之后,斯蒂格利茨需要花50美元方能購得其作品。短短兩年的時間,斯泰肯已經在歐洲的畫意攝影圈中被賦予天才之名。眾所周知,2006 年年初,愛德華·斯泰肯于1904年拍攝的《池塘-月升》(The Pond—Moonrise)以 2,928,000 美元的價格成交,成為當年拍賣排行榜第一名。
斯蒂格利茨堅信作品的價格與美學的價值有相互定義的效果。為提升攝影作為藝術創作形式的價值認可,他在藝術市場的各個環節努力運作,盡管很多做法顯得不合時宜,遭受了不少非議,如今看來卻成為具有開拓性的舉措。
2. 《池塘-月升》(The Pond—Moonrise)
3. single-vienna 1891-03
1898 年,斯蒂格利茨給自己在1893年拍攝的作品《冬日——第五大道》(Winter-Fifth Avenue)定價為75美元。他的這一行為遭到評論家薩達基奇·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的批評,認為他給自己作品的定價過高。按照學者安·麥考利的評估,在 1895-1910 年間,畫意攝影作品大致的價格在 2 美元至 5 美元。4年之后(1902年),英國重量級畫意派攝影師喬治·戴維森(George Davison)一幅作品的最高售價也只有5基尼(約30美元)。
斯蒂格利茨頗不以為然,并于 1905年11月開設“攝影分離派小畫廊”(Little Galleries of the Photo-Secession),因地址在紐約第五街 291 號,也被稱為 291畫廊。畫廊創辦初期仍以畫意攝影為主,按照抽成的方式銷售作品,但這種模式很快便被從不循規蹈矩的斯蒂格利茨拋棄了。他的銷售充滿了隨機性,面對不同的客戶,他會開出不同的價格,完全不顧忌他們是否會私下溝通。他的朋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部門的策展人波蒙·紐霍爾頗為理解他的這種行為,認為他只是想幫助那些他相信的人。
同時,斯蒂格利茨從不將畫廊拘泥于攝影這一領域,多次舉辦各種風格的繪畫、雕塑展覽,他將包括馬蒂斯、畢加索在內的許多歐洲前衛藝術家介紹到美國,成為世界先鋒藝術的大本營之一,更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中心之一,對美國現代藝術觀念的轉變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讓他成為藝術界中具有影響力與話語權的人,畫意攝影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格也由此得到了提升。1928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購入 22幅斯蒂格利茨本人的作品,并以此為契機,開啟了該館的攝影收藏項目。1933年,該館再次收藏了斯蒂格利茨私人收藏的 419件作品。這兩次收藏對于博物館與藝術家本人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功經驗。
2007年5月,一幅碳膜轉印(carbon print)的《冬日——第五大道》在倫敦拍賣會上以 192,000 英鎊(約 380,440 美元)的價格成交。現實如斯蒂格利茨所愿,作品的價格與美學的價值確實有相互定義的效果,且愈演愈烈,成為需要新一代藝術家反思與打破的藝術現象。
當我們把視線拉回到國內,1911年,郎靜山等人開始攝影的時候,正是畫意攝影這一國際攝影美學的高峰期,他們也在試圖以自己的努力與國際同業交流溝通。不過,事情看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當他的攝影作品于1934 年入選英國攝影沙龍的時候,畫意攝影已被歐美攝影圈視為陳舊的風格。1920年,畫意攝影已開始失勢,而在1917 年,斯蒂格利茨就已開始大力推介以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為代表的直接攝影。
4. single-title-page-vienna 1891-04
5. single-inhalt-contents-full